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触摸工矿遗址的矿石标本,聆听黄河水车的岁月回响,探秘智能温室的现代农业……近年来,白银市以“研学+”教育创新为抓手,构建红色铸魂、劳动砺志、文化润心三大实践体系,推动青少年在沉浸式研学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
触摸工矿遗址的矿石标本,聆听黄河水车的岁月回响,探秘智能温室的现代农业……近年来,白银市以“研学+”教育创新为抓手,构建红色铸魂、劳动砺志、文化润心三大实践体系,推动青少年在沉浸式研学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
红色铸魂:传承精神根脉
在平川区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中学生李昊阳与同学们正专注搭建烽火台模型。“每一根木梁的角度都藏着智慧,当年红军就是用这样的巧思突破敌人封锁。”沉浸式的实践体验,让红色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精神传承。
白银市深挖红色遗址、工矿文化与法治教育资源,精心打造“主流价值研学”品牌矩阵。通过实地探访、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多元形式,引导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弘扬“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的白银精神、树牢法治信仰。
在白银国家矿山精神纪念馆,老矿工张建国指着铜矿石标本,向驻足观看的学生讲述“白银一爆出新天”的创业传奇。学生罗一铭在研学日记中写道:“看到珍贵的矿石标本,我深刻感受到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精神,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法治教育同样实现创新突破。在白银区法治教育基地的模拟法庭,随着法槌敲响,学生化身“审判长”,严肃审理“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纠纷案”。白银区司法局联合检察院开展“筑牢安全意识·守护安全防线”主题研学,通过“检察官面对面”互动问答,让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悄然生根。
劳动砺志:深耕成长沃土
初夏时节,在白银区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里,白银区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王晓雨蹲在田垄间,小心翼翼轻抚着水稻幼苗。“我参加的农业活动非常有趣,既让我们体验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懂得了农民的辛苦,真正地体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王晓雨说。
“我们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实践,构建‘农耕文化+现代科技’双轮驱动模式,让学生在泥土芬芳中感悟劳动价值。”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玉米脱粒挑战赛”“传统石磨体验”等活动,帮助城市学生体会农耕艰辛;秋季还将举办“丰收节”,组织收割水稻、制作果酱等实践,让劳动教育贯穿四季。据了解,自2024年基地投用以来,已接待学生超3000人次。
在凯博生物科技园的智能温室,机器人“豹小蜜”化身研学导师,带领学生分析作物生长数据。“通过AI摄像头观察植物生长,操控无土栽培系统,太神奇了!”学生刘子涵兴奋地说。
在甘肃省博物馆彩陶修复室,白银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们用独特方式感受劳动魅力——听障学生通过振动器皿感知陶器修复力度,视障学生用指尖描摹皮影轮廓。“当孩子们将亲手烧制的彩陶送给父母时,眼中的光芒传递出自信与成长。”教师周敏动容地说。
文化润心:厚植精神家园
黄河之畔,古老水车悠悠转动,景泰县第五小学的学生们挥动画笔,描绘母亲河的壮美。“在鹯阴渡口讲述羊皮筏子的制作,学生听得入迷,传统文化的魅力远超书本说教。”坚持十余年带领学生走访古渡的文化学者赵文渊深有感触。
近年来,白银市深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寻根”研学体系,让青少年在古今对话中增强文化认同。在永泰龟城的夯土城墙下,研学导师复原丝路商队通关文牒,学生们化身“粟特商人”,用算盘核对货物清单,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古代贸易规则。“这种跨学科实践,让历史知识真正‘活’了起来。”带队教师王强说。
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银曲子戏《写扇》的锣鼓声在校园响起,白银区第四小学戏曲社团的“小戏骨”王梓萱扮上花旦妆容惊艳亮相。王梓萱告诉记者,她的外婆和妈妈都是“戏剧迷”,在她们的影响下,她从幼儿园小班便开始学习戏剧了。如今,像王梓萱一样,越来越多青少年加入非遗传承行列,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
从工业遗迹到智慧农场,从黄河古渡到法治课堂,白银市正以全域研学构建育人新格局。未来,白银市将持续深化“研学+”模式创新,让更多孩子在行走中增长见识、在体验中锤炼品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白银融媒记者 乔斌
来源:白银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