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藏南,中国西南边陲的一片风水宝地。雅鲁藏布江在我怀里拐了个大弯,养活了祖祖辈辈的藏族兄弟,门巴族猎户的箭能射中百米外的岩羊,珞巴族的姑娘能用草药治好高原病。可最近几十年,我这儿突然成了“印度村”——印度人像赶集似的往我这儿搬,硬生生塞进来几十万人。如今他们
我是藏南,中国西南边陲的一片风水宝地。雅鲁藏布江在我怀里拐了个大弯,养活了祖祖辈辈的藏族兄弟,门巴族猎户的箭能射中百米外的岩羊,珞巴族的姑娘能用草药治好高原病。可最近几十年,我这儿突然成了“印度村”——印度人像赶集似的往我这儿搬,硬生生塞进来几十万人。如今他们占了我三分之一的地盘,修房子、开学校、种庄稼,连村口的大喇叭都用印地语喊话。要是哪天中国真把我从印度手里收复回来,这些所谓的“客人”咋办?赶走?留着?这事儿可比赶野狗复杂多了!
翻翻老黄历,清朝那会儿我这儿就是西藏的“后花园”,连村口的老槐树都记得汉话怎么说。可1914年英国人搞了个《西姆拉条约》,拿着笔杆子一划拉,硬说我这9万平方公里的地盘是“英属印度”的。当时中国压根没签字,这合同跟废纸有啥区别?结果印度独立后,1987年直接把我改名叫“阿鲁纳恰尔邦”,连村口招牌都换了英文名。更气人的是,他们搞起了“人口播种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补贴、送土地,甚至把印度教神庙盖到了藏传佛教的寺庙旁边。到如今,我这儿140万人口里,印度移民占了快一半,娃娃上学先学印地语,有网友吐槽:“这哪是移民?分明是鸠占鹊巢!”
不过现实远比历史复杂得多。要是真收复了我,这些印度移民可就成了烫手山芋。赶吧?人家在村里住了三代人,孩子娶了藏族姑娘,田里种着印度小麦,突然让人家卷铺盖回印度,搁谁身上都得骂娘。更别说国际舆论那帮“键盘侠”早等着咬中国一口,什么“人权危机”“种族清洗”的帽子扣下来,够喝一壶的。留吧?更头疼。这些移民对中国的认同感比喜马拉雅山的冰还冷——手机里刷的是印度宝莱坞,过节吃的是咖喱饭,连投票都选印度议员。有网友打比方:“这就像你买了个二手房,结果发现前房主把墙都砸了,还贴了满墙的明星海报,你不得气炸?”更狠的是,印度政府隔三差五往我这儿运物资、派兵,摆明了架势:“有本事你来赶人!”
但中国从来不是只会硬碰硬的主儿。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打的不是蛮人,是人心。如今面对这百万移民,咱们得拿出点智慧:先给移民发个“选择题”——愿意学汉语、领中国身份证的,给地给工作;死活不认账的,要么乖乖回印度,要么老实待着当“二等公民”。不过印度移民也不是傻子,有人表面认怂,背地里偷偷给印度政府递情报,得小心别被反咬一口。再让藏南的老百姓当家作主——门巴族的猎户能带着移民上山打猎,珞巴族的姑娘教他们认草药,本地人掌权了,印度人别说盖学校,连放牛都不敢踩错地界。经济上更得下功夫,雅鲁藏布江上修水电站,发出来的电够印度用十年;地下埋着黄金,水里流着油,种地能产三季稻,移民的日子好过了,谁还愿意跟着印度吃苦?
当然,印度敢这么横,全靠美国撑腰。2023年美印签了个38亿美元的军火大单,连特朗普都跑来喊“印度是民主之光”。更阴险的是,美国议员最近在国会鼓捣法案,说要帮印度“保卫北部边界”。这哪是关心邻居?分明是想把藏南变成第二个台湾!不过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去年一口气公布了178个藏南地名,连印度军营旁边的小水沟都起了个中国名。这招跟下棋似的,先把棋盘占满了,看对方咋落子。有专家调侃:“印度移民再怎么生孩子,也生不出个‘阿鲁纳恰尔省’的身份证!”
说到底,藏南问题就像家里进了贼。赶贼吧,可能打碎花瓶;留贼吧,又怕偷东西。但中国自古以来讲究“恩威并施”——法律要硬气,国际法上咱占理,就得天天拿《西姆拉条约》打脸印度;民心要软着陆,给移民留条活路,但必须得学中文、穿藏袍,别整天端着咖喱饭骂中国;军事要亮肌肉,在边境修铁路、驻重兵,让印度知道“偷鸡不成蚀把米”。
最后问一句:您觉得怎么处理这百万印度移民呢?是铁腕镇压,还是怀柔政策?评论区唠唠呗!藏南不是棋子,是中国的骨头,但骨头要硬,关节要活,才能扛得住风吹雨打
来源:太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