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南迁,1亿客家人的执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05 22:09 4

摘要:客家,作为概念首先提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罗香林在专著《客家源流考》中。其中,主要论述了客家的迁移和系统、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利两部分内容。

客家文化,河洛中原文化的分支。

客家,作为概念首先提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罗香林在专著《客家源流考》中。其中,主要论述了客家的迁移和系统、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利两部分内容。

如今,全球客家人数量约有1亿。

客家人“根在河洛”,这是一种执念。

古代的河洛地区,主要指黄河和洛水交汇区域,这一区域,也一度被认定为古河南地。

河南信阳固始 ,被称为“客家祖地”。

固始县,获评"全球华人最向往的根亲文化圣地"称号,与福建石壁村共同构成客家祖地体系。

相关数据显示,从固始走出去的客家先人,逐渐衍化形成了"闽台祖地、唐人故里"的文化根基。

“牢记乡关祖地,勿忘光州固始”。

史料中显示,古时候的河洛地区,曾经爆发过六次大的汉人南迁。

西晋末年,在都城洛京一带,爆发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西晋王朝迅速凋零,由此开启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大体时间自晋代永嘉(307—313)开始。

我们常说的“司豫流人”指的就是这个事件。当时的客家先民,沿汝水而下,过长江后,来到江西鄱阳湖地区。也有一些人,顺着长江,来到安徽、江苏中部,更有继续迁徙的,沿赣江到达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

《闽中记》记载: “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

第二次发生在唐高宗时期,669年,闽粤境内泉州、潮州间蛮獠起兵反唐,陈政,陈元光父子率84姓固始籍府兵入闽平乱,84姓将士戍闽平乱,创置漳州,建设闽粤,陈元光被后世称为“开漳圣王”。

宋代《开漳世谱》清晰记载:随行入闽的有许、马、李、 朱、欧、张、沈、林、卢、刘、涂、廖、汤、郑、吴、周、 戴、柳、陆、苏等姓氏,并记有具体名字。

第三次发生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战争引发动荡,固始“三龙”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

率所部南迁。近一点的,在赣东赣南落地生根,远一点的到了福建宁化、长汀、上杭等地,再远一些的,则到了韶关韶关一带。

王潮、王审知先后得到唐朝的承认和册封,此后,王审知的儿子建闽国,以福州为都城”。

《资治通鉴》记载:“ 南迁之始“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

固始县也编辑有《随”三王“入闽绪姓考》,对5000 将士和平民的姓氏进行了考证。

第四次发生在南宋末年,文天祥、张世杰、陈宜中、陆秀夫诸人边打边退,在闽赣粤交界抵抗元军,这一过程中,南迁汉人与当地畲人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客家新脉。

第五次是在明末清初,满洲部族入主中原,大量中原人士起兵,举义勤王,义师失败后,被迫而散居各地。

第六次在清代后期,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人口逐渐增加,山多田少,耕植所获,不足供用,因此走出大山,逐渐迁徙到雷州的徐闻、高州的信宜、海南岛崖等地。

因此目前,粤闽赣成为客家人的聚居地。

但是,在四川成都东郊龙泉山脚下的洛带古镇,我们也听到“想莫格,悠莫格”这样的声音,是客家话“心想事成”的意思。

洛带镇人口2.3万,客家人占到九成以上,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语言,客家文化浓郁。

行程中我们逐渐了解到,洛带的客家人的形成,与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密切相关。

他们大部分从湖北,广东等地搬迁过来,从中原到岭南,再岭南而四川。是客家人南迁的分支。

无论是扎根岭南,还是落户洛带,客家人不忘故土,老家河南的坚守与执着不改。

在洛带广东会馆,有一副联:“华简俱成桑梓地,乡音无改,新增天府冠裳”,表达了天下客家一家人的情怀。

来源:影像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