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临床试验证实,干细胞可修复损伤血管,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B站影视 2025-01-21 09:22 3

摘要:中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45亿。平均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报告显示:

中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2.9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45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高血压2.45亿。均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有很多种,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性血管病中常见、重要的一种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遗传因素、高盐饮食、缺乏锻炼、脑力活动紧张、生活不规律、年龄、性别等。也是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PAD)和肾病病理基础,在中老年群体中更为普遍。


近10年临床试验证实:干细胞移植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减轻炎症的介质的产生,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是脂质代谢障碍,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的异常沉积,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伴随着动脉中层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以及血管腔狭窄。

2023年6月,《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出版。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突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心血管病发病率仍持续增高。相比较于《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逐年上升。农村由46.74%上升至48.00%;城市由44.26%上升至45.86%[9]。

心血管病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性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疾病。

2020年5月,在《柳叶刀》刊登的一篇研究文章中,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接近20亿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仅中国就有2.7亿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2亿人有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最主要的潜在因素,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藏在许多人的身体里。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医学专家们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可以通过分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其独特的抗炎和免疫调控作用,用于包括AS、心肌梗死、下肢缺血损伤等的改善和修护。为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01

动脉粥样硬化是什么?

动脉硬化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涉及循环系统动脉内膜的多因素复杂性疾病,其实质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炎症,特征是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其中涉及血管细胞功能障碍和免疫反应受损。

我们的血液每天24小时不停地在血管中更新、流动,但随着人体一些老年化病态,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高脂饮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血管壁受到损伤。

动脉管壁的表面就会出现很多凸起的斑块,斑块内部积聚了脂质和坏死组织,看起来就像“粥”一样,这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病变,就是存在于动脉血管中的脂质泡沫细胞,炎症细胞等不良物质,在动脉血管内膜不断聚集形成的硬化性斑块时间久了,这些斑块就会使血管失去弹性、增厚,严重的还会使动脉管腔变硬和狭窄,阻碍血液的顺畅运行。主要影响动脉内膜,由于脂质成分和炎性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外观像小米粥样的斑块,导致动脉变窄变硬、弹性降低、阻碍血流,继而造成器官缺血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持续进行的过程,初期动脉粥样硬化常无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一旦发展到血栓严重阻塞动脉腔时,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02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血管堵了,就相当于没有了血供,没有了氧气,局部的组织就会缺氧坏死,这也是造成大脑、心脏等器官病变的原因。

①:发生在心脏,就会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②: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卒中(中风)、短暂性脑缺血;

③: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

④: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

⑤:发生在下肢,则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是整个动脉系统,也是很多疾病的病理基础。其中,发生在心脏、大脑、颈部的动脉硬化影响最为严重,常常是诱发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脑溢血、脑梗塞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

除去年龄和家族病史外,具有胆固醇水平异常、甘油、高血压、吸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等高危因素人群更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早期的可以用他汀类药物干预,症状严重时也可以经外科手术(俗称“搭桥”)或介入(俗称“放支架”)方式来干预。

由于临床使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存在肝肾损伤、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如何攻克它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一直在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而干细胞的出现为这一难题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03

干细胞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临床使用的抗AS药物存在肝肾损伤、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如何攻克它成为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生物医学领域的科学家一直在探讨新的防治方式,而干细胞技术的出现成功解决这一难题。

科学家通过临床治疗发现,干细胞具有调节血脂水平、抑制炎症、修复受损组织和支持造血的功能,对血管损伤、血管炎症具有有益的修复调节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干细胞具有修复损伤组织的潜能,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损伤血管修复提供了新方向。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加速受损内皮修复,抑制动脉狭窄的形成。

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向受损部位募集,并进一步分化为内皮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另一项研究也证实了干细胞对于血管新生产生的作用。

04

案例:
2亿个自体间充质干细胞
帮助患者改善动脉硬化


▶▷▶案例一

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杂志上发表的文献中,日本一家诊所,首次给出了评估 Ad-MSC 在动脉硬化患者中的潜在应用的报告。共有78人纳入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制备了患者的自体Ad-MSC,并将细胞浓度为1 × 10^7个细胞/ml的Ad-MSC悬浮冷冻保存在液氮中。为确保安全,所有细胞产品的生产程序均符合现行GMP的原则。采用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采取间充质干细胞静脉回输方式,回输的细胞数量为2930至20,000×10 ^4 个Ad-MSC。静脉回输时间约40分钟,回输过程中定期检查生命体征。平均进样次数为 1.58 ± 0.95。回输后,患者在诊所休息1小时,并定期检查生命体征。

结果表明,Ad-MSC 治疗显着改善患者 HDL、LDL 和残余样颗粒 (RLP) 胆固醇水平,并且未观察到与治疗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或毒性。

在治疗前 HDL 值异常的12 名患者中,11 名(91.7%)的值有所改善(图 b)。总体而言,治疗后的测量值与治疗前相比显着增加(p <0.01)。此外,在治疗前LDL 水平异常的 8 名患者中,有 6 名(75%)在治疗后发现 LDL 胆固醇水平下降(图 1 a)。在绝大多数 RLP 水平异常的病例中也是如此,28 例中有 24 例(85.7%)水平下降(图 1 c)。

对于CAVI值异常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这一数值有所改善。

18 例治疗前 IMT 值异常的患者, 治疗后 IMT 值显着下降(p IMT 从 1.7 毫米下降至 1.1 毫米。

▶▷▶案例二

一项发布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上的报告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积极表现。

