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高考季,每一位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考生,都历经了近十二载的寒窗苦读。在这漫长的十二年里,他们披星戴月、宵衣旰食,以锲而不舍、孜孜矻矻之态,奋力去把握这屈指可数的改变命运之契机。
又是一年高考季,每一位即将踏入高考考场的考生,都历经了近十二载的寒窗苦读。在这漫长的十二年里,他们披星戴月、宵衣旰食,以锲而不舍、孜孜矻矻之态,奋力去把握这屈指可数的改变命运之契机。
然而,高考的残酷不言而喻。即便考生们倾尽全力、殚精竭虑,也未必能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有时便会忍不住遐想:如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内卷之风盛行,若能穿越回古代,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听闻古代“高考”(科举)的考试科目相对较少,说不定凭借自己这聪慧机敏的头脑,能够在科举之途上一帆风顺,一路平步青云、加官进爵,直至位极人臣、官至一品呢!
诶,且慢且慢!赶紧中断这不切实际的幻想!事实上,古代“高考”——科举,绝非想象中那般轻而易举!
在古代林林总总的考试类型中,与现代高考最为相似的,当首推科举制。科举制始创于隋朝,废止于清朝,前后存续一千余年之久。它的诞生与存在,为众多寒门子弟开辟了一条改变命运、跻身仕途、光宗耀祖的通途,故而吸引了无数学子趋之若鹜,纷纷投身于科举考试的浩荡大军之中。
然而,科举制度在不同朝代有着各异的规定。自宋朝起,这场引得无数人疯狂“内卷”的考试,其流程变得冗长且劳神。若想步入仕途、为官从政,需依次历经州试、省试、殿试这三个关卡,完成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的逐级进阶。
宋朝殿试场景图
这三场考试,均以三年为一周期举行。考生们犹如在漫漫征途上披荆斩棘、升级打怪,历经千辛万苦,方才得以踏入最后的殿试之门槛。殿试,乃是由皇帝亲自考核的考试,唯有获得皇帝的认可,考生才有资格入朝为官,而那些有幸被选中的考生,亦被尊称为“天子门生”。
至清朝时期,科举考试的流程愈发繁杂。考生需依次经历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完成从童生到秀才、举人、贡士,直至进士的逐级跨越。其中,进士中的前三名依次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他们在科举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佼佼者。
明朝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纵观科举整场考试历程,耗时短则十数载,长则数十载。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这场漫漫考途之中徘徊,直至生命终结,或许连秀才之名都未能获取。就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皓首穷经,直至垂暮之年才中得举人,最终竟因喜极而致心智迷乱、癫狂失态。
科举的考试内容,远非“撰写一篇八百字作文”这般简易。回溯至明朝,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当属八股文。八股文所考察的知识,主要源自四书五经。所谓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家经典;而五经,则涵盖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古代典籍。
并且,朝廷选拔人才绝非青睐那些只知死读书的书呆子,故而还会考察考生对时事的见解,这一考试科目名为“时务策”。正如当今高考设有卷面分,科举考试对卷面的要求更为严苛。考试规定全文需划分为八个部分进行撰写,每一个观点均需在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这一“教材”所许可的范畴之内,绝不可越雷池一步、超出既定范围。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文章的后四个部分,需分为四段来写,且每一段都必须包含两段对偶排比句……除此之外,科举考试的考题数量亦颇为庞大。以明朝乡试为例,倘若你是一名明代考生,踏入考场之后,便要面临如下挑战:
第一场,需一气呵成地撰写七篇论文;第二场,要完成一篇政论、五篇判词,外加一篇公文;第三场,则需再创作五篇时政评论。
不仅如此,考场的环境也着实令人难以恭维。考生被安排在仅有几平米的小单间内,吃喝拉撒睡,皆需在此狭小空间内完成,直至考试结束。
科举考场内的座位
闭目遐思,便能深切体会到这一过程是何等的煎熬难耐。明朝有诗如此形容科举:“三场辛苦磨成鬼。”能够全程咬紧牙关、坚韧熬过的,绝非等闲之辈。诸如大儒王阳明、大英雄郑成功、大改革家张居正……无一不是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在科举考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搏出来的。
王阳明画像
如今的考试,相较于往昔,条件已大为改善。尽管考试科目依旧繁杂多样,但考试安排有序,一门接着一门进行,且每门考试之间还设有休息时间,使得考试强度较以往大幅降低。
我们常说,现代高考堪称人生中最为公平的一场竞争。回溯古代,情况却大相径庭。彼时的科举,考量的不仅是考生的才华,容貌亦在评判范畴。许多人,自呱呱坠地起便与科举无缘。
据《选举志》记载,唐朝的科举考试遵循四大准则:首重长相,其次考量表达能力,再者审视书法优劣,最后才评判文章水平。
而且,“古代高考”——科举的门槛极高,并非人人皆有资格参与。直至清朝,“身家清白”这一条件仍被视作重中之重。倘若祖上三代中有人从事娼、优、隶、卒等职业,子孙便被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
若将高考比作千军万马竞相争渡的独木桥,那么科举考试则宛如在钢丝绳上艰难攀爬。
以清朝为例,成功考取童生的人数多达两百余万名,这意味着有两百多万人正式加入了科考大军。然而,历经层层严苛筛选,到了进士这一关键关卡(唯有进士方有机会步入仕途),人数锐减至不足3万人。经计算,其录取率仅约1.5%。
反观2024年的高考,本科录取率约为33.5%。粗略估算,这一比例足足是古代科举录取率的22倍!
科举放榜时的情景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的诞生堪称历史的一大进步。它将选官的范围拓展至以往未曾覆盖的群体,为普通读书人搭建起一座凭借考试踏入仕途的桥梁,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好愿景不再是缥缈的幻梦。
然而,从整体而言,科举制度所实现的公平仍存在较大局限。在古代教育普及程度极为有限的背景下,能够负担起读书费用,并有条件长时间脱产备考的人,要么出身于家境殷实之家,拥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学业;要么其家长具备超前的教育理念,坚定不移地让子女走科举之路。
由此观之,现代高考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生中最为公平的一场竞争。
好了,明天高考,预祝所有考生都金榜题名!
来源:夜聽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