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数学大神罗博深:未来10-20年,人类和AI之间将有一场战争

B站影视 2025-01-21 10:00 3

摘要:看点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AI的数理逻辑能力不断刷新人类的认知。面对这样的技术进步,罗博深教授指出,AI时代的数学学习和教育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必须跳出培养“工具人”的思维。未来属于那些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的孩子,他们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才能在AI时代脱颖而出

看点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AI的数理逻辑能力不断刷新人类的认知。面对这样的技术进步,罗博深教授指出,AI时代的数学学习和教育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必须跳出培养“工具人”的思维。未来属于那些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的孩子,他们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才能在AI时代脱颖而出。

文丨Jennifer 编丨Thea

前不久,埃隆·马斯克在一场专访中,再度爆出惊人言论。

他说,未来3-4年内,除了体力活,AI几乎能完成所有的认知工作。

他还透露,在2024年,AI训练已经耗尽了人类知识的积累总和。现在,AI甚至开始自己产生新的知识,不再依赖人类输入了,并通过自我学习,来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

同时,特斯拉的机器人计划也有了具体的时间表:

2025年,先生产几千台测试;

2026年,扩大到5-10万台;

2027年,产能提升到50万台。

他甚至认为,假设AI发展顺利,没有出现重大问题,到时候“人人都能过上高收入生活。”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马斯克一样乐观,尤其是教育界人士。比如,外滩君的老朋友,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前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

罗博深教授

这些年,同样站在教育和科技前沿的罗教授,对人类命运前途颇为忧心,身份也在从“数学教育推广者”转向“价值观的引领者”。

去年7月IMO落幕不久,外滩君就采访过正在全球巡讲中的罗教授。他表示,AI时代的教育,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一定要跳出过去那种培养“工具人”的思维。

五个月后,罗教授再度开启了跨越大洋的中国之行,从北到南,走访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多个城市。百忙中抽空的他,和外滩教育的读者和家长,进行了一次面对面交流和直播对谈。

这一次,罗教授更是直言,未来10-20年,AI和人类之间将会有一场大战。他要做的,是确保人类能赢。

罗博深教授在外滩教育的线下直播 (可在外滩教育视频号观看回放)

“AI已经超过我了”

自去年“IMO斩获银牌”后,人工智能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上的能力,就一直在刷新记录。

Open AI推出的新一代大模型,采用“强化推理”技术,真正具备了“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只是呈现简单机械的解法,而是能完整展现它的思考过程。

前不久,o3还在2024美国数学竞赛AIME测试中,仅错了一道题,准确率达到了96.7%,接近满分。这是什么概念?

美国数学邀请赛,简称为AIME,是介于AMC10、AMC12及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USAMO)之间的一个数学竞赛。

想要进入美国奥数国家队,需要从AMC10和AMC12竞赛中过关斩将,才能进入到AIME这一轮,并要在3小时内完成15道超级难的数学题。

罗教授表示,即使一个能在SAT数学中拿满分的学生,大概也只能解决其中的两三道题。

“我是1999年入选美国奥数队,入选时我的排名是全美第6名,那一年AIME中的15道题目,我答对了12道题。所以AI在数学上,已经大大超过我了。”

而且AI学习速度非常快。

这一次,AI的正确率,一下子从不到2%,提升到了25.2%,堪称飞跃。

图 | o3 在 FrontierMath 测试中的成绩(来源:OpenAI)

要知道,这个数学测试题,完全是原创性的,包含目前数学研究的所有主要分支,极具挑战性。哪怕是专业的数学家,也需要花费数小时至数天时间,而且只能解决自己研究领域内的题。

罗教授坦言,今天,数学已不再是AI所不能攻克的人类堡垒,人工智能还在不断逼近人类复杂推理能力的极限。

除了更擅长处理复杂推理任务,o3模型在视觉推理领域,也大有进步。

比如,ARC-AGI 测试主要考察 AI 模型,能否像人类一样掌握图形变换的规律。以前AI在这方面很弱,所以很多人类可以依靠直觉轻易解决的问题,AI却闹出过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故。

如今,AI在视觉推理领域的突破,意味着它开始拥有人类才有的视觉推理能力,这也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道路上的重大突破。

图 | ARC-AGI 测试题(来源:ARC-AGI)

这些都让心系教育和人类命运的罗教授不禁思考,未来它到底会走到哪里,还能走多远?

AI一定会拥有全宇宙最擅长复杂推理的“大脑”,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人类大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和AI去比赛谁更擅长做题吗?

