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网络民族志研究:为什么报考强基计划?

B站影视 2024-11-27 09:19 1

摘要:充分了解强基计划考生的报考动机,有助于评估生源群体质量,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分析知乎平台上考生关于强基计划的问答和留言,归纳出目的主导型、价值主导型、情绪主导型和习惯主导型四种主要动机类型。尽管部分动机呈现出利己的特点,与强基

作者:万芮,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摘要:充分了解强基计划考生的报考动机,有助于评估生源群体质量,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分析知乎平台上考生关于强基计划的问答和留言,归纳出目的主导型、价值主导型、情绪主导型和习惯主导型四种主要动机类型。尽管部分动机呈现出利己的特点,与强基计划的国家本位有差异,但教育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以特定利益为目标的报考动机可能随着时间和教育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为进一步提升强基计划的选拔质量,建议从制度层面着手,挖掘目的主导型考生的专业兴趣,保护价值主导型考生的向学之心,向情绪主导型考生传播正确的政策价值,为习惯主导型考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关键词:强基计划;拔尖创新人才;网络民族志;报考动机;政策评估。

一、研究背景

2020年,为探索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同时解决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等问题[1],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简称“强基计划”)。文件中提出取消竞赛证书、论文、专利加分,取消降分录取,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之后择优录取。针对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主招生的不足,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2]。截至2024年,共有39所大学成为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每年招生6000余人,为国家关键领域提供重要人才储备[3]。

关于强基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价值评估和事实评估两个方面。价值评估类研究主要将强基计划的选拔方式、人才标准和专业范围作为切入口,评估其科学性、公平性和正当性,对强基计划的政策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4-6]。事实评估类研究主要从强基计划的生源质量入手,高考分数和能力素养是其中重要的评估指标[7-10]。然而,高考分数、能力素养仅能从结果层面评估强基计划的选拔效果,忽略了考生选择报考强基计划的内部动机。

既往研究表明,在传统的以问卷或访谈为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调查中,调查对象倾向于给出符合社会期望的答案,以便自己获得更多社会认可,这一现象被称为社会称许效应,会严重影响研究结果的信效度[11]。选择合适的信息收集渠道,可以有效降低或避免社会称许效应。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大部分属于“Z世代”(主要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联系紧密。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95后”更倾向于在网络空间构建社交关系[12]。因此,要找到最能体现考生内心真实想法的信息渠道,可以从允许考生自由发言的网络平台入手。

本研究比较了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关于强基计划的讨论情况,截至2024年6月,各大社交平台关于强基计划的搜索结果如下:抖音共有119条视频以强基计划为内容标签进行专门讨论,主要是一些商业性质的教育咨询机构为网友分析报考强基计划的利弊;哔哩哔哩网站有1000条以强基计划为主题的视频,包括强基学生分享报考经历和就读体验、高校宣传视频以及相关校测试题的讲解;微博上关于强基计划的搜索结果主要是政策目标、报考时间、录取方式等信息普及类新闻;而知乎平台关于强基计划有6.1万条讨论,考生、家长、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和竞赛教练等重要相关者在平台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表达对强基计划的看法,内容丰富、翔实。从数量上看,知乎平台关于强基计划的讨论最多;从内容上看,相较于视频平台用图片、音乐呈现碎片化信息,知乎平台以文字形式进行信息交流,数据更易收集且分析时不易产生歧义;从参与主体来看,除考生之外,知乎平台还聚集了其他重要相关者。

综上,本研究在比较多个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关于强基计划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信息数量和质量、参与主体等因素选择知乎平台作为信息收集渠道,将考生的留言和讨论内容作为研究材料,分析考生报名强基计划的内在动机,以期为教育政策的评估、修正和优化提供新视角、新证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方法收集并分析材料。与传统民族志的研究方式类似,网络民族志要求研究者在现场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获取信息[13],比传统访谈更加自然、精妙和沉浸[14]。本研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分为三步:第一,研究者本人作为观察者记录强基计划考生的留言和交流内容,尝试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设身处地地理解强基计划是什么、为什么报考强基计划,以体验式方法捕捉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第二,作为参与者,加入知乎平台上关于强基计划的讨论和问答,对于观点不明确、表现迷茫的考生,以网友的身份与其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梳理其选择报考强基计划的真实动机或期待;第三,将收集到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识别出考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报考动机。

