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王兰花,今年47岁,在县城开了一家小超市。说起25年前那场改变我一生的借贷,还得从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说起。
人们常说,欠钱的都是大爷,可我却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债主,这个故事让我辗转反侧许多年,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这段往事。
我叫王兰花,今年47岁,在县城开了一家小超市。说起25年前那场改变我一生的借贷,还得从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说起。
那年我刚生完老二,正是月子里最难捱的时候。我婆婆说产妇要多补充营养,可那时候粮店都关门了,整个镇上都买不到面粉。我家里最后一袋面粉,还是前年过年时候囤的。
张大妈住在我家隔壁,那年她70岁了。平日里我们街坊四邻处得不错,她就跟我说:"兰花啊,你家还有面粉不?借我一袋子,等我儿子下个月发工资就还你。"
说实话,那会儿我心里也犯了嘀咕。可看着张大妈年纪大了,独居一人不容易,我就把那最后一袋面粉借给她了。谁知道这一借,就是25年。
一年后,张大妈的儿子出了车祸,儿媳妇改嫁了。这一下可把张大妈打垮了,整个人一下子就老了十岁。她一边带着孙子,一边靠着拾破烂度日。
街坊邻居都说:"这辈子甭想要回那袋面粉钱了。"可我从来没去找过张大妈要,因为我知道她比我更难。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家小超市开起来了,生活也渐渐好转。张大妈却越发苍老,每天天不亮就pushing着破旧的三轮车出去,直到夜幕降临才回来。
我常在店门口看见她弯着腰,一点一点捡起地上的
我颤抖着双手,拿起最新的那本存折,上面整整齐齐存着一万五千块钱。这不正好是当年那袋面粉15块钱的一百倍吗?
"兰花啊,我知道现在的钱不值钱了,但我就想着一百倍,总能还清那份情..."张大妈说着说着就咳嗽起来。
护士进来打针的时候,我看到床头有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个馒头。问了才知道,张大妈住院这些天,一直舍不得点医院的饭菜,还在吃自己带来的干粮。
"您这是作什么啊!"我急得直掉泪,"您这样我这心里怎么过得去?"
张大妈抓着我的手,眼神却格外明亮:"兰花,让我把话说完。那年要不是你借给我那袋面粉,我儿子的后事都办不起。我知道那时候你也不容易,刚生完孩子,家里就那一袋面。"
"可你还是借给了我,还安慰我说慢慢还。这些年,我就惦记着这件事。我想着,老了没用了,但这个债,这份情,一定要还。"
我看着眼前这位倔强的老人,想起这些年她每天推着三轮车来来往往的身影。多少个寒冬腊月,她都在细雨蒙蒙中弯腰捡拾,为的就是这份执念。
"大妈,您别说了,这钱我不能要!"我把存折塞回布包,"您养老的钱都在这里了,我怎么能拿?"
张大妈却固执地把布包又推了回来:"你必须拿着。我这辈子没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但我懂一个理儿—人这一辈子,要做个明白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就在这时,病房的门被推开了。一个穿着工装的年轻人站在门口,正是张大妈的孙子小志。
"奶奶!"小志冲过来抱住张大妈,"您怎么也不打电话给我?"
原来小志在外地的工地当工程师,前几天才知道奶奶住院的消息,连夜赶了回来。看到奶奶憔悴的样子,小志哭得像个孩子。
张大妈抚摸着孙子的头,慈爱地说:"没事,奶奶这不是把最后一件心事了了吗?这些年亏欠你,让你跟着受苦了..."
我默默地退了出来,让他们祖孙俩说说话。回到家,我打开那本泛黄的日记本,一页一页地看。上面不光记着卖破烂的收入,还记着小志的点点滴滴。
"今天小志考了满分,我把早上卖破烂的钱给他买了个冰棍。" "小志说想学电脑,我得多干几天。" "今天卖了一百斤纸壳,总算凑够小志的学费了..."
翻到最后,我看到张大妈用颤抖的笔迹写道:"欠债还清了,这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小志,奶奶对不住你,这些年没能给你好日子过。但你要记住,做人一定要知恩图报,要做个明白人..."
第二天一早,我赶到医院,却看到病房里已经空了。护士告诉我,张大妈半夜走的,走得很安详。
临终前,她拉着小志的手说:"奶奶这辈子活得明白,该还的债都还清了。你要替奶奶好好活着..."
如今,小志继承了奶奶的遗志,在工地上干得很出色。每次回来,他都会来我店里买些东西,然后坐下来,跟我讲讲他奶奶的故事。
那个布包,我一直留着。不是为了那些钱,而是为了记住这个倔强善良的老人,记住她教会我的做人道理。
人这一辈子,钱财哪有别的重要?重要的是做个明白人,懂得感恩,懂得还债,更懂得守住那份最珍贵的情义。
来源:缤纷青山EfQy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