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全球共识,当城市在高速发展中追求绿色转型,黄浦,作为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交织的 “主战场”,也正以法治之力书写生态答卷。
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全球共识,当城市在高速发展中追求绿色转型,黄浦,作为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交织的 “主战场”,也正以法治之力书写生态答卷。
黄浦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的检察官们,正是这场绿色革命的“先锋卫士”。他们精准锚定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关键战场,用公益诉讼的“利剑”精准斩断污染源头,切实回应群众期盼,全力服务区域绿色低碳转型。今天,让我们翻开他们的“绿色守护日记”,看看他们如何让黄浦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
在寸土寸金的黄浦,守护蓝天意味着既要捍卫珍贵的“城市绿肺”,也要驱散弥漫的“灰色尘霾”。公益检察室的目光,既敏锐捕捉着破坏生态功能的违法行为,也时刻紧盯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源头。翻开他们的日记,两场关乎“呼吸自由”的守卫战跃然纸上……
日记节选一:悬铃木重生记——守护南京路的“绿色金边”
“那天接到线索,南京路步行街近置地广场的行道树被‘剃了光头’,心一下子揪紧了”,检察官回忆道。南京路步行街作为上海的“金色名片”,人流如织,商贾云集。街道两旁枝繁叶茂的悬铃木(法国梧桐),不仅是百年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这条商业动脉的“绿色金边”。
// 被修剪的悬铃木 //
// 被修剪的悬铃木 //
// 被修剪的悬铃木 //
而现场的景象令人痛心:11棵胸径在24-45.4厘米之间、正值壮年的悬铃木,被粗暴地修剪至仅剩一级枝干!原本亭亭如盖的树冠荡然无存,只剩下光秃秃的主干,像一道道刺眼的伤疤刻在城市的心口。经过公益检察室的调查,很快锁定侵权人——某商贸公司在对置地广场的外立面进行装修时,嫌路边的树冠妨碍了脚手架搭建,竟在未取得任何行政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对这些珍贵的“城市绿肺”下了狠手。这不仅违反了《城市绿化条例》《上海市绿化条例》《园林绿化养护标准》(DG/TJ08-19-2023)关于树木养护的要求,更关键的是,大量枝叶被去除,严重阻碍了树木生长,使其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降尘降噪等至关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急剧减退。
“这些梧桐树几十年才长这么大,一下子被砍成这样,看着都心疼!”一位在附近工作多年的老员工痛心地说。公益检察室果断“亮剑”,在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的同时,对侵权人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以支持磋商的形式,推动生态环境部门与侵权人达成修复协议。由生态损害专家组对这11棵悬铃木的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等服务功能的损失进行了专业评估,最终推动该商贸公司通过购买碳汇的方式开展替代修复。
如今,在专业养护下,被过度修剪的悬铃木正在努力萌发新枝。而该商贸公司也在相关行政机关的督促下,依法承担起了生态修复和赔偿责任,以案为鉴,扎紧篱笆,合规经营。
日记节选二:驱散扬尘阴霾——工地不再“吞云吐雾”
2025年,黄浦正处于“十四五”旧改攻坚的收官阶段,计划推进70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45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5400亿元。这片热土上,塔吊林立,建设如火如荼,但大规模的建筑拆除与新建,也让工地扬尘成了困扰居民、阻碍绿色发展的“硬骨头”。
“家里门窗紧闭了很久,这下终于可以放心开窗呼吸新鲜空气了。” 居住在附近的大爷,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此前,附近工地飘来的漫天尘土,灰蒙蒙的天空成了他心头的阴霾,连晾衣服都成了难题。
公益检察室的检察官们不是办公室里的“纸上谈兵者”,而是深入街巷的“行动派”。他们在履职中发现部分建筑工地存在管理漏洞:施工运输车辆、流动性机械驶出工地前未完全冲洗,车轮和车身携带的尘土、泥浆被带到周边路面“肆意撒野”;工地内部作业缺乏有效抑尘措施,导致扬尘漫天飞舞。市民路过无不掩鼻皱眉,叫苦不迭。
