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网络冲浪时,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说孩子放学后告诉她被老师批评了。
真没想到小学生之间的举报风气已经这么严重了!
前几天网络冲浪时,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说孩子放学后告诉她被老师批评了。
原因是因为他上课说话被同学举报,老师罚他背课文,他没背出来。
网友问:“上课期间,你在和谁讲话?”
孩子:“我在自言自语,刚说了一个字就被举报了。”
又紧接着说:“不过,后来我又举报了他,谁让他先举报我呢?”
再说这一来一回的几个回合,把“为孩子好”的初衷彻底给改变了啊。
别说娃了,对于同学之间相互举报的这种行为,很多父母都是“受害者”心态:担心孩子没有同理心,担心孩子分不清黑白是非,担心跟同学搞不好关系...
毕竟咱们把娃送进学校,主要目的就俩字:学习。
但随着班委会、互相督促等“班级文化”的兴起,孩子之间的“举报浪潮”似乎愈演愈烈了。
正文开始前,先说一件最近大家都关心的事,马上就好期末考试啦,ying语作为“常温学科”是最容易拿到满fen的,但现在教材改版后,如今的ying遇主打“只筛选,不培养”💡,孩子年级越大越容易卡在阅读上上不去…
之前因为小动作、吃零食被同学举报过,不是一次两次遇见这种情况了。
孩子犯错,梦梦一向不护短,该批评的绝对批评。
但上个星期她接娃放学回家,孩子状态一直很蔫儿,委屈巴巴地告诉她说被“罚站”了。
问他是啥原因,他说下课急着上厕所,走得快了点,结果被班委“抓个现行”,违反了规定,于是被“罚站”讲台。
因为班里有规定,不能在教室里追逐打闹。
@榛榛的女儿现在二年级,是一年级下学期转来目前这个学校的。
前情是女儿上课被后桌同学拉着说小话,女儿回应了一句。被班长同桌听到制止了,女儿解释了几句,班长觉得在犟嘴,俩人发生了矛盾。
图源电影《米小圈上学记》2
后来要写作业的时候孩子笔不见了,问班长同桌借,班长不借。
接着孩子问周围的同学借,班长说不要借给她,结果同学没一个敢借给她的,最后作业也没完成。
她说自己是个职场妈妈,可以理解老师工作忙,需要一些同学来协助工作。
但如果不让孩子明白“管理”背后的目的,只是一昧的去举报,毫无人情味,甚至利用自己的小小权益,带头孤立同学,那是一种本末倒置了。
用“互相举报”这样的途径来管理孩子,先不说真能帮助孩子纠正多少坏毛病,它本身就符合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初衷:学习。还有一点,会衍生出很多问题。
@九子上次接孩子放学,路途中孩子对她说刚刚过去那个是我们班的谁谁谁。
九子问:“那你怎么不跟他打个招呼?”
孩子立马摇头:我们班的同学都不咋理他,因为他特别爱告我们的状。他就是我们老师按在班里的“摄像头”!
九子说:你们是不敢“负隅顽抗”,但背后已经开始蛐蛐上别人了啊!
同学的存在,本身是互相帮助关心,肆意青春的。
身为一个走出校园已久的成年人,每次回忆起校园时光,能想到的是当年老师对自己的宽容和照顾,同学之间一起偷偷做过哪些“坏事”。
图源电影《米小圈上学记》2
而举报文化的盛行,让这种“同窗情”越来越淡薄了。
而且某些孩子一旦被同学贴上“爱告状”“爱揭发”这样的标签,不仅会让他们站在大部分同学的对立面。还会让原本单纯的校园时光,变了味道。那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没什么推波助澜的作用啊?孩子说:“我会先提醒制止他,如果他还是不听,我才会告诉老师。”
就像一位妈妈说的这样,到学校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的事,其他人做的事,如果伤害到了你或者别人就去告诉老师,除此之外不要告状。
因为比只顾着遵守“规则”,揪出团体中的犯错者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的同理心。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自由、平等、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只是被框架、规则规训好的行为思想,那得有多悲哀?
来源:永生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