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紧急通知!高考生这些行为直接算作弊,成绩全作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6-05 03:14 5

摘要:“考生如携带手机进入考场,无论使用与否,均将认定为考试作弊!”昨天(6月3日)下午,教育部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发布的这则高考提示,瞬间在家长群中刷屏。

十问十答中一条铁规引发千万家长转发:带手机进考场,无论是否使用,一律按作弊处理。

考生如携带手机进入考场,无论使用与否,均将认定为考试作弊!”昨天(6月3日)下午,教育部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发布的这则高考提示,瞬间在家长群中刷屏。

这份题为《教育部发布2025年高考十问十答》的通知,涵盖了赴考规划、健康防护、考场规则等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关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严厉规定,让许多正准备赴考的学生心头一紧。

“考试当天出现紧急交通状况,可就近向交通警察寻求帮助。”教育部的提醒细致到赴考路上的每一个环节。

图片来自央视网

2025年高考在即,教育部于6月3日以问答形式发布高考提示,为全国考生梳理出考前必须掌握的十大关键事项

这份及时发布的指南,直指考生和家长最焦虑的痛点。从赴考路线规划到考场突发状况应对,从证件检查到心理调节,十问十答几乎覆盖了高考全流程。

“考前尽量减少聚集和流动,不去人员密集场所。”教育部特别强调,考生要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成为考前生活的三大准则。

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教育部也给考生吃下定心丸:发热或突发急病不必恐慌,各地考点均已制定应急预案。

今年教育部的规定中,一条关于电子设备的禁令引发广泛关注:“考生如携带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进入考场,无论使用与否,均将认定为考试作弊”

这一规定彻底堵死了任何侥幸心理。一旦被认定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将直接被判无效,并可能面临1-3年禁考的重罚。情节特别严重者,甚至会被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

“考试过程中使用手机等设备拍摄试题、答题卡,通过QQ、微信等平台传播试题及答案,均涉嫌犯罪!”教育部措辞严厉,明确此类行为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金属饰品成为赴考“隐形地雷”。考生衣着需避免含有金属成分的手镯、项链、发夹等物品。这些平日不起眼的小物件,可能在安检时耽误宝贵时间。

图片来自央视网

赴考前夜,准考证检查是重中之重。教育部特别提醒自行打印准考证的考生:检查是否有准考证内容以外的字迹

“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均不得涂改或书写”,这一看似微小的规定,往年却让不少考生追悔莫及。

身份证和准考证是入场必备证件。考生需在进入考场后将它们放在桌上以便核验。教育部同时建议考生提前规划赴考路线,留足身份验证和安检时间——这些环节往往比预想的更耗时。

当考生踏入考场,考验才真正开始。教育部详细列出了答题规范:在指定位置填涂信息、在与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使用规定用笔。写在草稿纸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高考结束并非终点。教育部宣布,2025年将优化升级“阳光高考”平台及“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各省也将建立完善本地志愿填报服务平台,为考生提供更优质、便捷的信息服务。

“202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云咨询周”活动即将启动。届时各地高校将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电视节目等多元形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志愿填报指导。

成绩查询渠道同样有保障。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将在考后公布官方查分渠道,考生需认准权威发布,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不要相信所谓的‘命题专家’言论,更不要浪费宝贵时间在‘猜题’和‘押题’上。”教育部在十问十答中专门列出识破谣言指南

近年来,高考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教育部特别警示:切勿相信涉及钱财的“内部信息”。所有涉高考信息应以教育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等官方渠道为准。

“共同营造风清气正、温馨和谐的考试环境,维护高考公平公正”,这份呼吁背后,是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共同期待。

手机存放点将在各考点外设立。考生可提前存放手机,或在进入考点前交给带队老师、家长。教育部工作人员提醒:“存放、领取手机时要听从安排,保持秩序。”

志愿填报服务今年全面升级。教育部将组织各地高校举办“202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云咨询周”,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提供咨询服务。一位高三班主任感慨:“这些举措就像及时雨,解除了农村考生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评论区等你交流:对于这些高考新规,您有什么看法?您当年高考时最难忘的规定是什么?

本文综合自教育部官方发布、新华社、央视新闻对教育部高考政策的通稿报道

来源:Enjoylife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