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计划大家谈丨“秘密武器”助力寻踪明沉船魅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17 14:29 1

摘要:1500米的海底、超过10万件的精美宝藏、神秘而悠久的沉船……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执行第500次下潜任务时,发现一座大型沉船遗址,数十万件文物震惊考古界。

1500米的海底、超过10万件的精美宝藏、神秘而悠久的沉船……2022年10月23日,“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执行第500次下潜任务时,发现一座大型沉船遗址,数十万件文物震惊考古界。

在系列纪录片《考古学家的秘密武器》中,摄制组用镜头记录这场驶向未知深海的非凡探秘之旅。

考古学家已经获得由多学科技术组成的“秘密武器”,包括DNA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遥感、深海载人潜水器和其他先进技术,可帮助考古学家解决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考古学家的秘密武器》通过讲述新考古方法的实践应用,向观众展示考古学的技术进步。

△纪录片《考古学家的秘密武器》海报

《考古学家的秘密武器》已入选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近日,解读中国工作室采访该片编导王天娇。

Q:这个故事最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答:最大的震撼就来自我们国家的海洋实力,当我们登上科考船,看到“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这样大型的国之重器的时候非常震撼,我们才切身地知道,进入深海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现在我们的考古学家能下潜到那么深的海底进行科考,这是让我们非常震撼的地方。

还有一点打动我的就是我们拍摄的采访嘉宾宋建忠老师,他是中国第一位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进入海底的考古学家。在常人看来,下潜到1500米的深海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但宋老师对深海考古事业的热爱远远超出了恐惧,所以他愿意做第一个下潜的人。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海洋与考古的热爱,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摄制组在拍摄宋建忠老师的采访

Q:区别于其他沉船考古题材的影片,该片在制作上有哪些创新的形式和亮点?

答:首先,这是一个深海沉船的故事。大家较为熟悉的南海一号,沉没在海底23米。但这艘沉船却沉没在深海的1500米。这个特殊性就已经是其他任何沉船不能相比的了。对于考古题材的影片来说,该片具有其他考古片都不具备的科技感与探险感。因为许多陆地考古其实不需要借助过多科技,但深海考古的前提是能够到达深海,这需要用到国之重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并且考古队员们在海底所有的工作都只能在“深海勇士”号这艘小小的潜水器中完成。

其次,进入深海进行考古本身就很具有探险感。深海,是最为神秘、最为独特的地方之一,壮观和奇幻的沉船景象,也是难得一见。在影片的制作上,我们选取了最为壮观与绚丽的海底画面,并且在音乐与剪辑上我们也着力突出了神秘感,希望能给观众带来一段非同寻常的海洋体验。

△镜头下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Q:原纪录片共有5集,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深海勇士”号探秘沉船的这一集来进行国际化改编?

答:其实每集都有不同的亮点与特色,都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但《深海勇士》一集无疑是整部影片中最精彩与抓人的:震撼的海底沉船、数以万计的壮观瓷器、大国重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但我们选择这集却不仅仅是这些引起观众兴趣的特点。

因为这个考古项目本身就是一项世界级的巨大发现。这是中国首次1500米发现明代沉船,充分展示了中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的跨界融合,标志着中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航线的历史链条,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希望这一集震撼的考古发现与高端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技术可以增加海外观众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了解。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Q:您认为如何以国际视角讲好聚焦中国沉船探险的故事?会不会担心专业知识的呈现,如考古技术、“郑和下西洋”等中国历史方面的内容,会给受众带来理解门槛?

答:我认为从国际视角出发讲好中国沉船故事的最大要素是通篇强化独一无二的中国元素。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让人目眩的中国瓷器是他们最喜欢的看点。所以本片的英文名就叫:Sunken Treasures:The Untold Story of a Chinese Shipwreck(直译:沉没的宝藏——中国沉船不为人知的故事)。希望通过沉船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瓷器,激发外国观众的好奇。

我们其实也并没有过于担心知识的专业性,比如在提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时,我们有一句解说词是“郑和的航行要比哥伦布早上87年。”以外国观众熟悉的航海家作为参照,增加他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实感。

△沉船发现的瓷器(来自纪录片《考古学家的神秘武器》片段)

Q:参加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对项目有何影响?

答:参与第二届 “新时代・新影像” 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后,我们不再困于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有机会接触到国际上新颖的创意想法和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国家的创作思路碰在一起,就像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让我们的思维焕然一新。

在传播方面,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帮我们和国外搭起了传播的桥梁。靠着国际合作伙伴拥有的众多媒体渠道和成熟的发行网络,我们制作的短片能走出国门,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看到。而且,观众看完后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反馈,这能让我们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高创作水平。

Q:在与外国导师沟通的过程中,您获得了哪些收获?比如在改编过程中,觉得对您启发最大的是什么?

答: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有这样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与被看见的机会。其实我收获蛮大的,比如外国导师会关注一些被我们忽视但外国人十分好奇的点。例如,在开篇时,外国导师让我们加一段关于海洋变化莫测甚至会突发危险的描述。这样整部影片的海洋感与冒险感就上来了,并且让我们把考古队员们在科考船上遇到风浪的镜头放在开篇,来突出紧张的氛围。

通过跟导师的交流,我明白了哪些元素对国际传播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我收获最大的启发是,我发现外国导师在对故事结构的架构上十分灵活。这和我们曾经追求严谨逻辑的故事架构方法很不一样,好像掌握了一种灵活地给国外观众讲述中国故事的技巧。

来源:解读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