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1911至1917年间,一位名叫亨利·威尔逊的英国植物学家来中国做了大量的植物考察和收集活动,在此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本组照片来源:哈佛大学图书馆
前言:1911至1917年间,一位名叫 亨利·威尔逊 的英国植物学家来中国做了大量的植物考察和收集活动,在此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本期为大家展示的18张老照片就出自于此。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来感受下100多年前年武汉独特的人文风貌吧。(注:原始黑白照片均进行了修复上色)
▲望江楼
1917 年的望江楼矗立在锦江河畔,朱漆楼阁与葱郁竹林相映成趣。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崇丽阁,因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在此浣纱制笺而闻名,三层飞檐攒尖顶直指苍穹,檐角铜铃随风轻响。
▲成都北城楼
成都北城楼(时称 “大安门”)是明清成都府城的北门,城楼飞檐斗拱横跨城墙,匾额 “涵泽” 二字寓意 “承接北方水德”。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建筑,在 1917 年仍保持着威严气势:城墙青砖斑驳,垛口整齐排列,楼下门洞可通行车马。
▲北城门内街景
北城门内的街道是成都北城的生活缩影:青瓦木楼鳞次栉比,门前挑出的幌子随风摆动,街道中央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
这条街串联着商铺、民居与庙宇,是老成都 “烟火气” 的真实写照。
▲不知名牌坊
如今这个牌坊已不复存在,笔者在编辑这篇文章时也没查阅到相关资料,如果有哪位看官知道不妨在评论区为大家科普一下。
这类牌坊曾遍布成都街巷,既是封建礼教的象征,也承载着民间对德行功名的推崇。
▲围观威尔逊的小孩
威尔逊的镜头捕捉到一群好奇的孩童:他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青衫,光脚站在土路上,眼睛紧紧盯着这个举着 “铁盒子”(相机)的洋人。
▲临时居所
威尔逊一行来到成都时,正值一次军阀混战结束,到处都是被战火摧毁的民房,镜头记录了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搭建的临时居所。
▲蜀王府
蜀王府是明代成都的核心地标,明太祖朱元璋为分封其子朱椿(蜀献王)而建,因规制仿照北京故宫,故有 “西蜀紫禁城” 之称。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时曾短暂定都于此,后因清军入川,王府建筑多毁于战火,仅存部分宫墙与基石。清代康熙年间,在蜀王府废墟上改建四川贡院。
▲皇城城门
皇城城门是蜀王府的正门(明代称 “承运门”),三孔拱门上方的琉璃吻兽虽已残破,仍可见皇家建筑的规制。
▲文殊院僧人
文殊院的僧人在大雄宝殿前的合影,展现了清末成都佛教寺院的宁静:僧人身着灰色袈裟,手持念珠,身后是清代重建的藏经楼。
▲郫县城门
郫县城门(今郫都区)是成都周边县城的典型代表,砖石结构的城门洞上方嵌着 “郫都” 匾额,城楼虽不及府城高大,却充满烟火气。
郫县城门连接着城乡,既是防御屏障,也是农商交易的枢纽,反映了成都平原 “小城故事多” 的地域特色。
▲南门
成都南门在清代称 “江桥门”,是明清成都府城的正南大门,因紧邻锦江(古称 “流江”)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大玄门” 旧址。
作为成都 “四门” 中唯一临江的城门,南门肩负着水陆交通的双重使命。
▲郊外见闻
话说这个小孩有点眼熟,有没有觉得神似马先生呢?
▲青羊宫八卦亭
青羊宫的八卦亭是道教文化的具象化:八角形亭阁以石木结构建造,亭顶绘有太极八卦图,八根朱漆立柱刻着道教符文,相传老子曾在此 “骑青羊化仙”。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青羊宫始建于唐代,照片中的八卦亭在古柏掩映下更显神秘。
▲节孝坊
节孝坊是清代为表彰节妇而建的石制牌坊,四柱三楼式结构雕刻着 “旌表节孝” 等字样,两侧浮雕讲述着节妇 “断发守节”“奉亲教子” 的故事。
▲督军署
照片中的督督军署(清代四川总督衙门),其正门所在的位置正是今日成都天府广场塑像的核心区域。
这里曾是明代蜀王府的宫墙旧址,清代在此改建为四川贡院,威尔逊一行到成都时,刚刚经过7月“刘戴之战”不久,战争对成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华西坝子
华西坝子(华西协合大学)的建筑群在1917年刚奠基不久,这所美国教会创办的大学,是成都最早的现代高等学府。
其建筑风格 “中西合璧”,既保留了川西民居的青瓦元素,又融入了哥特式尖顶与拱券结构。
▲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故事,要从 300 多年前的清代康熙年间说起。作为 “少城”(满城)的核心区域,这里是 1718 年清廷为驻防成都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修建的聚居地。
整个少城仿照北京胡同规制,以 “棋盘式” 格局排列,形成 “一巷一景,一户一院” 的居住体系,而宽窄巷子正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生活样本。
▲旅店
宽窄巷子深处的老旅店天井,是被时光偏爱的秘境。1917 年的某个清晨,斜斜的阳光穿过青瓦缝隙,在天井里织就了一匹流动的金纱。
写在最后:如今的成都,早已在时光中生长出新的模样,但这些老照片里的街巷、牌楼、院落,依然是城市最柔软的腹语。
它们提醒我们:所谓现代化,从不是对过去的割裂,而是像老茶馆的盖碗茶 —— 碗底沉淀着千年茶香,碗面漂浮着新沏的清露
来源:历史解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