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顶级国宝,天皇都舍不得用,隋炀帝当年一车一车的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04 13:59 6

摘要:于日本东大寺的正仓院之中,收藏着一件独一无二的国宝——兰奢待。这块长度达156公分、重量为11.6公斤的巨型沉香木,被日本人视作“天下第一香”。它不只是日本现存最大的沉香,更是历代天皇与将军们竞相渴望得到的宝物。

【此篇文章的所有内容均是依据权威历史资料整理编写而成,文章末尾附有文献引用的来源,烦请知悉。】

于日本东大寺的正仓院之中,收藏着一件独一无二的国宝——兰奢待。这块长度达156公分、重量为11.6公斤的巨型沉香木,被日本人视作“天下第一香”。它不只是日本现存最大的沉香,更是历代天皇与将军们竞相渴望得到的宝物。

不过,少有人知晓的是,这块被日本奉为瑰宝的沉香木,实际上来自中国。更让人意外的是,在隋朝时,隋炀帝曾把同样名贵的沉香木当作寻常柴火,一车又一车地焚烧。这段历经千年的沉香故事,不但展现出两国大相径庭的文化观念,还反映出一段鲜有人知的东亚文化交流历史。

依据日本史籍《续日本纪》的记载,兰奢待起初是圣武天皇的收藏之物。圣武天皇(701 - 756 年)为日本奈良时代的第 45 代天皇,其在位时大力推广佛教,还下令于全国各地建造国分寺。天平胜宝 8 年(756 年),圣武天皇退位,成为太上天皇。

765年5月2日,圣武太上天皇因病离世,其妻子光明皇太后为缅怀丈夫,决定好好保存圣武生前的遗物。她在东大寺的一处地方建起正仓院,专门用于收藏这些宝贵的遗物。

光明皇太后把被称作“天下第一香”的兰奢待当作压轴之物献给了东大寺,还将它放置在了正仓院。

日本奈良时代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东大寺,它由圣武天皇下令兴建,于752年竣工。正仓院作为东大寺的一部分,建筑风格别具一格,运用了抬高地面的高床式构造,能有效防潮防虫,为珍贵文物的保存营造了理想条件。

兰奢待成为东大寺的镇寺宝物之后,受到了日本人的高度珍视。为了凸显兰奢待的重要意义,人们特意在香木内部隐刻了“东大寺”三个字,寓意着“香比寺大,寺在香中”的深刻内涵。这样的做法既展现出兰奢待的珍贵价值,也反映出日本人把佛教信仰和物质文化相融合的独特模式。

随着时光流逝,兰奢待的名气越来越大。它不只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更成了日本皇室权势的标志。每一代天皇都把它当作宝贝,用心供奉起来。正仓院每年仅在特定时段开放,而兰奢待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

需留意的是,虽说兰奢待被称作“天下第一香”,但就香木质量而言,它属于黄熟香,于沉香质量等级里仅能算作中低品级。真正顶尖的沉香应当是能够沉入水中的水沉以及奇楠。不过,兰奢待的价值并非仅体现在其物质特性上,更体现在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方面。

兰奢待身为日本皇室的稀世珍宝,它最为人瞩目的用途是当作奖赏功臣的特别礼品。这一别具一格的皇室传统能够追溯至平安时代,并且一直延续至江户时期。

倘若臣子立下了卓著功勋,天皇会亲自从兰奢待之上切下一小部分,赏赐给臣子。这般赏赐,在物质层面的数量极为有限,一般仅有一两寸上下,然而其象征意义却极为重大。对获赏的大臣来说,这不但意味着来自天皇的一份荣耀,更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在历史长河中,兰奢待曾被赐予多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室町幕府第8代将军足利义政(1436 - 1490年)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执政期间促进了日本文化的昌盛,尤其在茶道、花道等领域贡献卓越。日本战国时代的知名武将织田信长(1534 - 1582年)同样获赐过兰奢待。

需留意的是,信长虽不是征夷大将军,然而凭借自身雄厚的军事实力,强行从兰奢待上割下一块边长一寸八分的香块,以此彰显自身权力。这一行为既体现了信长的野心,也反映出当时日本政治格局的变动。

