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大诗人,曾经因为“无所事事”遭到了妻子的嫌弃。
诗仙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浪迹江湖,俨然一副“浪漫才子”的样子。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位大诗人,曾经因为“无所事事”遭到了妻子的嫌弃。
后来,他意外接到了入京诏书,便挥毫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一经典之作。
那么,这首诗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在高手如云的唐朝诗坛之上,诗人李白无疑是一个耀眼的存在。
他的诗作天马行空,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枷锁,用奔放不羁的笔触,描绘出了盛唐的璀璨图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磅礴的气势,是他对自然的赞叹,也是对生命的感触。
他曾浪迹天涯,走遍名山大川,让蜀道的 “难于上青天”,成为了千古绝唱。
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见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孤傲风骨,充分展现了他对权贵的不屑与对自由的追求。
李白的诗不只是文字的“堆砌”,还是他有趣灵魂的鲜明写照。
因此,李白在诗词方面,无疑具有很高的天赋。然而,他并不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
其实,他的家庭是典型的商贾之家。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商人的儿子,将来会成为盛唐的诗坛“明星”。
李白的童年浸润在优越的家境中。父亲李客是江油首富,家中藏书万卷。
与此同时,物质的丰裕,让他完全不必为生计烦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诗文的学习中。
他5岁时就能背诵六经,因此成为了当地人口中的“神童”。
十几岁的时候,他的诗赋得到当地名士褒奖。
他们纷纷认为,李白虽然年纪尚小,却有着“大文豪”的才华与气度。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 他的诗作还传入了长安,为其埋下了“未出蜀便闻名” 的伏笔。
后来,已经长大成人的李白,做出了人生重要抉择。
他决定向父亲索要赶路盘缠,拿着自己的佩剑离开蜀地,准备踏上游历之路。
他怀揣着远大的志向,认真学习管仲、晏婴那样的治国言论,钻研辅佐皇帝成就霸业的谋略。
少年李白十分坚信,凭借自己的卓越诗才,一定能够在唐朝官场上闯出一番天地。
他一路“社牛”般结交文人雅士,在成都拜谒刺史苏颋,在渝州与官员商讨当地事务。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峨眉山月歌》等诗篇,内容丰实,意境优美,很快在“文人圈”打响了名号。
游历初期,李白过着 “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潇洒生活。
他大肆宴请宾客,在扬州一年花费数十万两白银,只为结交朋友、开拓眼界。
然而,当盘缠用完的时候,这位 “富二代” 并没有回乡求助,而是凭借创作诗词,获取“润笔费”,以此维持生活。
这样的生活,让他深入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厚素材。
与浪漫的才情相比,李白的婚姻生活却充满了“窘迫”。李白的第一段婚姻,始于至交好友孟浩然的牵线搭桥。
当时,他经孟浩然介绍,入赘前宰相许圉师家族,迎娶其孙女许氏。
其实,这场婚姻背后隐藏着李白的政治考量。
当时,唐代商人子弟不得参加科举,入赘士族家庭成为他曲线入仕的 “跳板”。
许氏温柔贤淑,带来了丰厚嫁妆,让李白度过了一段安逸时光。
起初,李白对这段婚姻充满期待,写下了《赠内》这首诗。
这首诗,既有对妻子包容的感激,亦有对闲适生活的满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发现许家早已没落,实力远不如从前,无法为其仕途提供帮助。
理想破灭的李白,试图通过主动拜访权贵求荐举的方式,以此来获取官职。
他曾北上长安,写下了《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等诗,倾诉“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 的焦急心情。
他也曾东游齐鲁,与杜甫、高适等诗人一同饮酒,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的佳话。
然而,无论哪种方式,他始终没有能叩开仕途大门。
后来,许氏在漫长的等待中,不幸因病去世了。
从此,这段维持十几年年的婚姻,最终以许氏的死而告终。许氏去世后,李白带着儿女迁居到山东兖州。
后来,李白在表弟的撮合下,与当地刘姓女子结合。刘氏家境殷实,起初仰慕李白诗名,主动承担家务、照料子女。
刘氏的种种贤惠行为,让李白感受到久违的家庭温暖。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两人逐渐产生了很多矛盾。
刘氏是典型的世俗女子,期待丈夫能谋取功名、光耀门楣。然而,李白却沉迷诗酒之中,一时间难以自拔。
李白整日与友人痛快畅饮,家中生计全靠刘氏操持。
日子一长,她发现李白一事无成,态度从仰慕转为嫌弃。
她轻则冷言冷语,重则斥骂道:“你除了会写诗,还能做什么?连孩子的学费都凑不齐!”
听到妻子的一番话,李白的自尊心受到了沉重打击。
他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便决定与刘氏分离。
与刘氏分离之后,李白沉郁的心境终于得以舒展。
这时的他,度过了难得的快乐时光。他终于不用忍受刘氏的严厉斥责了,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了。
后来,唐玄宗忽然想起了李白的诗名。
这位同样懂得音律文章的帝王,亲自降下诏书,征召李白入京面圣。
这一刻,李白的人生迎来了转机。接到诏书的那一刻,积压多年的愤懑终于爆发。
他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 “会稽愚妇轻买臣” 一句,直接将刘氏比作西汉朱买臣之妻。
原来,当初朱买臣没有发迹的时候,也被妻嫌弃,后来拜相还乡。
李白借此典故,讥讽刘氏目光短浅。
末句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是掷地有声,是对自我价值的坚信。
这段婚姻虽然以分离结束,却成为李白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被妻子轻视的难过,化作诗中的傲气,让这首诗成为了千古励志金句。
不得不说,李白的长安之旅,简直是十分梦幻。
唐玄宗命令李白供职翰林,专门撰写文书、陪宴赋诗。
初入朝堂的李白,尽情挥洒才华:为杨贵妃作《清平调》三首,道尽了贵妃的风华。
他陪玄宗游兴庆宫,写下了《宫中行乐词》,尽显盛唐气象。
然而,李白的性格与官场格格不入。
他蔑视权贵,曾经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
除此之外,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彻底得罪了权臣。
没过多久,他被“赐金放还”,结束了短暂的仕途。
离开长安后,李白再度踏上漫游之路,却在安史之乱中遭遇灭顶之灾。
他误判形势,加入了永王李璘幕府,而永王不久后被朝廷认定为 “谋反”。李白因此受到牵连,流放夜郎。
李白的种种不幸遭遇,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因性格刚直多次遭到排挤。
总的来说,李白虽然遭到妻子嫌弃,却在命运的转机中以诗明志。
《南陵别儿童入京》里那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既是对妻子轻视的回击,更是文人傲骨的呐喊。
此诗历经岁月变迁,最终成为人们在困境中奋起的精神图腾。
来源:方圆讲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