相较于传统的访谈法,沉浸式参与网络交流能够获取更真实的信息。因为在调研过程中,研究者与被观察者不存在访谈与被访谈的关系,被观察者在没有心理预设的情况下,更容易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14]。鉴于强基计划确实存在同一高校降分录取的情况,有的考生“用专业换名校”也在所难免。前文提到,社会称许效应会导致学生在访谈过程中倾向于表达一些积极正面的观点,而不太愿意将内心相对“自私”“功利”的想法和盘托出。所以,仅凭传统的访谈可能无法充分挖掘学生报考强基计划的真实想法。此外,传统的面对面访谈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覆盖范围相对有限,而像知乎这样的网络社交平台可以收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报考强基计划学生的发言,样本覆盖更全面。从内容真实度、样本覆盖面、样本异质性的角度考虑,网络民族志比传统的质性访谈法更适合探究学生报考强基计划的原因。

(二)资料收集

相比其他几大主流的网络社交平台,知乎平台关于“强基计划”的信息更加丰富,截至2024年6月,知乎以“强基计划”为话题的讨论量达6.1万条,浏览量达8700万,成为应届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了解政策信息、高校专业以及分享相关经验的重要途径。知乎平台陆续推出“小蓝书”“高考志愿填报100问”、政策解读、专业咨询等服务,邀请名师专家与行业领袖分享择校经验和志愿填报技巧,数百所知名院校建立知乎圈子,应届考生中流传“填报志愿,先上知乎”的说法[15]。一问多答、相互留言的交互方式为观点交锋留下空间,发言者在反复的争辩与讨论中逐步明确自己的观点,为知乎平台的信息可靠性提供了保障。强基计划实施四年,知乎平台对其展开的讨论也持续了四年。检索强基考生的发言内容,发现他们大多是来自四川、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福建、内蒙古、陕西、湖南、贵州等地区的应届高考生,样本基本覆盖了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代表了我国不同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样本分布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研究在知乎平台上以“强基计划”作为关键词进行问题检索,收集从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提问;之后,根据问题讨论的数量、质量进行二次筛选,剔除掉与研究主题无关的重复文本、辅导机构的宣传广告以及少于20个字的超短文本,将赞同数大于100的帖子作为研究样本,共得到87篇文本材料,共计107036字。

(三)资料分析

本研究采取三级编码方式,按照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的顺序,围绕报考动机这一主题,对87篇分析材料进行挖掘、梳理、总结和归纳。

1.开放编码

首先,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分解、整理和比较,通过开放编码识别材料中隐含的主题,选择出现次数大于两次的概念,再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范畴化处理,经合并、提炼之后,共得到33个开放编码。

2.主轴编码

在开放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概念之间的脉络关系,采取聚类分析的思路,从具有相似属性和潜在关联的开放编码中概括凝练出15个主轴编码。例如,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课程设置多样化、优质的学术资源和实验条件等开放编码都指向强基计划的学习资源,故将其合并为一个类属,命名为“学习资源”。

3.核心编码

核心编码在开放编码和主轴编码阶段所形成的概念类属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炼,以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16-17]。本研究中,通过多次比较和提炼,将15个主轴编码进一步归纳为4个具有概括性的核心编码——目的主导、价值主导、情绪主导和习惯主导,代表学生在报考强基计划时的四类动机,如表1所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于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社会分工不同,必定会产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利益要求,强基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同样存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多种目标和利益诉求[18]。四类报考动机折射出来的思虑方向和行为特征基本囊括了现实社会中公众对于强基计划的反馈模式。目的主导型考生将强基计划作为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名校头衔、积累人脉的“快车道”;价值主导型考生希望通过强基计划提供的科研平台实现学术追求;情绪主导型考生将报考行为视为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的“潮流品”、给老师面子的“人情卡”或是被父母操办的“功能牌”;习惯主导型考生遵循国家政策导向和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将强基计划作为继续深造的自然选择。本研究归纳出的四类报考动机是将一个个相似的样本归纳、整合、极致化的结果。尽管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全按照某一种理想类型行动的个体或群体,但可以借其来理解人们的行为,把握其行动包含的意义关联[19]。

(一)目的主导型

目的主导型报考动机基于自利原则,将强基计划作为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考生们想最大化利用高考分数,以较低的时间成本获得名校毕业头衔和优质的学习、人脉资源。

从分数转化的角度来看,强基计划的录取分数一般比同学校、同专业的高考统招分数线低10~30分左右,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进入名校的录取途径。有考生指出:“虽然北大一般不降分,但高考统招录取物理类分数线是685分,而湖南地区通过强基计划入围考生的物理类分数是669分,少了足足16分”。这为那些成绩并非顶尖但渴望进入名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也有考生表示,“选择强基计划就是选择优惠力度”。此外,考生们将名校头衔视为重要的追求目标,他们认为,“强基计划的试点高校都是国内一流名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门槛更低的进入名校的机会”。许多考生更看重学校品牌而非专业本身,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找工作时,企业要的是名校出身,并不在乎我是哪个专业的”。