报告内展示的相关成果:

① 降低T细胞的免疫反应;

② 有效改善血脂异常;

③ 把导致主动脉根部病变的大小减少了33%。

(a)主动脉根部三瓣膜区域病变大小(红色);(b)巨噬细胞含量占总病变面积的百分比(紫色);(c)T细胞数目(箭头指示);(d)胶原含量占总病变百分比(蓝色)。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回顾性评估了动脉硬化患者队列中自体 Ad-MSC 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证明选择MSC治疗动脉硬化是明智的选择。

05

间充质干细胞与其它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CVD)由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感染性 CVD 包括风湿性心脏病、结核性心包炎和 HIV 诱发的疾病,而非感染性 CVD 包括高血压、心肌梗塞 (MI)、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

早在20世纪60年代,干细胞移植就被认为具有潜在的再生能力,可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生成心肌细胞以补偿心肌梗塞时损失的心肌细胞。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包括动脉硬化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在干细胞疗法中,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特殊特性,包括分化为心血管细胞的能力、免疫调节特性、抗纤维化活性和进行新血管生成的能力,在CVD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炎症调节、抗纤维化、新生血管形成和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发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力。

目前已有十余项临床试验来验证 MSC 的潜力,其病种包含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基于 MSC 的 CVD 疗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间充质干细胞为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不过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如何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尚未达成共识,将导致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的差异。这需要更多的科研投入来攻克难关。

在《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发布的研究综述,阐述了干细胞移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论文第一作者总结了干细胞移植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4大机制:

1、调节脂质代谢

专家通过对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小鼠进行干细胞移植移植,8周后数据表明,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下降了33%。

2、内皮细胞保护

通过实验证明,干细胞可增强内皮细胞分化,提高内皮细胞活力,加速受损动脉内膜的修复过程,减少或消除斑块的堆积。

这主要得益于干细胞的旁分泌功能,它能分泌肝生长因子、白介素8、血管生成素等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生成与重塑,恢复内皮细胞功能,并减少细胞凋亡。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试验中,他们使用荧光标记来追踪一种被称为红系骨髓祖细胞(erythromyeloid progenitor, EMP)的干细胞命运。已知这些细胞会产生红细胞和某些类型的免疫细胞,在培养皿中培养的EMP干细胞也会产生内皮细胞。

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血管是怎样产生的科学认识,使用干细胞产生新的血管和修复受损血管成为可能。

△ 对在母体子宫中自然生长的小鼠而言,EMP干细胞也会产生内皮细胞,并且它们继续位于血管内壁直到成年时。

3、清除炎症细胞

干细胞移植能清除炎症细胞进而减缓AS进程,主要表现为减少浸润的炎性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其活化、改变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打破 M1 / M2 的平衡、调节T/B细胞的免疫平衡。

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从斑块发展到破裂,每一步都伴随着炎症,具有调节、抑制炎症潜力的干细胞疗法自然成了科学家们的重点研究对象。


△ 干细胞具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力

2019年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的一篇综述显示: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上的炎症调节作用,主要机制在于:它能产生大量的抗炎因子(包括IL-10和TGF-β1),同时抑制促炎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它还能抑制NK细胞增殖与T细胞分化,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缓斑块的形成。


△ 干细胞在动物实验中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效用

而干细胞不仅是“抗炎"好手,它还是一个维持平衡的帮手,它能通过分泌细胞营养因子如KGF、HGF、GM-CSF、Ang-1等去改善细胞的微环境,为免疫系统保驾护航。

4、支持血供造血

在AS的修复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干细胞移植支持造血功能,加速体内的营养物质交换,提高血管修复效率,促进新血管的生成。

据ClinicalTrials.gov数据显示 ,目前已启动超10项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项目,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工作。

来自美国Ochsner-LSU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者发现:依托于强大的旁分泌功能,干细胞能重塑患者的血管,维持脑血流量。

△ 文章刊登于《Stem Cells》,影响因子6.277

研究发现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能够表达大量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ACE-2),它的产物(Ang1-7)与相关受体结合后,能发挥血管舒张、抗氧化、和抗炎等作用。ACE2/Ang1-7信号也一直被认为是中风治疗的重要靶点。而间充质干细胞所释放的胞外囊泡能够到达脑部,其“运输”的ACE-2及其产物可以维持急性脑中风模型小鼠的脑血流量,缩小脑梗死体积,对防止中风慢性脑结构和功能损伤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而除了以上一些主要的作用机制外,干细胞还可改善和预防“三高”,治疗高血压并发症,调节高血糖,改善高血脂,干细胞通过分化诱导为健康的细胞,在机体发挥各种作用,维持机体状态的稳定,从而改善健康状况。

据ClinicalTrials.gov数据显示 ,目前已启动超10项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项目,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工作。

干细胞疗法揭示了在调节脂质代谢方面的潜力,它通过减少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显著改善了这些关键指标。此外,该技术还能增强机体的糖代谢能力,有效减缓低血糖问题,并优化能量的产生与消耗平衡。这些功能不仅有助于缓解高血脂的症状,而且对于预防或治疗脑中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干细胞疗法被视为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创新方法,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价值。
近10年临床试验证实:干细胞移植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炎症的介质的产生,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随着对干细胞临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相信未来将造福更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天坛基因:数字化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通过科学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以个性化、精细化、数字化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体系,帮助客户延长健康寿命、优化生命质量,成为全球个人、家庭及团体客户的健康管理首选平台。

来源:天坛基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