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美,是一种至难的品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03 02:51 4

摘要:去年秋天,中国诗人、学者西川与美国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艾略特·温伯格在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的活动中就温伯格先生即将出版的新作《杜甫一生》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他们从关于杜诗中的思想开始,谈到了杜甫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责任与当代性,诗人的创造力等。

去年秋天,中国诗人、学者西川与美国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艾略特·温伯格在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的活动中就温伯格先生即将出版的新作《杜甫一生》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他们从关于杜诗中的思想开始,谈到了杜甫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责任与当代性,诗人的创造力等。

杜甫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他用诗歌承载了个人、时代与历史的盛衰兴亡;而温伯格先生在千年之后将其精妙之处提取淬炼,书写出具有蒙太奇质感的现代诗篇。如何谈论杜甫?杜甫为何能区别于唐代其他诗人,获得辨识度?温伯格先生笔下的杜甫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诗人西川为《杜甫一生》所写的序言。

在《杜甫一生》中,我们看见了一个穿越过个时代、多场战火、跨越多种语言的诗人,带着他的多重身影重返我们的生活现场。虽然相隔千年,但在这个茫然、彷徨的时代,我们或许更能体会深藏于杜诗中的孤独与苍凉。如西川所说:“当年苦难获得了杜甫。如今杜甫获得了艾略特·温伯格。”

《西川的诗歌课》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玄宗自长安幸蜀,肃宗在灵武登基,杜甫在投奔肃宗的路上为叛军所获,被押解至长安,然后逃逸,再投奔肃宗。肃宗还京,杜甫在朝不顺,被贬,后弃官,开始他的漂泊生涯,经秦州(天水)、同谷(成县)、成都、夔州(奉节)、江陵(荆州)、岳阳、潭州(长沙)、衡州、耒阳等地,最后客死在从潭州到岳阳的船上。时在代宗大历五年,即公元七七〇年,杜甫五十八岁。杜甫成为杜甫。

烽烟中的野兽、乱世中的山水、冷静的月亮、死亡、饥饿、忧心、孤独、远方的朝廷、转瞬即逝的繁华、回忆中的身影,被杜甫用格律谨严、修辞活跃的诗歌壮阔地表述出来,并加以确认。若唐代无杜甫,若安史之乱的刀剑马蹄声中不曾混入杜甫的哭声,则我们今天感受到的历史肯定会略有不同;我们今天对美、崇高,对文明、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方式,也会略有不同。这天地一沙鸥、乾坤一腐儒实在是不得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不写他会死得更早。他最终书达死域,写入永恒,老天看着他强迫症般的一举一动。

杜甫的同代人鲜少以如此规模、如此气血,如此逼视、记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时代、个人与景物、个人与过去,使个人成为非个人。其前代诗人中这样干的也不多。杜甫的儒家入世表述自动进阶为后代的文学榜样,伴随着“唐宋之变”,带给中国诗歌、文化心智以巨大的启示。若非杜甫对儒家书写传统的加持,以及中唐韩愈对儒家道统的回归,则后世诗歌写作的主流或可能偏向道家、佛家。中国绘画在元代后期以后,走的就不是儒家之途。但杜甫虽系儒家诗人,亦未被“儒家”标签所限,他其实是 走到了人性和历史的至深处。

杜甫诗歌所给出的另一个意义是: 让语言活下去,让思维活下去。 “幸存”这个词尚不足以道出杜甫的全部。杜甫在他自己的时代知音寥寥,他尝在《南征》一诗中自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他赢得了后世读书人最高级的赞许。不过,他也惹得高擎汉末《古诗十九首》的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不悦,也忤逆了清朝初年袁枚的“性灵”趣味。即使在今天,一边赞美杜甫,一边小情小调地文艺自适者也大有人在。

《杜甫一生》 T he Life of Tu Fu 英文版封面

想象当年杜甫在纸页上从右往左竖排写下的文字:他每落墨一个字,文学史就多出一个字的分量和温度。他提取出一只鸡、一条狗、一只鸟的诗意;他提取出一棵树、一道山泉、一声闷雷的诗意;他即时书写身在乱世的所见、所忆、所想,并不能肯定其诗歌会永久流传。他只能一页页地写,让有的纸页上文字满篇,有的纸页上文字少许。当他节约用字,他让纸页上的空白和他一同构筑起一个叫“杜甫”的诗歌奇观。 其文字流传后世意味着其空白也流传后世。 美国作家、诗人艾略特·温伯格 (Eliot Weinberger) 显然理解这些纸页上的空白,以及被空白凸显出的墨迹。战火、饥馑、动荡,种种威胁从未遁迹于这颗星球。也正因如此,一千三百年前那个可怜的老头子似乎从未走远,而且时时返回,凭着他的诗歌、他的精神,伸张他的伟大。现在,他又被二十一世纪的艾略特·温伯格用另一种语言从左往右横排续写或改写。杜甫从汉语的杜甫变身为英语的杜甫——其实他也变身为了许多语言的杜甫。 于是一个杜甫变成一群杜甫,变成世界的杜甫。

二〇二四年五月我到访纽约,拜访艾略特时,他告诉我他用杜甫的语言、诗作写了本杜甫自传。这让我很吃惊。当时我还不知道他具体如何行文,但仅仅“杜甫自传”这个观念,就把我点燃了:为什么中国人里没有产生过这样的写作观念?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文学实验、当代文学观念之培养的大意义。我读过一些人写下的杜甫传记、杜甫研究著作 、杜甫诗歌的注 释本,但从未读到过一本“杜甫自传”!——杜甫的确应该有一本自传!没想到它来自英语!