这些年,他在无数次巡回演讲中呼吁,在刷题中“卷”成功的孩子,未来将更容易被AI替代,极强的学术技能已不再是独有的硬核技术,当下的学习观念迫切需要改革:

比如,从大量刷题计算中解放出来,走向主动的思维训练;除此以外,还要拥有能够认识未来世界的全局洞察力和应变力,将变得至关重要。

当AI越来越强以后,我们更要重新思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方向。

1.摒弃“工具人”思维,成为问题解决者和创造者

未来,靠刷题获取高分的题海战术和应试技巧,正在迅速被AI侵蚀,深度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等综合素质,才是在AI时代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三个孩子的爸爸,罗教授希望孩子不仅能在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享受思考;还要能跳出来,去和真实的世界打交道,了解不同人的想法,最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最近,他上五年级的老三,因为迷上一种动态的折纸艺术,就开始捣鼓自己的创业项目。

老三召集了一些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了一个 “折纸工厂”,做了细致的分工:有人负责原材料加工,有人负责折纸,还有人负责市场,有人负责财务……有模有样。

虽是“小打小闹”,罗教授却很珍视孩子自发的折腾,也是课堂上学不来的。

比如,他需要锻炼自己的领导力,能号召一群孩子团体协作,一起把事儿做好;

这过程中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挑战,有韧性、也有情商;

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

在罗教授看来,现在的就业市场很严峻,名校、高学历已经不能保证有好工作,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对现有工作模式和工作机会造成冲击。

我们需要更多人具有主动创造和创业的能力,不仅能发现问题,还有能力组织团队去解决问题。

2.与其在大公司里当螺丝钉,不如去小公司

即使不能成为创业者,AI时代也需要遵循新的“就业逻辑”——那就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个人创造性的发挥。

甚至,罗教授有一个有别于传统的就业观点,那就是加入一个小型的创业公司或者创业团队,在人工智能时代,反而比待在大公司更安全。

“未来5-10年,人工智能成本会非常低,作为公司老板,都会更倾向于用AI节省人力成本,比如 o3的编程能力,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程序员。”

在“降本增效”的裁员大刀下,哪些人会被容易被淘汰呢?

罗教授相信,往往是那些大公司里螺丝钉式的员工,更容易被AI淘汰,他们不仅很难有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也无法与决策层或企业老板有人际关系上的联结。

而在小团体里,每个人之间的联结都更为紧密,也能最大化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共同抵抗风险的“命运共同体”。

“AI无法替代真正的老师”

过去几年,AI融入教育如火如荼。在美国,已经陆续有学校开始采用全AI课程。

比如外滩君曾报道过的位于得克萨斯州的Alpha学校,以及刚刚获官方批准的位于亚利桑那州的Unbound Academy,都是由AI教学生学习,老师的角色更像是提供辅助的“指导员”。

但是,罗教授却对AI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有自己不一样的看法。

在全球巡回演讲的过程中,他每年会去到全世界100多个城市,进300多次课堂,了解不同学校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学习的。

基于自己的观察,他的观点是,AI无法替代真正的老师。

“很多学校,尤其是一些缺乏教师的贫困学区,尽管引入了人工智能教授初中学生数学,但由于缺少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

如果是一个内驱力和学习能力强的孩子,AI的确可以提供很多支持;但是绝大多数孩子,都需要真人老师的鼓励和引导。”

罗教授提醒,比起使用AI,要想真正提升学习效果,一所学校不应该只是按年龄分班,更应该按能力分班。

学生时代的罗教授,就曾受益于分层教学。

在美国中学念7年级时,因为数学成绩突出,他开始跟着8年级学生一起上数学课和科学课;历史和人文学科,则继续和同龄孩子一起上。

后来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他也发现,水平相近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和讨论会更有效果,大家会从同学那里获得很多启发。

当然,如果学校没有这样的分层小班化环境,校外找到一群合适的学习伙伴,就非常重要了。

罗教授在自己三个孩子的成长中,他就非常鼓励他们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

尤其是他的大女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多来自于在网络上和别人一起讨论数学题、和同伴一起解决数学难题的经历,激发了她的内驱力。

受此启发,罗教授就开发了一个以结交朋友为目的的数学学习网站,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同时在线的人一起组队PK答题,也可以将某道数学难题发布在网上,彼此互助。

现在这个网站正在改版升级,不久后将重新面世,罗教授将它取名为Game,也暗含了希望扭转大家对数学的看法,“数学,也可以是一个团体性游戏”。

借此,罗教授也启发我们重新去看待数学竞赛的意义,尤其是那些团体性竞赛,他认为,这是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伙伴的绝佳途径。

“每次我的孩子去参加一些数学竞赛,我从来不问他们考得怎么样,会答多少道题。

我更关心的是,你和团队中的伙伴相处怎么样?这次比赛有没有交到一些很好的朋友,有留联系方式吗?”

