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消化:刘梅主任领航,卓越守护健康

B站影视 2025-01-21 18:20 3

摘要:1900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55年由上海迁至武汉,经过120余年的栉风沐雨,武汉同济医院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创、公共卫生和医院管理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医院,综合实力居国内医院前列。

1900年,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55年由上海迁至武汉,经过120余年的栉风沐雨,武汉同济医院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创、公共卫生和医院管理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委管医院,综合实力居国内医院前列。

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中奋楫争先,众多专家学者秉承同济医院“格物穷理,同舟共济”的精神,不断创新发展,在学科带头人刘梅主任的带领下,消化内科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着眼技术“发展点”,把握业务“优先序”,积极推动华中地区消化专业的学科建设。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同济消化始终如一注重工作实效,临床基础与科研创新齐头并进,成为华中地区消化专业的翘楚标杆。

以德为先,筑牢育人之魂

同济医院消化内科由我国著名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内科学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肝脏病学专家过晋源教授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聚天下之贤”,在随后的七十余年里,优秀的消化人一浪高过一浪。

同济消化于1978年起培养研究生,1982年建博士点,肝脏胃肠病研究所是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成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也为内镜医师培训基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从同济消化培养出的人才遍布全国。

以能为基,提升品质之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济消化内科立足临床工作,深耕专业,于2003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6年成立药物临床观察基地、2012年获批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

2019年成立华中地区第一家粪菌移植库,成为炎性肠病诊疗区域中心。2020年肝胆胰疾病获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同时,消化内镜中心是国家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治规范基地,湖北省食管疾病规范诊治联盟及湖北省门静脉高压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亚专科化是医学学科专业纵深发展、技术创新引领的重要策略与建设方向,也是专科高精尖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同济消化在湖北省内率先设置消化ICU病区,深化消化重症、早癌、肝病、胆胰、胃肠、自身免疫等多项亚专科建设,全面覆盖危重症患者生命支持救治、病情稳定及恢复、慢病周期管理及舒适体验、专科疾病早癌定期筛查、精准诊断及精细治疗等多个环节,帮助消化内科提高危重症患者存活率、保障慢病患者身心康复,构建科学合理的消化道诊疗体系。

紧密围绕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计划,同济消化在省内率先开展以ERCP、EUS、ESD、EVL等为代表的多项消化道疾病内镜诊疗技术。

除常规内镜诊疗进行消化道早癌筛查外,一些内镜微创技术也成为同济消化优势项目。比如消化道早癌内镜切除、经内镜阑尾切除术(NOTES)、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和套扎术、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及纵膈穿刺术、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穿刺引流术、超声内镜引导下脾动脉栓塞术、经胃胰腺WON开窗切除部分胃壁和囊壁清创术、经口胆道字母镜直视下保留胆囊取石术和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十二指肠-胆囊造瘘取石术等多项消化内镜微创技术。

这一项项新技术新业务的快速开展,源于同济消化始终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注重解决诊疗中的难题,不断探索新方法,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

以勤为本,彰显笃行之力

勤耕不辍,不索何获。在同济消化刘梅主任的带领下,全体医护技人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专业的工作态度投入每一天的工作中。

2024年全年出院人数一万六千余人,消化内镜诊疗量12.6万例次,其中微创四级手术3996例次,消化ICU救治各类胃肠道疾病导致失血性休克、肝性脑病、重症胰腺炎等疑难危重患者共1700多人次,普通病房开展慢病管理惠及6328人次。

多年来,同济消化始终面向华中区域乃至全国人民,聚焦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优厚医疗资源,为人民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健康扶贫是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同济消化响应国家这一医疗卫生战略,通过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帮扶各下级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省内外多家医院建立专科联盟,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基层义诊活动坚持多年,帮扶与支援从不停歇。

仅2024年,同济消化积极参与医联体单位专业建设,专家授课56次,参与住院病人查房共计185次,门诊205次,内镜手术207例,同时接纳消化道出血、黏膜下病变、贲门失弛缓症以及诊断不清的疑难危重症病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同济消化刘梅主任一直强调学科的发展可以“以点带面”,以同济消化的“小发展”带动区域诊疗的“大进步”,立德与树人,团结与合作,这是同济消化的深植入心的思想之魂。

以绩为重,结出创新之果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同济消化刘梅主任严实勤勉的工作作风一直为行业所知。她擅长消化内镜尤其是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黏膜下肿瘤内镜剥离术、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超声内镜检查、小肠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等。

刘梅主任作为委管三甲医院中年轻的消化学科带头人,在完成科室团队管理、临床业务开展、推动先进技术创新应用的同时,不断在医学科研和人才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国家癌症中心在《中华肿瘤杂志》发表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报告中提示消化道肿瘤仍处于较高的发病水平,这无疑对消化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同济消化刘梅主任的带领下,运用消化内镜进行消化道早癌的筛查诊断,发现癌前病变并积极改良新微创技术进行干预治疗,是高度契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战略主题。

她带领团队在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和早诊、早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刘梅主任主持和参与国家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七项,成为湖北省最早开展ESD技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单位之一,现消化内镜中心每年开展消化道病变ESD手术病例数1170余例,并成功完成包括下咽部早癌、环周型食管、结直肠早癌在内的高难度ESD病例数百例,大大提高了华中地区消化道早癌内镜诊疗水平。

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迄今共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研发项目230余项,其中包括973(子)课题、863(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等国家级课题100项,共获课题经费6400多万元;曾获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

拥有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才能保证科技创新在专业发展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刘梅主任深知,创新驱动注入动能,要想进一步推动消化专业的创新建设,人才是关键。

同济消化拥有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20余名医学及护理专家在学会任职。

学术骨干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Gut》《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SCI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45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2000,单篇最高40.8分。

这一系列成绩成为同济消化推动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结尾:

万千道路中,没有主干可循,在刘梅主任眼里,如何“以患者为中心提升就医体验”,这是她带领同济消化人不断优化改进的一项主命题,这一命题要求医疗技术、临床服务、全程管理、创新发展等多方面齐头并进,“益民之事,毫厘必争”,同济消化必将充分发挥强劲学科优势,让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消化疾病患者获取更大的健康效益。

专家简介

刘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 教授、主任医师、消化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大数据协作组副组长、儿科协作组副组长、隧道协作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委会ESD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肿瘤防治分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早癌诊治技术与器械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内镜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一届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消化内镜学会副主委、

武汉市消化内镜学会副主委。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来源:贝灵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