临别,艾略特送我一本他那时刚刚出版的《天使和圣徒》 ( Angels Saints ) 。我后来翻读这本主要与西方、西亚、北非有关的博学、高智力的书,与那么多陌生的天使和圣徒相遇,感受到作者那半真半假的一本正经,对古文献的强大占有、通透的世界观,以及高妙的语言驾驭能力,时常有会心之感。掩卷之余,我会自然猜想到艾略特的杜甫将以何样面貌呈现。

艾略特·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作家、翻译家、编辑,被《纽约时报》誉为“世界伟大的随笔家之一”(摄影:Nina Subin)

我私心敬重艾略特·温伯格。我一直觉得他是位重要的诗人,尽管他在随笔写作和诗歌翻译方面也重要(《纽约时报》曾评价他为“世界伟大的随笔家之一”)。二〇〇二年在纽约,在北岛介绍我们认识之后,我读了他不少作品,惊叹于他语言的诗意、想象力的纵横、知识的浩瀚;他洞察世事,在评价世界古今文学、文化、政治、人物时犀利而睿智。这并非我个人的看法。不同国家的诗人、作家们,对他的印象大致如此。

艾略特像一位隐蔽的文学领袖。他编选的《1950年后的美国诗歌:革新者和局外人》 ( American Poetry Since 1950: Innovators and Outsiders ) 一书帮助我们整理和认识了美国诗歌的当下。他是西班牙语文学的行家,他同时也对古今中国诗歌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兴趣。温伯格的著作《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 式》 ( Nineteen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 ,获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 (Octavio Paz) 评析,已成为英语国家许多大学的中国文学经典教材或必读书。他也是《新方向版中国古诗选》 ( The New Directions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 的编者。因为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美国大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也翻译过卓文君、贺知章、孟浩然、王维、王昌龄、李煜等人的赋、诗、词。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艾略特.温伯格 著

光哲 译

商务印书馆

二〇〇六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艾略特来中国访问。他随一众诗人旅及新疆南疆。回到北京,他跑到邮局给他夫人、摄影家妮娜 (Nina) 邮寄了一个沉甸甸的木箱。在美国的妮娜充满好奇地打开木箱,发现里面装的是艾略特在新疆戈壁上捡来的一块大石头!这和“千里送鹅毛”典故的轻盈正好相反,却很有古风!

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翻译了李白,阿瑟·韦利 (Arthur Waley) 翻译了白居易,盖瑞·斯奈德 (Gary Snyder) 翻译了寒山。杜甫并非没有被几位大翻译家翻成英文,从翟理思 (Herbert A. Giles) 到伯顿·沃特森 (Burton Watson) 、白芝 (Cyril Birch) 、弗莱彻 (W. J. B. Fletcher) 、王红公 (Kenneth Rexroth) 、霍克思 (David Hawkes) 、山姆·哈米尔 (Sam Hamill) 、大卫·辛顿 (David Hinton) 等等,都翻译过杜甫诗甚至出版过杜甫专集;宇文所安 (Stephen Owen) 甚至已经出版了六卷本的杜甫全集。但 杜甫,一直等待着他的“自传”。

当年苦难获得了杜甫。如今杜甫获得了艾略特·温伯格。艾略特的《杜甫一生》,薄薄的一本,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杜甫自传”。极富发明性的艾略特并没有一句句翻译杜甫,而是使用了来自杜甫的语句、意象、联想和典故。这彷彿是一本杜甫的自言自语之书,初读彷彿漫无目的。但艾略特深味杜甫的写作,他让我们认识到,苦难中的生命是由感受和言辞一寸寸织成,而时代、事件可以退后为生存的背景。 艾略特使一个旧世界被重新表述,使落定的尘土被重新搅起,使一个古旧之人成为新人,而这个新人依然坚持其古旧。 他替杜甫拿捏每一个句子,让它们起范儿,也就是让每一个句子翘尾巴。他带着我们断断续续地感受,断断续续地思考,让我们自己也自言自语起来,甚至自言自语到絮叨,并在絮叨中觉醒。艾略特的行文略过艰涩的概念、词汇,他不滞留于某一个句子,不被某一个词语绊倒。既佶且闲,既丰且约,悲喜从容,苦趣盈满。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艾略特写出的是一个现代文本。他把杜甫带入现代文学,带到当代生存与政治的现场,以诵读古典诗篇的心态恐怕不能完全接住艾略特·温伯格的杜甫。但作为一个当代诗人,我要说,这本小书写得很美。

美这个字在一般人那里被用滥了。但其实,这是一种至难的品质。庞德曾在《诗章》 ( The Cantos ) 中重覆柏拉图的话:美是困难的。

现在,艾略特·温伯格的《杜甫一生》经由李栋既不陈腐也不走板而是恰到好处的翻译,进入中文。杜甫得到艾略特,艾略特得到李栋,都是美事。于是,一个穿越了多个时代、多场战火、多种语言的杜甫,带着他的多重身影重返我们的生活现场

来源:人闻掘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