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拇指文化”破解学生“手机困局”!北京各校出招应对青少年网络沉迷

B站影视 2024-11-27 02:39 1

摘要:近年来,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和学校面对的棘手难题。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出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组合拳,包括允许时间上进行限制、首次提出分龄推荐标准、提供个性定制服务等,以解决

近年来,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和学校面对的棘手难题。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出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组合拳,包括允许时间上进行限制、首次提出分龄推荐标准、提供个性定制服务等,以解决以往“青少年模式”效用有限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俊表示,《指南》最大的亮点是针对性和个性化。首先,从名称上看,这次指南中用的是“未成年人模式”,与现在各大平台的“青少年模式”相比,突出了“未成年人”,是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南。其次,指南明确从时间、内容、功能角度对未成年人模式进行优化,也非常具有针对性。再次,指南提出的分龄推荐、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年龄推荐相应内容,体现出遵循了当前互联网个性化使用的基本规律,可以更好提高未成年人模式的体验感。

那么,此举能否从源头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家庭和学校应该如何携手形成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共同体……围绕这些话题,我们特邀相关专家、教师,探寻答案。

孩子沉迷网络成了家长的烦心事

“我们家孩子放学回家就要求玩一会儿手机,玩着玩着时间就过去了,于是赶快拿起书本写作业,晚上睡觉的时间也难得到保证。”学生家长李先生告诉记者,与手机争夺注意力是他现在和孩子最大的争执点,也是亲子“战争”的导火索。

“同学们都玩游戏,不玩的话和同学们没有共同语言。”家长张女士表示,孩子回家总是希望能玩一会游戏,“我也拿不准这里面的关系,很担心孩子耽误学习。”张女士的疑问也是很多家长共同面对的困惑。

在针对家长和老师的一项调查中发现,51.8%的家长和69.9%的老师认为网络游戏、短视频造成的网络沉迷问题是当前最需要治理的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问题。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工作日每天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的比例为11.1%,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的比例为13.1%。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教师韩国凤是北京市骨干班主任,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她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当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孩子却表现出烦躁、抵触,令家长们十分焦虑,疲惫不堪。

韩国凤给家长们支了个招,首先,要冷静面对,做有“稳定内核”的家长,认真思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电子产品服务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其次,要坦诚沟通,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形成正确认知,养成良好自我管理习惯。家长、孩子还可以与学校老师形成“控机小联盟”。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校长于亚萍认为,家长要理性看待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和引导。“比如,对学龄前儿童,最好不要让其过早的接触游戏等电子产品的娱乐功能,强化其通话、视频等使用功能;对于中小学生,要强化事先约定和规则意识,与孩子一起制定合理使用的规则,引导他们访问有益的内容,发挥电子产品的正向效应。家长还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将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点转移到丰盈的生活中来。”

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需合力

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很多学校尝试破解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途径。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从手机使用上寻求突破,利用“积极拇指文化”破解中学生“手机困局”。早在2016年,学校就成立了“新时期中学生利用手机媒介培养自律行为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组,用半年时间,开展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

学校形成通过实施“校纪校规、年级管理、班级教育、心理辅导、校园文化”五步举措,建构“积极拇指文化”——拇指在手机前只做积极的、正能量的事情,引导学生健康自律使用手机,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心理中心开放本校学生家庭心理治疗。“学生家庭手机管理”成为咨询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心理中心老师充分发挥各自的咨询能力,将“优势关注、我句式、CBT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技术、萨提亚家庭系统治疗”等多种理论和技术有的放矢使用,解决“手机问题学生”多例。

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教务主任、信息技术负责人李蕊告诉记者,学校主要从管理机制和育人工作上下功夫。管理机制上,一是加强手机管理,校内禁止使用手机;二是规范作业要求,如不在微信群布置作业、严格作业时间。在育人工作上,一是通过信息技术课内、校园内宣传加强引导;其次是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素养,避免学生沉迷网络。

“我们认为,学校层面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防治工作,最终要落实到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升上。”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德育主任高泳锦说。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新传学院“青少年网络素养测评平台”,对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展开调研,初步了解了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主要包括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网络安全认知和行为、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等六个方面。

学校以“网络素养三阶建设”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提高互联网使用素养。第一步引导青少年学习高阶用网,鼓励培养他们在前沿科技领域探索实践;第二步丰富校园生活,加强研学课程研发,提升学生对真实世界的兴趣和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感;第三步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合力,破解未成年人用网过度问题,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

“我们还实施了‘五维联动’战略,整合智慧校园建设、数字素养课程、实践创新能力孵化平台、网络文明建设和校家社资源网络,形成一个闭环教育生态。”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德育主任高泳锦介绍。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如何消除网络尤其是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依然是不可回避且至关重要的社会议题。只有全社会各司其职、协同共治,不断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才能确保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孙江撰文表示。

专家观点

针对未成年人用网保护

家校和企业要提高联动性

具体来说,学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数字素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用网的自我保护能力。家长是未成年人用网保护中最为关键的角色,未成年人模式的应用需要家长。


对企业来说,要高度履行平台职责,加强平台自律,摒弃流量至上的商业思维,注重未成年人心理、认知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和引导,加强对人工智能的针对性开发和使用,提高未成年人内容供给的针对性、科学性,既要保证未成年人爱看,也要确保未成年人能从中获益,不被网络误导,不沉迷于网络,不受网络乱象影响心理健康。

—— 叶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赵翩翩 李继君 王小艾 凌月云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