面对群众的“呼吸之痛”,公益检察室迅速行动,积极与相关街道办事处磋商协作,共同督促施工单位扛起环保责任,采取有效整改措施:
严把“出门关”
要求工地对所有驶出车辆进行彻底冲洗,确保不带泥上路。
强化“抑尘网”
督促在工地桩基及围护工程上方安装高效的水汽喷雾装置,作业时持续喷洒,有效压制扬尘。
落实常态化管理:
推动建立工地扬尘管控的长效机制。
再次回访时,检察官看到:车辆驶出前冲洗得干干净净,工地内部水雾弥漫有效降尘,周边道路环境焕然一新。曾经弥漫的扬尘被清新的空气取代,行人不再担心尘土弄脏衣物,久违的“水晶天”在澄澈中显得愈发珍贵,大爷的笑容,正是对这场“驱霾”行动的最好肯定。
黄浦江与苏州河是上海的血脉,其水质清浊牵动人心。然而,中心城区隐蔽的污水排放点,如同侵蚀水体的“暗疮”。
公益检察室在一次例行的“大数据体检”中捕捉到异常:辖区内多家机动车清洗店存在违法排水的情况。检察官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发现:这些洗车店从事洗车、贴膜等业务,却从未办理上海市机动车清洗企业备案,长期“隐身”于监管之外。有的店,洗车产生的含油污水未经任何隔油、沉淀、过滤处理,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更有甚者,现场污水横流,未设预处理设施,将混杂油污的废水径直排入雨水管道!
检察官指出要害:上述的这些洗车店位于黄浦区唯一的雨污分流区,雨水管直通河道。洗车污水中含有的泥沙、油污直排雨水管道,不仅容易造成管道堵塞,也会沿着管道顺势流入“一江一河”的支脉,如同“隐形杀手”直接威胁母亲河的水质和生态健康。
检察利剑出鞘,斩断污染“暗流”!黄浦区检察院迅速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在检察监督的强力推动下,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对违规洗车店“动真格”,督促整改设施、补办手续,并建立起更严格的日常巡查机制。检察官回访时,看到的不再是横流的污水,而是规范的操作,居民们也反映:“那股难闻的味道没了,地面也清爽多了!”
2025年3月15日,上海市正式实施新版《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聚焦建筑垃圾全链条管理升级,并明确要求属地街道依托“一网统管”加强巡查监管、部门间强化信息共享。黄浦区检察院敏锐把握新规精神,以法律为剑,更以科技为眼,直击固废处置乱象。
日记节选三:无人机下的“废品山”现形记
“群众举报辖区内有块基地像‘垃圾场’,气味难闻,灰尘漫天,消防隐患还大。但具体在哪儿、有多大,光靠人力排摸效率低、难度大。”检察官们知道,这类“城市疮疤”往往藏得深、变化快,传统取证方式容易打草惊蛇或难以全面固定证据。
如何破局?公益检察室亮出“科技法宝”——启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取证体系。他们委托技术力量,运用无人机进行高精度航拍取证。高清镜头穿透遮挡,从百米高空俯瞰,将整个违法现场的全局尽收眼底:堆积如山的各类固体废物、穿梭作业的机械车辆、裸露的地面以及混乱的作业场景,都被一一精准捕捉。
技术人员运用专业软件,对航拍数据进行快速处理,生成了清晰的二维正射影像图和逼真的三维立体模型。这份“多维铁证”,直观、全面、无可辩驳地呈现了违法现场的规模、布局和污染状况,让隐藏在复杂环境中的“废品山”彻底现形。
“废品山”
“废品山”
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案件办理奠定了坚实的证据基础。铁证面前,责任方无法抵赖,公益检察室据此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程序,确定下一步工作方向。
最高检自 2025 年 3 月开展检察公益诉讼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监督活动以来,黄浦区检察院共立案 13 件,主要涉及大气扬尘污染、违法排放污水、植物资源破坏和无证从事资源回收。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回望公益检察的足迹,每一步行动,都精准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靶心”;每一次亮剑,都直指关乎民生福祉的生态环境“老大难”。绿色低碳已非口号,而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改变。黄浦区检察院将继续当好生态环境的“法治前哨”,聚焦问题,创新履职。我们更期待广大群众携手同行:发现身边的环境损害线索,请及时举报!让我们共同构筑坚实的绿色屏障,创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的美丽黄浦!
来源:黄浦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