他相信,未来AI时代,孩子是否有自己的“学习圈子”,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疫情过后,很多孩子在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和动力,有所下降,更倾向于封闭自己。

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孩子们会更容易沉浸在AI虚拟社交中,进一步疏远真实世界里的人际交往和互动。

“当我的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希望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求助AI,而是去求助身边的同学和朋友。”

如今,罗教授还会建议正在加州理工读大一的大女儿,如果可以,不妨在一个较为开放性的空间里学习,比如宿舍的大厅,而不是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多走出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多了解别人的想法。

罗教授强调,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会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今天的家长而言,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是,帮助孩子去联结一些共同一起学习和成长的伙伴。特别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朋友的影响力,会比父母和老师更大。

甚至,上大学的目标不是拿到那张学历证书,也不是获得什么样的绩点分数,而在于多结识一些不错的朋友,为自己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关系支持网。

如果想要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也不应该完全依靠老师和课堂,而是要去了解现在这个领域有哪些学习资源,去看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报告,多和这个行业的人交流。

去年,华裔数学家陶哲轩教授还提出,人工智能将和数学产生巨大的协同作用,未来将会出现一个“大数学时代”。

比如过去数学家之间进行合作,共同证明一个定理,只能在小范围内协作,因为每个人都必须验证其他人的数学步骤是正确的。

这就抑制了数学领域的真正大规模合作,把很多业余数学爱好者隔在了门外。

有了AI以后,全球的数学家、爱好者,可以就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进行更多的交流,并通过独立的AI辅助验证技术进行验证,从而展开过去从未真正见过的合作。

对此,罗教授也十分赞同。

换句话说,未来,哪怕数学研究,也不再是“个人化”的脑力竞赛,它同样需要展开大规模的合作。

“人类和AI之间,

很可能会发生一场战争”

“3D打印枪、AI工厂生产机器狗...这些都已经不再是科幻。未来10年到20年,在人类和AI之间,很可能会发生一场战争。

我要做的是,确保人类会赢。我们需要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有大爱、有能力的人,让他们互相认识,彼此合作。”

比如,罗教授发起的LIVE线上学校,会从全美招聘非常优秀的高中生,担任“数学老师”,和来自全世界的中学生,进行小班化的讨论和学习,每节课攻克一些有挑战的难题,从刷题走向思维训练。

这些“小老师”不仅数学厉害,很聪明,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有一种利他的品质,喜欢帮助别人一起进步,并努力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

令罗教授感到自豪的是,他挑选人的眼光,居然和藤校录取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他青睐的学生,后来绝大多数都被藤校以及牛剑等顶级名校录取。

如今,他的线上学校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中学生,罗教授希望这种崭新的学习模式、以及“老师”的个人热情和魅力,能感染更多孩子,让更多优秀学生彼此相识。

最近,罗教授还在构思写一本书,内容除了数学教育之外,他还想传达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那就是,一个孩子想要好好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力,其实一种“利他”的价值观。

在过往的教学和全球巡讲经历中,他从很多学生身上得到这样的印证。

我发现,那些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希望能学到更多知识、思维开放的学生,往往也是那些希望解决更多问题、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如果一个孩子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能承担更大社会价值的人,他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去让自己具备更大的能力,无惧迎接挑战;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着“利己”,就会更容易沉浸于电子游戏、短视频,以及可以无限提供情绪价值的“AI朋友”,比起学习,这些享受让人当下就感到快乐。

同样,在家庭教育中,罗教授也注重以身作则传递给孩子一种“利他”的价值观——生命的价值,在于你能否让自己和身边人都感到快乐;如果你能帮助到更多的人,你就会更快乐。

他曾分享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我的孩子说自己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医生,因为医生可以赚很多钱。那么,他大概率会被AI淘汰;

但是,如果他说,当医生是想去实现自己救死扶伤的愿望,去帮助更多人,那我就放心了。因为他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这应该就是所谓志存高远了吧。能帮助一个孩子迈过脚下困境、不断应对挑战的,不仅有热爱,还有强烈的使命感。

因此,对AI和教育有着透彻思考的罗教授坚信,人工智能时代的出路,终将属于那些找到自己人生目标和奋斗意义的孩子。

来源:外滩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