摘要: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家长,也不断在医生之间被讨论。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部分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其实在出生后的早期大脑发育阶段,可能已经出现了某些功能性异常。
“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话晚,不爱看人,不爱回应?”“是不是只是性格内向?”
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家长,也不断在医生之间被讨论。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部分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其实在出生后的早期大脑发育阶段,可能已经出现了某些功能性异常。
许多因素影响着他们神经系统的成熟与整合,有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甚至就藏在孩子的卧室里。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以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这类孩子的大脑某些区域在连接、信号传递以及神经元修复方面存在差异。
尽管自闭症的确切成因仍未被完全揭开,但可以肯定的是,遗传基础加上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这类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
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系统,任何长期存在的不良刺激,都有可能加剧已有的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将自闭症归类于“闭症”或“神志失调”范畴,认为病因与“心神失养”、“肝风内动”或“脾虚痰阻”密切相关。
简而言之,就是孩子的大脑在感知、表达和调节情绪上受到了限制。这里所说的“脾”不是单指器官,而是代表身体的消化与吸收系统。
当孩子的饮食不当、环境刺激过强或长期缺乏亲密互动时,就可能让内在的气血运行紊乱,进一步影响大脑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害的物品,其实在无形中正在干扰着这些本就敏感的孩子的大脑环境。
研究显示,儿童房间的布置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调节、睡眠质量和大脑神经通路的整合。
对普通儿童而言,这些刺激可能带来短暂的不适;但对自闭症儿童而言,却可能是一种持续性的干扰源。
例如,过强的灯光或闪烁的灯饰,可能会不断刺激视觉中枢,使孩子大脑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对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来说,明暗变幻的光线像是不受控的信号干扰,让他们无法正确感知外部世界。
这种强烈刺激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打乱睡眠节律,造成白天情绪波动、夜间反复惊醒。中医讲究“心主神明”,睡眠是“神藏”的重要方式,睡不好,情绪和神志自然就难以稳定。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刺激孩子的语言发育,常常在房间里播放儿童音乐、有声故事甚至电视节目。
然而,长时间的声音输入不仅无法有效帮助大脑建立语言识别通路,反而会干扰神经系统的节律感。
声音是需要节奏和规律的,当房间长期被不连贯的声音充斥时,孩子的大脑难以抓住语言的结构逻辑,就像一张总被撕裂的网,永远难以修补完整。
在中医理论中,这种情况被认为是“心神失养”,本应静养的神明被噪音扰乱,最终导致语言迟缓和行为异常的加重。
现代家庭中,电子产品的普及更是一个不得不警惕的因素。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选择让孩子接触平板、手机、甚至VR眼镜等产品。
长时间屏幕刺激会让视觉系统陷入单一、高频的画面切换之中,阻断了孩子与现实世界的感官连接。
特别是自闭症儿童,其本身就存在感觉统合障碍,面对快速画面的不断冲击,很容易形成“视觉依赖”,逃避现实交流,从而加剧社会互动能力的退化。
大脑的可塑性在儿童期最为旺盛,电子产品占据了太多感官资源,势必会挤占那些原本用于语言、情感互动的区域。
从中医角度看,这些持续性的感官刺激,就像在不停扰动体内本该平和运转的“气”。“气机逆乱”,就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协调,尤其是心和脾的调节功能。
一旦心神被扰,情绪失控,语言混乱,行为异常就会接踵而至。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多动、注意力不集中、重复行为等症状,与大脑前额叶和边缘系统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而这些功能区恰恰对环境刺激最为敏感。
除了环境刺激外,饮食习惯也不容忽视。一些加工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添加剂、防腐剂、人工色素和糖分,这些物质会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干扰肠道菌群的平衡,进一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稳定性。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功能直接关系到气血生化和心神的濡养。饮食失调,就会生湿生痰,痰阻上扰心神,使得孩子出现情绪起伏大、语言不清、行为刻板等表现。
养护自闭症儿童的大脑环境,需要从生活细节入手。房间布置上应注重柔和、规律、安静。
色调宜温和,避免强烈对比;光源要稳定,不使用闪烁灯饰;房间内减少不必要的噪音干扰,尤其是在孩子睡前一小时内,应营造出“降噪”的环境氛围。
衣物与床品选择应注重触感舒适,避免化纤材料对皮肤产生刺激。同时,应有固定的生活节奏,如定时起床、进餐、活动与休息,让孩子的生物钟得以建立。
在日常互动中,家长与孩子的眼神交流、语音回应、肢体接触等,都是大脑训练的自然方式。
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是神经连接逐步建立的重要过程。比起靠屏幕动画刺激语言中枢,更重要的是用真实的情感互动激活大脑的社交功能。
治疗自闭症不能依赖单一方式,而应采用多学科综合管理,包括心理干预、行为矫正、语言训练等。而中医在此过程中,可起到温和调理、整体平衡的作用。
通过调补肝肾、健脾益气的方式,可以帮助改善孩子的睡眠、情绪和认知能力。
例如针灸配合推拿,温和地刺激特定穴位,有助于调整神经系统节律;中药则在辨证基础上选用补益心脾、清热安神的药物,以缓解孩子的多动、焦躁及行为异常。
当孩子长期不愿回应、不看人、言语发育迟缓,伴随对声音或光线过度敏感,或者对外部环境的反应非常迟钝时,家长应警觉孩子是否存在神经发育迟缓的问题。
同时,当这些表现持续存在,且未随年龄增长有所改善,应及时进行专业评估,必要时结合中西医共同干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文献:
胡晓晴,李健.《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神经生理发育特点及环境影响因素探讨》.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3,31(10):1085-1089.
王琳,赵蕊.《从中医“心神”理论探讨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的养护策略》. 中医儿科杂志, 2022,38(6):45-48.
刘婷婷,陈宇.《多感官刺激对孤独症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4,39(4):311-315.
来源:趣味智慧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