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普搞得好不好,关键还要看目标人群是否从中受益,当然这种益处的呈现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但现实情况下,我们往往会以某次活动的参与人数或者某个内容的点击观看次数作为一个衡量指标,这其实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因为效果评估需要一套特定的工具,而且要是实现目的与目标的
【科普观察】
科普搞得好不好,关键还要看目标人群是否从中受益,当然这种益处的呈现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但现实情况下,我们往往会以某次活动的参与人数或者某个内容的点击观看次数作为一个衡量指标,这其实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因为效果评估需要一套特定的工具,而且要是实现目的与目标的对齐。新修订的科普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学校、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科学技术等相关行政部门应当支持开展科普活动,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普的评价标准和制度机制。这也就要求我们把评价纳入到科普的整个链条之中,当然也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科普的评价标准,以期进一步提升科普的效果。
近日,在上海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杨文悦就认为,公立医院科普绩效评价精准性有待提升。互联网是公立医院科普核心渠道,但以“网络点击量和浏览量”,评价科普绩效,不能促进科普知识实际转化为健康成果。医务人员认为只要开个“公众号”就是科普,而对罹患特定疾病患者的诊间精准科普,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效果欠佳。
医学科普作为大科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非医学健康科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也需要专门研究。比如,绝大多数公众是抱着解决现实的或者个人的问题这个目标来获取医学健康相关科普内容的,而且医学健康科普与医疗之间也存在着衔接关系。医疗是治病救人,是解决病程后半段的问题,而医学健康科普往往要关注病程前半段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科普让公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医学健康科普做好了要能够救命。
当然,这种科普的效果好不好,应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公众或者说目标人群是否采取了医学健康科普人员的建议,从而达到上述目标。不过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已经有数据部分地证实了医学健康科普的价值和效果,比如有针对慢病的研究表明,前期预防投入1元钱,便可节约治疗费8.5元,节约抢救费100元。国外也有相关资料显示,对健康科普如果投入一块钱,能得到七八块钱的回报。其实这就是一种效果。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个例,比如“医路向前巍子”经常在朋友圈里分享网友和粉丝的留言,阐述自己因为看过他的相关科普内容而挽救了身边人的生命等鲜活的案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随着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的树立,以及相应的理念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相关的机构日益强调科普的重要性,并从制度上重视科普工作。比如,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晋升职称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科普成果。而在医院层面上也建立相应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医务人员参与医学健康科普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但是对于如何评价医务人员的科普工作仍然有待于探索,需要建立一套公认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探索将健康科普工作的评价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一方面让医务工作者的健康科普工作能够得到认可,另外一方面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科普知名度。比如,可参考已经对外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普声誉调研报告中相应的指标,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共识,建立权威公认的量化评价标准,对各级医院的健康科普工作进行评价。
当然,做好医学健康科普工作离不开具有相应科普能力的医学健康科普人才,这也就需要为从事医学健康科普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技能培训,一方面要提升存量,也就是支持在岗的医务工作者提升自己的科普技能,通过相应的会议、活动等交流互动平台,为他们提供开展经验分享,能力提升的平台和渠道。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扩大增量,即针对医学院在读的学生开设医学传播学相应课程,提高他们对医学健康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且掌握医学健康科普的理念、方式、方法、伦理规范等等,比如针对目前上海,广东等地的部分医学类院校已经开展的以及协和医学院即将开展的医学传播学课程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一套面向全国医学类专业院校的标准化的医学传播学教学体系,从而将医学健康科普纳入正规培养体系之中。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