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AI成果进赛题,全球超算英才5月齐聚青海大学

B站影视 2025-01-22 14:11 2

摘要:往事如烟,在青海这片这世界屋脊上,从唐蕃古道到现代城镇,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散发着独特魅力。而如今,全球规模最大的ASC超算竞赛决赛圈比赛将于5月10日-14日在青海大学举行,至此ASC25也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高”的超算竞赛。

提起青海你会想到什么?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与茫茫雪山?还是绿色的盐湖与五彩经幡?当广阔天地与无限算力碰撞在一起,又将带来怎样的变化?

往事如烟,在青海这片这世界屋脊上,从唐蕃古道到现代城镇,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散发着独特魅力。而如今,全球规模最大的ASC超算竞赛决赛圈比赛将于5月10日-14日在青海大学举行,至此ASC25也将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高”的超算竞赛。

与时俱进的ASC赛题,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

除了举办地海拔高度前所未有之外,ASC竞赛的赛题高度和前瞻性也一直保持业界领先,致力于“AI+X”新一代复合型科技人才成长。比如今年预赛公布的赛题中,就与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应用紧密结合——AlphaFold赛题围绕2024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进行氨基酸序列推理,RNA赛题则考察参赛队伍对mRNA分子上一种特殊的化学修饰(m5C)的位点检测的计算流程和性能进行优化,两者都要求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才行。这也正迎合了当下计算机应用的现实要求。随着人工智能应用与算力的普及,如今千行百业都开始与智能化、数字化实现融合,也就越来越需要懂计算机、懂行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m5C修饰是mRNA上的基础修饰,考虑到参赛选手的专业背景差异,我们在设置赛题时列出了参考文献,在参赛手册上也列出了参考代码和流程搭建指南。”在谈及赛题设置与影响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刘肇祺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竞赛能够学到交叉领域的知识,同时这或许会给参赛者的后续深造方向选择带来一定指引。

在生物领域,生命大模型也是未来应用的热门,而百图生科技术副总裁张晓明也希望通过AlphaFold赛题的设置让更多参赛队员、更多大学生了解、知道AlphaFold应用,从而为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中国在生物制造行业,无论是国家的号召还是整个产业发展,都有巨大的为生命科学+AI落地的产业空间,留下了很好的未来发展趋势。真正把基础大模型,应用模型,设计系统,以及实验自动化做深度结合充满挑战”。

ASC大赛举办十多年以来,一直秉承“赛以致用”“以赛促用”的核心理念,而与时俱进的赛题设计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在ASC竞赛组委会委员刘羽看来,大赛为参赛队员提供的不仅仅是软硬件应用的动手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让同学们知道在学校里学的基础知识AI背后的数学逻辑是如何运行的,又是怎么和我们的产业界和科学界结合起来,这是所谓的落地应用场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ASC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发挥空间,这种知行合一的方式也让更多同学认识到了学习知识尤其是交叉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才有了ASC大赛多年来的与时俱进、长盛不衰。翟季冬老师曾经连续多年担任清华大学参赛队的指导教师,在他看来ASC竞赛从技术水平、学科深化以及创新思维等多个方面提升了学生能力,实现了“强实践、强交叉、强创新”的客观效果。

除了丰富的带队经验之外,如今的翟季冬老师也成为了东道主青海大学的计算机学院院长,这也更有利于他将多年的教学、参赛理念融入教学当中,提升青海大学的计算机整体水平。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翟季冬首先介绍了青海在绿色算力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借着“东数西算”的春风,在人才布局方面也非常有优势——过去一年中,青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成立了绿色算力拔尖创新班,精心培养了30多名同学,依托ASC竞赛培养专业性人才。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青海大学也将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借助于即将部署在冷湖的MUST(清华大学)、JUST(上海交通大学)、LAMOST Ⅱ(国家天文台)、QUEST(青海大学)等大批天文望远镜,实现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打造复合型人才。

多年来,青海大学已经连续四届闯进ASC大赛决赛圈,并获得了一等奖、应用创新奖等出色成绩。而这一次ASC大赛总决赛选择在青海大学举办,也是绿色算力应用与优秀人才培养的“双向奔赴”。对此,青海大学校长史元春表示:“我们期待通过举办这一盛会,进一步提升全球青年一代在超算技术领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推动超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以参赛队员为本,享受比赛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的赛题应用,坚持不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ASC超算大赛走到今天,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迭代”。除了上述全新赛题之外,本届大赛的功耗限制也有了新变化——参赛队伍的集群能耗从坚持了十多年的3000W提升至4000W,每台集群必须至少包含三个计算节点,每个节点的功率限制为2000W。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出乎许多参赛队伍的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之所以出乎意料,是因为很难有人想到一项坚持了十余年的“惯例”会在本届被打破;而在情理之中却是因为随着CPU、GPU等部件能耗的提升,3000W集群总功耗的限制的确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提升能耗上限已经成为必然。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上限是4000W,而不是5000W或者更高呢?

“现在的计算芯片功耗不断上升,原来3000瓦功耗已经限制了同学们思路或者才智的发挥,特别在大规模的时候一定要扩展互联,这种情况下肯定把功耗往上提升才能支持更多的机器和节点”。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刘羽解释说。但为什么将上限提升到4000W,更多是现实情况的限制。

“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算竞赛,去年有25支队伍进入决赛。功耗每往上提升一点,对主办方的电力压力都是巨大的”。的确,最近几届ASC大赛都选择在高校的体育馆举行,如果单支队伍的功耗是4000瓦,25支队伍就达到了100千瓦。再考虑到搭建过程中的各种测试和调整,整体的功耗需求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此选择4000W上限首先是考虑到了主办方的压力。

“第二,我们测试了很多的芯片,功耗表现都很高;但即便是最先进的芯片也可以保证一个节点耗能2000W没有问题。同时考虑到赛题的多样性,同学们需要设计面向赛题应用的集群,有需要加速卡的,有不需要加速卡的,4000W完全可以支撑三个节点,这也是我们考虑今年赛题功耗和规则限制的核心原因。让同学们真正学习到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多机互联的集群是如何配置、搭建,并完成调优的,同时保证功耗不会成为现实中的问题”。

由此看来,ASC大赛不仅兼顾现实情况,更重要的是为同学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体现了以参赛队员为本的服务精神,这也是其区别于很多同类型其他国际大赛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我参与过的历届ASC大赛中,在我采访过的诸多参赛队员、指导老师反馈中,大家都对赛事的组织、服务能力交口称赞,从主办方到东道主,从组委会工作人员到现场志愿者,每个人都是ASC的一份子,也都在尽可能服务于赛事本身。

正如ASC专家委员会主席、图灵奖获得者、田纳西大学杰出教授杰克・唐加拉(JackDongarra)在会上表示的——通过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和跨越式协作,ASC帮助青年人才成长,鼓励他们大胆突破,拓展边界,通过创新的算法和方案推动超算的发展,为世界级关键挑战领域做出贡献。

来源:IT大嘴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