从时间成本的角度来看,强基计划大多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理论上能缩短学业进程,避免参加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有考生这样规划自己的未来:“倘若18岁进入北大强基,24岁博士毕业,之后只需积累3年海外博士后经历,便能在27岁时申请各种青年人才计划”。从收益的角度来看,强基计划的学生在教育资源上享有明显优势,有考生提到,“看得出学校非常重视强基学生,能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国际交流机会,比如学术论坛、书院活动、牛津交流课等等”“学院配备的学术导师可以为我提供专业指导”。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圈也是考生们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名校的生源在资源深度、广度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大学期间积累人脉资源也很重要”。

(二)价值主导型

价值主导型报考动机体现在对科研工作抱有远大抱负和纯粹热爱,这种动机超越了对一般职业目标的考量,展现出一种愿意为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通过竞赛获得保送机会的名额大幅缩减,通过竞赛获得名校入场券的概率降低,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愿意投入大量课余时间进行额外学习。有考生表示,“竞赛不断被打压,继续为竞赛付出时间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而不是升学的功利”。参加校考的考生们也表达对基础学科的热爱和学术追求是他们选择强基计划的主要原因,“我对基础学科充满热情,并期望在学术研究中一展宏图”“我对物理的兴趣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情感寄托,我希望物理有重大突破,我希望通过物理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并将其作为终身的事业去发展”。不少历史、哲学、汉语言文学等人文基础学科的考生认为,“学习文科是为了创造美好精神世界,没必要为了浮名利禄放弃自己内心的追求”。这些考生不仅热爱科学,还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认识到,国家的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共同努力去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中国每一项技术都要努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需要有人去攻坚卡脖子技术,我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他们将发展基础科学视作自己的终身事业,有考生表示,“基础学科从来不是凭借十几年的努力就能追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是需要数万、数十万热血青年,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

(三)情绪主导型

情绪主导型动机容易受到同学、教师和家长等外在影响,报考决策往往由周围环境和当下的情绪的驱动,而非基于长远规划或理性分析。

强基计划的选拔机制为所有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这一点在考生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依托高考成绩进行二次筛选,减少了自主招生中可能出现的“内幕”现象。考生们普遍认为,“以成绩为主要选拔方式,不存在灰色地带,相比之前更公平”。这种选拔机制的公平性让考生们认为报考强基计划相当于多了一次选择机会,再加上报名不设任何门槛,所以他们提到,“报名是没有任何代价和门槛的,可以先报名,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在同学的相互影响下,出现了组团报名的现象。一些考生表示,“我的同学都报了北大,我也要报”“周围很多同学都报了清华强基,我也跟风一起报了”。不甘落后的竞争动机也在报考过程中显现,“某某同学平时成绩和我差不多,他都报了,我为什么不报”。在重点高中,这种动机更为明显,有同学表示,“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报了北大,我不报就显得我在学霸中低人一等”。具有竞赛经验的考生通常对自身的学术能力更加自信,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竞赛生,目标就是冲击清北”“我拿过数学竞赛省一,不甘心去普通985学校,强基计划是个好机会”。高中教师、班主任对于强基计划的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考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当时高中老师把这个政策吹得很高,学生不报老师帮忙报”“我们班47人有46人报强基计划,当时班主任一个一个找不报的人,劝他去报”。的确是有考生在老师的建议下,“利用强基计划降6分进入C9”。还有部分考生的报名是受到了父母的强烈干预,有考生提到,“我妈妈在家是极度强权,看到本硕博连读就一定让我试试”。在决定是否参加校考时,一些考生也经历了纠结最后被父母说服,“之前对哲学一无所知,也没想过往哲学方向选,家长说去试试没准学个一学期就喜欢上了呢。然后我就抱着‘划水’的心态去考了,没想到还真过了”。

(四)习惯主导型

习惯主导型动机通常源于长期形成的习俗、传统或思维惯性。在这种动机下,考生的决策更多是出于对既定习惯的遵循,而非基于对目标、价值或情感的深思熟虑。

由于个体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性、知识能力的有限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只能做出主观意义上的“满意解”[20]。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对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学术规划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往往会根据高中阶段的学业表现来推测自己与强基计划的契合程度。例如,有学生在知乎平台上分享,“我在高中数学很好,应该适合从事数学研究”。许多高中生渴望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就,但对学术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并不多,他们表示,“我在高中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敬佩,我对于物理专业很有兴趣,也有信心把它学好”“我在高中擅长数学,强基计划有这个专业就报了名”。

