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7年10月,豫西秋雨滂沱。陈赓将军在地图前焦灼踱步,手中电报被雨水浸湿边角——毛泽东的回复只有十二个字:“洛阳非必取之地,暂勿攻城为要”。这已是两个月内中央第二次否决他攻打洛阳的计划。
1947年10月,豫西秋雨滂沱。陈赓将军在地图前焦灼踱步,手中电报被雨水浸湿边角——毛泽东的回复只有十二个字:“洛阳非必取之地,暂勿攻城为要”。这已是两个月内中央第二次否决他攻打洛阳的计划。
当麾下八万将士距洛阳城仅三十里时,统帅部这道指令显得如此不合常理。更令人费解的是,半年后这座千年古都终被攻克,而毛泽东当年的坚持,竟成为扭转中原战局的关键伏笔。
豫西危局
1947年8月22日夜,黄河浪涌如雷。陈赓率四纵、九纵及西北民主联军38军八万余人强渡天险,豫西大地骤然震动。此时蒋介石正调集33个旅围攻大别山刘邓大军,豫西守备空虚如纸。整编十五师师长武庭麟闻风丧胆,未战先怯。
陈赓兵团势如破竹,前锋直抵洛阳城郊上清宫。望远镜中城墙轮廓清晰可见,城内仅青年军206师万余守军。8月29日,作战室弥漫着攻城激情,陈赓向延安急电请战:“拟乘虚抢占横水镇,相机取洛城。”
次日窑洞传来复电。毛泽东用红蓝铅笔在“洛阳附近敌所必争”处重重划线,批示:“不应使用主力……专打薄弱据点。”电文末句如冷水浇头:“洛阳是蒋介石必争之地,攻之则四面受敌。”(《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一拒攻洛
延安窑洞的油灯彻夜未熄。毛泽东面对沙盘推演:若陈赓攻洛,胡宗南必从陕北抽三个整编师东援;大别山追剿刘邓的整三师、整四十一师将星夜北返;郑州孙元良兵团亦会西进。届时陈赓将陷入十三个旅合围。
9月2日,蒋介石手令印证了毛泽东预判:
调胡宗南整一师、整二十九师回防西安抽大别山整三师、整十五师、整四十一师、青年军206师各一旅驰援洛阳组建李铁军第五兵团东西夹击陈赓依令西进陕南,在灵宝全歼206师第二旅。当被俘旅长蒋公敏哀叹“援军何在”时,西进兵团已迫使蒋介石从大别山抽调五个旅回防。刘邓大军压力骤减,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支点由此稳固。
二拒攻洛
10月1日渑池大捷震动中原。陈赓部全歼整编十五师师部及六十四旅,洛阳门户洞开。暴雨中九纵未能渡河合围,陈赓再生奇策:佯攻洛阳引整三师回援,伺机歼敌于野。
10月8日请战电报再达延安。毛泽东持烟立于地图前,目光扫过豫西泥泞的河网:“连日暴雨,敌可沿陇海路速援,我则运动受阻。”周恩来补充道:“肖劲虽无能,但邱行湘已赴洛阳接防,青年军206师将成硬骨头。”(《陈赓传》)
复电当夜抵达:“韩城作战计划取消……主力应向西机动。”历史证明这一决策挽救了危局——整三师冒雨急行军,竟比九纵早半日抵达洛阳。若按原计划强攻,陈赓主力将被反包围在城下泥淖中。
洛阳光复
1948年3月,宜川战役炮声震碎秦岭冬雪。刘戡整编二十九军覆灭,蒋介石急调裴昌会兵团拱卫西安。毛泽东等待半年的战机终于成熟:“陈谢华野合力攻洛!”
此刻洛阳守将邱行湘,正按蒋介石手谕加固工事。这位被蒋称为“邱老虎”的悍将,将明代城墙改造成现代堡垒,宣称“固守三月无虞”。他不知道,半年前毛泽东两拒攻洛,正是为今日蓄势——
3月9日华野三纵破东门,陈谢兵团克西门。经四昼夜血战,千年帝都终回人民怀抱。被俘的邱行湘在战俘营读到《中央日报》才恍然大悟:原来半年前陈赓兵临城下时,毛泽东早已算定今日战局。
1951年朝鲜战场,陈赓对彭德怀笑谈往事:“主席当年不让我碰洛阳,就像现在不让我们贸然打过三八线。真正的高手下棋,从不为吃子损势。”此刻指挥部地图上,洛阳已是大后方物资枢纽。这座曾被两度放弃的古城,终在全局胜利中重获新生。
【参考资料】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陈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
《蒋介石日记(1947-1948)》(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