作为日本近代化的关键推动者,明治天皇(1852 - 1912 年)也参与到了这一传统之中。在他执政期间,日本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的转变,而兰奢待的赏赐传统成为了衔接古代与近代的独特纽带。

除了那些知名人物之外,还有众多其他的高官和要臣曾得到兰奢待的赏赐。每一次赏赐时,接受赏赐的人都会在香木的断口处写下付签,把自己的姓名以及获赐的日期记录下来,而这些记录本身也成了极具价值的历史资料。

兰奢待如此的使用途径,既展现出日本皇室对这一国宝的珍视,也映射出日本别具一格的政治文化。天皇借助把一件宝贵的文物分割后赏赐给臣下,既彰显了自身的权威,又巩固了与臣下的关系。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古代的“分茶”仪式相似,不过更为稀有和庄重。

需要着重提及的是,兰奢待的应用并非仅仅局限于赏赐。在某些特定场合,像关键的宗教仪式或者国家盛大典礼举行时,也会借助兰奢待来熏香。如此做法不但能够净化周遭空间,还可以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这更进一步凸显了兰奢待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光的流转,兰奢待的重量由起初的13公斤降至如今的11.6公斤。这般缓慢却持续的减轻,恰恰是这件国宝被长久使用的有力证明。即便如此,日本人对兰奢待的珍视未有分毫削减,它依旧被精心存放在东大寺的正仓院,仅在特定时段对外展示。

兰奢待作为日本的国宝级文物,它的起源能够追溯至中国隋朝。尽管它具体传入日本的精确时间难以明确,但有历史资料显示,此事极有可能发生在592年左右。当时处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 - 600年),中日两国开始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

隋朝建立之后,大力促进和周边国家的交往。公元590年,隋文帝派使者前往日本,这标志着中日正式外交关系的起始。为作回应,日本的推古天皇在607年派遣遣隋使小野妹子到隋朝访问。

此次访问不但带来了声名远扬的“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国书,或许还是兰奢待等珍稀物品传入日本的机缘。隋炀帝(569 - 618 年)即位后,更进一步强化了与日本的交流。他以生活奢靡闻名,宫廷里常把沉香木当作燃料使用。

所以,有猜测觉得兰奢待或许是隋炀帝赠给日本使者的礼品。此说法虽没有确切证据证实,不过结合隋炀帝的性情以及当时的历史状况,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到了隋唐时代,伴随佛教的繁荣,沉香在宗教典礼和宫廷生活里的运用更为普遍。

除了兰奢待之外,在这一阶段,中国给日本带去了诸多文化元素。举例来说,隋朝的历法、文字体系以及建筑技艺等,均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佛教领域,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佛教经典、艺术作品和修行方式也由此传入日本。

唐朝(618-907 年)让这种交流态势得以延续。尤其是在唐玄宗在位期间(712-756 年),有名的鉴真大师(688-763 年)多次试图东渡前往日本。

尽管前几次尝试均未成功,然而鉴真在753年顺利到达了日本。他不但带去了佛教的教义和戒律,还把与佛教紧密相连的熏香文化传入日本。这为日本后续形成独具特色的香道创造了条件。

鉴真东渡取得成功,意味着中日文化交流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之后,遣唐使把诸多中国文化,像茶道、书法、绘画等引入日本。这些文化元素和日本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慢慢造就了日本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

隋朝皇帝杨广(569-618年)在其统治时期(604-618年)以生活奢华闻名,他对沉香木的大肆耗费格外惹人关注。这样的奢侈程度在华夏历史里都不多见,和日本对兰奢待的珍惜形成了强烈反差。依据《隋书》的记录,每年除夕的夜晚,隋炀帝都会于皇宫的庭院中搭建十座“火山”。

这些所谓的“火山”,实则是巨型的火堆,所燃烧的尽是品质上乘的沉香木。每一座“火山”都要耗费好几车沉香木,仅一个晚上,被燃烧的沉香木就多达二百多车。这种大肆焚烧珍稀香木的行径,既彰显了隋炀帝的奢靡无度,也体现出当时帝国的昌盛景象。

沉香木在燃烧之际会释放出别具一格的香气。有记载显示,这股奇特的香气在方圆数十里的范围都能被闻到。为了让燃烧的效果更佳,隋炀帝还下令在火堆里添加甲煎(一种中药)来帮助燃烧。仅仅一个晚上,甲煎的使用量就达到了二百石(一石大约是120斤)。

