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营销满天飞,白酒也不例外,由于多数消费者对白酒生产工艺、酿造过程欠缺了解,商家便利用信息差对产品进行虚假或者半虚假宣传,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很容易被误导。
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营销满天飞,白酒也不例外,由于多数消费者对白酒生产工艺、酿造过程欠缺了解,商家便利用信息差对产品进行虚假或者半虚假宣传,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很容易被误导。
此时正值618狂欢购物节,算是一个用酒小高潮,笔者在此对几个非常容易误导酒类消费者的说法进行澄清,帮助大家更好的选酒,用酒。
第一大骗局:纯粮酒都是好酒。
正确的说法是好酒都是纯粮酒,纯粮酒不一定是好酒。
“年份酒”“纯粮酒”是当下白酒中炙手可热的概念。2022年7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液态法白酒》第四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自此,液态白酒和固态白酒的概念区分变得更加清晰,商家抓住这个机遇热炒“纯粮概念”,液态白酒口碑迅速下滑。酒厂,尤其是中小酒厂把纯粮固态作为了产品宣传的重点,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纯粮酒就是好酒的假象。
小酒厂之所以仅盯着纯粮作宣传,大概率是因为它的产品除了纯粮以外,别无其他优点。实际上,纯粮只是好酒的基本条件之一,不是全部。且纯粮食酒也并非高门槛,可操作的空间很大,有些酒厂用稻壳、红薯,甚至用二次发酵完的五谷残渣,配合糖化酶酿造出来的酒都可以被称为纯粮酒。
更别提现在的许多小酒厂会拿酒精酒冒充纯粮酒。但即便是货真价实的纯粮酒,但和好酒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款好酒的诞生是酿造材料、酒体等级、除菌、除杂、陈放、勾调等环节的共同作用,原材料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第二大骗局:酱酒更加高级。
事实是浓清酱等十二大香型只是口感和风味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
“酱酒更加高级”是酱酒热期间资本营造的概念,在“酱酒更加高级”的说法影响下还衍生出了“真正爱喝酒的人都是喝酱酒”“喝惯了酱酒就喝不惯清香、浓香了”等说法。
期间还一度流传出“酱酒有养生功能”的说法,这和“献血对身体有好处”异曲同工,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从纯粹的身体健康角度来看,过量饮酒对身体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一般来说,5克的酒精排除体外需要1小时,52度的一斤白酒含酒精200克,那么完全代谢就需要40多个小时。所以偶尔喝一点,正常的身体机能能够将之代谢出去,没有大的影响,长期大量饮酒会对身体器官制造很大负担。另外,民间还流传“喝酒可以助眠”,这个说法同样不对,睡前饮酒,酒精可以麻痹中枢神经,导致睡得快,但睡得快不等于睡得好,晚上饮酒之后,本该休息的身体器官却需要额外“加班”来代谢酒精,导致睡眠变得片段化,睡眠质量下降,“喝酒助眠”也只是爱酒人士的自我慰藉罢了。
“12987”酿造工艺经常被酱酒拿来自我标榜不计成本,其指的是大曲酱酒一个完整的酿造周期为“1”年,过程中要经过“2”次投粮,“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但实际上繁琐的工序最初是受限于自然条件的无奈之举,并非不计成本。比如两次投粮最初是因为种植地少,粮食不够,所以只能先投山下的成熟的高粱,等到山上的成熟以后再分批投粮。九次蒸煮是因为用作酿酒原材料的红缨子糯高粱皮质坚厚,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蒸煮才能煮透煮熟,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也是为了对原材料的作充分的利用。
第三大骗局:高度酒比低度酒要好
真实情况是高度酒和低度酒只有烈性高低的区别,没有优劣之分,低度酒反而比高度酒成本要高。
在商家的营销下,形成了高度酒比低度酒要好的假象,事实上,高低度酒本质上都是通过加水来进行降度,只有烈性和口感的差别,没有优劣之分。低度酒需要加入更多的老酒来进行勾调,成本反而更高。
高度酒确实存在一些优势,即更不容易被水解,因此具备更高的收藏价值,但这并不构成高度酒就比低度酒要好的理由。(常世凯)
来源:酒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