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住院第8天就离世,整理遗物时一张发黄的药方让我心疼哭了!

B站影视 2025-01-13 21:31 2

摘要:记得那是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我正在医院值班。同事小张突然跑来告诉我:"李姐,王医生被救护车送来了,在抢救室!"我的脑子"嗡"的一下就炸开了,连护士帽都来不及摘,踉踉跄跄就往抢救室跑。

人们常说,婚姻里最遗憾的不是来不及说爱,而是来不及懂得。直到失去,才明白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原来都是最珍贵的瞬间。

我叫李芸,今年48岁,在县城医院做护士。丈夫王建国生前是一名中医,在镇卫生院工作了25年。那天早上他还在院里出诊,谁知道下午就突发心梗被送进了急诊室。

记得那是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我正在医院值班。同事小张突然跑来告诉我:"李姐,王医生被救护车送来了,在抢救室!"我的脑子"嗡"的一下就炸开了,连护士帽都来不及摘,踉踉跄跄就往抢救室跑。

抢救室外面,我看到他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主治医生说:"必须马上进行心脏搭桥手术。"我红着眼睛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手抖得差点拿不住笔。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手术室外的走廊里来回踱步。记忆不受控制地回到了25年前,那时我刚到医院实习,他在门诊部实习。第一次见他,他正在给一个老奶奶把脉,认真的样子让我心动。

那时候他总背着个破旧的黑色医药包,里面装满了各种中药。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去各个村里出诊,有时候一整天都见不到人影。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小王郎中",逢人就夸他医术好,看病又便宜。

转眼八个小时过去了,手术很成功。可是术后他一直昏迷不醒,被转进了重症监护室。那个冬天特别冷,我每天下班后就守在ICU外面,透过玻璃窗看着他苍白的脸,心里揪得疼。

第三天早上,他终于睁开了眼睛。隔着呼吸机的面罩,他想对我说什么,可是说不出来。我握着他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他用力地眨了眨眼睛,似乎在安慰我。

那天晚上,他的情况突然恶化。监护仪上的心电图开始剧烈波动,刺耳的报警声响彻整个病房。值班医生和护士冲进来开始抢救,我被人推到了门外。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住院的第八天。凌晨三点十五分,主治医生走出来,摇了摇头。我瘫坐在地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前一天他还在跟我眨眼睛,怎么就这样走了呢?

丈夫走后的第三天,我强撑着回到他的诊室收拾遗物。诊室里还保持着他离开时的样子,办公桌上摊着几张未完成的病历,笔帽还没来得及盖上。墙上挂着他用了十多年的听诊器,已经有些发黄了。

角落里放着他那个破旧的医药箱,我轻轻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各种中药。记得他总说:"治病救人不能马虎,药材再小也是救命的东西。"箱子夹层里还放着几包速效救心丸,是他特意为那些家境不好的老年病人准备的。

抽屉里整整齐齐地堆放着病人送来的感谢信,最早的一封已经泛黄了。我随手抽出一封,是一个老太太写的:"王医生,多亏您的药方,我的老寒腿好多了。您不收我诊费,我心里过意不去,织了双袜子给您,天凉了记得穿。"

最下面的抽屉上了锁,钥匙在他随身携带的钥匙串上。打开抽屉,里面放着一个布满铁锈的铁盒子。这个盒子我从没见过,打开后,最上面是一张泛黄的药方,字迹有些模糊,但我一眼就认出这是婆婆当年的病方。

二十年前,婆婆得了一种怪病,浑身浮肿,当地的大医院都看不好。那时候我们刚结婚不久,丈夫四处求医问药,经常熬到半夜研究医书。他说:"我是学医的,连自己的母亲都治不好,还算什么医生?"

铁盒子里还有厚厚一沓笔记,记录着他这些年来对各种疑难杂症的研究。原来,在婆婆去世后,他一直没有放弃研究那个病方,希望能帮助到其他得了同样病症的人。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着:"终于找到病因,可惜来不及了。"

翻开他的门诊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看过的病人。有几行字特别醒目:"张大爷,高血压,家境困难,减免药费。""李婶,类风湿,自制药丸,只收成本。"原来,这些年他一直在默默帮助那些看不起病的乡亲。

一位姓刘的老人专门来医院找我,说起了一件往事。去年夏天,他孙子得了急病,半夜发高烧。他不敢耽误,把孩子背着来医院,却发现忘记带钱了。是丈夫二话不说先给孩子打了退烧针,还自掏腰包买了药,只说等有钱再还。

邻居王大姐含着泪告诉我,她婆婆瘫痪在床,丈夫经常义务上门给看病。每次去都给老人按摩半个小时,从不嫌累。最难得的是,他总能把复杂的病情解释得通俗易懂,让人心里踏实。

整理遗物的时候,我在他的日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笑容灿烂的小姑娘,背面写着:"感谢王医生救了我的命,我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也当一名医生。"这个小姑娘我认识,是镇上鞋匠的女儿,十年前得了重病,家里为了给她治病已经花光了积蓄。

丈夫知道后,不但免了诊费,还自己掏钱买药。他对我说:"钱可以再挣,人命要紧。"后来听说这个小姑娘考上了医学院,丈夫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觉,一个劲地说:"又多了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在他的笔记本最后几页,我发现了一份未完成的研究。这是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方案,特别是一些老年病和慢性病。他写道:"这些病看起来不严重,但折磨人,要是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老百姓就能少受点罪。"

我记得他生前常说:"我是个大老粗,文化不高,就想着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发扬光大。"可他的书架上摆满了医学著作,很多书都翻得起了毛边,夹满了笔记。晚上值班的时候,他总是抱着书苦读,说要把书读烂了才算学到家。

卫生院的张院长来看我,说起丈夫的往事。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一个重病人家里没暖气,丈夫就把自己的煤炉子搬去了病人家。回来的路上冻得直打哆嗦,却说:"病人暖和了,我心里也暖和。"

收拾完诊室,我决定要把丈夫未完成的工作继续下去。他的那些医案、笔记和心得,都是无价的宝贝,凝结着他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病人的关心。我要把这些资料整理成册,让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

丈夫走得太突然,很多话来不及说,很多事来不及做。但他用二十五年的行医生涯,默默地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他不是什么名医,却是无数普通百姓心中的好医生。

现在每当我路过他曾经工作过的诊室,总能想起他认真给病人把脉的样子。那些他记录病例的字迹,那些他研究医术的笔记,还有那张发黄的药方,都在诉说着一个平凡医者的不平凡人生。

那么,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像我丈夫这样默默坚守医德的老中医还有多少?当我们感叹医患关系紧张时,是否想过,其实医者仁心从未改变,只是我们忽略了太多温暖的细节?

来源:猛猛向前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