沉香与甲煎一同燃烧,不但带来了视觉上的美妙享受,还营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嗅觉感受。除了在除夕之夜焚烧沉香木,隋炀帝在平日里也大量运用珍贵物件。比如,皇宫之中不使用普通蜡烛,而是悬挂一百二十颗硕大无比的珍珠用以照明。

这些珍珠所散发出来的光亮,能让皇宫亮如白昼一般。除此之外,还采用了一些价值极高的“明月宝”夜明珠,大的直径能达到六七寸,小一些的也有三寸大小。隋炀帝的奢靡行径并非个例,而是和他的整体统治作风相契合。

他大规模开展土木工程建设,营造东都洛阳,挖掘大运河。尽管这些工程推动了经济进步,可也让百姓承受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大运河的修筑,尽管在后来被证实具备重大的经济与战略意义,但在当时却因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引发了民众的不满。

需留意的是,隋炀帝对沉香木大肆浪费的使用方式,体现出当时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存在贸易往来。沉香大多产自东南亚地区,像越南、柬埔寨这些地方。隋朝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已然颇为兴盛,众多珍贵香料经由这条路线流入中国。

隋炀帝的挥霍无度之举,尽管在短时间内展现出帝国的富庶,然而却终究加快了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频繁的军事行动以及奢侈的消费开销,让国库变得空空如也,百姓的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最终,仅仅在位14年的隋炀帝,在618年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杀害,隋朝也随之土崩瓦解。

香文化于中国和日本的传承及演变,彰显出两国文化交流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在日本香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与中国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香文化的源头能够追溯至远古时期。依据考古发现可知,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已开始运用香料开展祭祀活动。

在商周时代,香料的运用更为广泛。《诗经》里多次提及香草与香木,像“荃兮荃兮,在泮之东”中的“荃”便是一种香草。到了春秋战国阶段,香料在祭祀、医疗以及日常起居里的应用得以进一步拓展。

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是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像乳香、没药这类众多外来香料传入中国,让香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收录了好几个和香相关的字,这体现了香文化在语言层面的呈现。

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期,香文化的发展得益于道教的兴起。道教尊崇清修之法,常常借助香料熏炉来净化周遭环境。与此同时,文人雅士把香和琴棋书画相提并论,催生出别具一格的文人香文化。

在隋唐时代,香文化发展至巅峰状态。唐代诗人王维笔下“香炉初上日沉香”、白居易诗中“沉水博山炉中篆”等句子,形象展现了彼时香文化的繁荣景象。这一阶段,香不光应用于宗教典礼和宫廷生活里,还成了文人墨客日常消遣的事物。

在宋代,香文化朝着更为精细的方向发展。宋徽宗还亲自投身于制香活动,研发出“龙涎香”等知名香料。《梦粱录》这类笔记小说对当时的香文化习俗有着详尽的记录。

在元、明、清这几个朝代,香文化持续发展,诞生了不少香学方面的书籍,像明代周嘉胄所著的《香乘》、清代周凯撰写的《香谱》等,它们对中国香文化的历史与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相较而言,日本香文化的发展开端较迟,主要受中国文化影响。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后,香料于宗教仪式里开始得到应用。平安时代(794 - 1185年),贵族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运用香料,像《源氏物语》里就有相关描述。

在镰仓时代(1185 - 1333年)以及室町时代(1336 - 1573年),伴随禅宗的传入,香道逐步形成。这一时期,著名的“源氏香”应运而生。到江户时代(1603 - 1867年),香道与茶道、花道并列为日本三大传统艺道。

虽说兰奢待在沉香的品质等级里仅能算作中低品级,然而鉴于它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还是被日本人当作国宝尊崇。这既彰显了日本人对历史文物的重视,也凸显了香文化于日本社会里的关键地位。

尽管中日两国的香文化有着相同的起源,不过在发展进程里,两国分别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中国香文化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形态,它与宗教、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相互交融。相较之下,日本香道更注重仪式感且追求精致,构建起了别具一格的审美系统。

此种差异不但体现出两国文化的特性,还成为探究东亚文化交流历史的关键切入点。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