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盈余》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刷手机也能“变聪明”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05 22:01 7

摘要:最近读完克莱·舍基的《认知盈余》,感觉自己像是被知识“偷袭”了一下——原来我每天刷手机、追剧、闲聊的时间,居然也能被称作“认知盈余”?这书名听起来高大上,但内容却意外地接地气,甚至让我有种“原来我也在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错觉。

最近读完克莱·舍基的《认知盈余》,感觉自己像是被知识“偷袭”了一下——原来我每天刷手机、追剧、闲聊的时间,居然也能被称作“认知盈余”?这书名听起来高大上,但内容却意外地接地气,甚至让我有种“原来我也在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错觉。

今天就来聊聊这本书带给我的几点收获,顺便反思一下:我们每天“浪费”的时间,可能比想象中更有价值。

《认知盈余》的核心观点是:当人们有了自由时间(比如刷手机、刷剧、发呆),并且愿意把这些时间花在创造和分享上时,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

我读到这里时,忍不住放下书,看了看自己过去一周的手机使用时间——平均每天5小时。按照这个标准,我一年“浪费”了1825小时,相当于76天。但舍基说,这些时间如果被合理利用,比如参与维基百科编辑、开源软件开发,甚至只是在网上分享有用的信息,就能产生巨大的“认知盈余”。

我突然想到,自己虽然没贡献维基百科,但确实在自媒体发过几百个“小视频”,在自媒体平台写过2000篇文章,上万个微头条。按照这个逻辑,我也在为人类知识库添砖加瓦?(虽然可能只是“砖”……)

​收获一:别小看你的“无聊时间”,它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有价值。

舍基在书里提到,互联网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创造和分享。以前,知识传播是“自上而下”的(比如专家写书、教授上课),但现在,普通人也能通过博客、视频、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见解。

我想到自己关注的一些自媒体博主,他们可能只是普通的上班族,但因为喜欢研究某个领域(比如美食、旅行、科技),就自发地分享内容。结果呢?他们不仅积累了粉丝,还影响了无数人。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个“大V”,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了数百万字的内容,也有人点赞、收藏,甚至留言说“有帮助”,这不就是“认知盈余”的体现吗?

​​收获二:即使你觉得自己很普通,你的分享也可能让某个人受益。

很多人批评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注意力被割裂”“信息茧房”,但舍基的观点是:问题不在于人们“浪费时间”,而在于如何引导这些时间流向更有价值的方向。

比如,很多人抱怨短视频“让人变笨”,但舍基认为,短视频平台也可以成为知识传播的工具(比如科普类账号)。关键在于,平台如何设计机制,让优质内容更容易被看到。

我想到自己刷短视频的经历——有时候刷到搞笑视频,纯粹是娱乐;但有时候也会刷到“3分钟学会一道菜”“5分钟了解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内容,居然还真学到了东西。

​​收获三:不是“刷手机”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要学会筛选和利用。

舍基总结了创造“认知盈余”的三个条件:

​​工具(比如互联网、智能手机)

​​动机(比如分享欲、成就感)

​​机会(比如平台的支持)

我突然想到,自己虽然没成为“知识博主”,但确实在朋友圈、家庭群里分享过一些信息。之所以愿意分享,是因为:

​​工具:手机和社交软件让分享变得无比简单。

​​动机:得到朋友的点赞和认可,让我很有成就感。

​​机会:朋友圈就是一个现成的“小平台”。

​​收获四:创造价值不需要宏大的计划,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就行。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但在不知不觉中,又“浪费”了大量时间在刷手机、追剧、闲聊上。

但舍基的观点让我意识到,问题不在于“时间被浪费”,而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浪费”。如果这些时间能被用来创造、分享、学习,那它就不是“浪费”,而是“投资”。

所以,下次当你刷手机时,不妨想想:

我能不能分享一点有用的东西?

我能不能学点新知识?

我能不能参与一个有意义的项目?

毕竟,谁说“刷手机”不能是“为人类进步做贡献”呢?

(当然,如果只是无脑刷短视频,那可能还是……算了,至少你放松了心情嘛!)

​​Final收获:认知盈余的关键,不是“有时间”,而是“有意识”——意识到你的时间可以创造价值。

​​互动时间:你平时是如何利用“碎片时间”的?有没有哪次“无聊”的分享,意外帮到了别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人力资源实战邓玉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