习惯主导型考生往往有“跟着国家政策走”的习惯,例如,有不少学生认为,“虽然是基础学科专业,但强基计划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教育项目,培养的是国家急需人才,如果可以按照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读完博士,应该不会缺少工作机会”。他们坚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基础学科领域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和关注,“最近,近十万亿人民币准备投放进芯片制造的全产业链研发。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需要攻坚克难的领域将提供待遇最好、最稳定的工作机会。现在最好是拿到资源的前排座位,以后非强基计划出身的人恐怕还不容易挤得进去呢”。

需要澄清的是,尽管本研究分析了四种不同的报考动机类型,但并无意褒扬或提倡某一种报考动机,也无意对某种动机的考生表示批判,更无法判断其进入大学之后的发展道路。教育选择只是志愿填报阶段的即时决策,而教育作为一个生成性的长久过程,可能对个体的职业目标、价值目标进行重新塑造。所以,当下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的考生,不见得就不会在学术道路上取得成就;而当下出于学术志趣、秉承为国奉献精神选择强基计划的考生,未来也不一定必然选择学术道路。本研究仅仅以高考志愿填报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观察考生当时的心理状态。

四、对强基计划改革的四点启示

强基计划是新高考改革中面向基础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特设路径,旨在吸收那些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通过梳理分析知乎平台上的相关信息,本研究发现报考强基计划的动机可以分为前文中归纳的四类。这些报考动机反映了考生对高等教育、职业发展和个人兴趣的不同理解和追求。强基计划改革不应仅局限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应着眼于如何引导和激发不同考生的内在动机进行必要指导,以确保个人发展目标与国家教育目标和战略需求相匹配。

(一)挖掘目的主导型考生的专业兴趣

目的主导型考生往往将强基计划视为实现个人目标的有力工具,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名校头衔和人脉资源。有研究显示,这些考生往往会充分考察学校的校考方案,在市场上寻求志愿填报服务和面试指导,以掌握更多容易获得面试老师青睐的答题策略和面试技巧;为获得录取名额,原本不打算学习数学的学生可以在面试时介绍自己从小有志于数学,对人工智能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力陈自己对人工智能兴趣颇大[21]。所以,强基计划在丰富教育供给端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个重要挑战:即如何进一步激发目的主导型考生的专业兴趣,确保他们不仅能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而且能够实现个人目标与国家人才需求的完美对接。

针对这一群体,强基计划不仅要继续提供卓越的教育资源和名校的名牌效应,还应强调其在培养未来科研领袖和创新人才方面的宏伟蓝图。通过清晰地展示这一愿景,考生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轨迹,激发他们对专业领域的深入挖掘和探索。

(二)保护价值主导型考生的向学之心

价值主导型考生本身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坚定的学术志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追求是报考强基计划的内在动力。强基计划的实施策略应当精心设计:一方面,提供尊重学术、鼓励创新的丰富土壤,让考生能够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中自由探索,为其学术职业道路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强基计划还需加强国家战略教育,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引导考生认识到学术追求与国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政策解读会、行业分析报告等形式,帮助考生理解国家科技政策,强化他们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强基计划的育人作用。

(三)向情绪主导型考生传播正确的政策价值

情绪主导型考生在报考强基计划时,往往受到周围环境和当下情绪的影响,而非基于长远规划或理性分析。针对这种动机的普遍性,强基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传播正确的政策价值。目前,关于强基计划的舆论导向大多趋于积极,高校将强基计划视为争夺拔尖学生的重要途径,将小班化教学、优质师资、本硕博贯通培养、出国交流等优厚条件作为宣传热点,但对于强基计划的政策目标、价值取向和专业内容则涉及较少。高中校长、教师将没有报名门槛、无须付出额外代价的强基计划作为提升名校升学率的重要工具,在学校内部发动学生踊跃报考[22],营造“非报不可”的氛围。强基计划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本质初心和政策价值被淡化,公众对于强基计划的认知发生偏差,盲目报名的现象屡见不鲜。鉴于此,高校和教育部门应当利用好官方渠道,扩大对强基计划的正确宣传,阐明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避免被误导和曲解。确保考生和家长能够获取关于强基计划的准确信息,包括招生流程、评价标准、培养方案等,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非理性报考行为。

(四)为习惯主导型考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习惯主导型考生在报考强基计划时,往往受到长期形成的习俗、传统或思维惯性的影响,他们的决策更多是基于对既定习惯的遵循,而非基于对目标、价值或情感的深思熟虑。利用习惯主导教育决策体现出这部分考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尚显不足,还未具备足够成熟的心智和能力来判断自己未来的专业志向,他们所谓的“感兴趣”“我喜欢”很多时候只是在有限知识体系内的想象,与真实的科研相去甚远。强基计划应当发挥“指挥棒”功能,引导高中学校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兴趣和潜能,同时了解不同专业的学习内容和未来职业发展路径。通过系统的规划,学生可以减少依赖习惯做决策的情况,转而基于个人目标和市场需求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