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城人才|与桥结缘,福建理工大学这位校友接受央视专访!

B站影视 2025-01-16 17:04 2

摘要:2017年,李振从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研究方向是桥梁与结构工程,他也是福建理工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毕业生。“乡镇还是很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基层一线土木工程类人才比较紧缺”,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寿宁,通过当地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引进就职于寿宁县住建局。

不用片钉寸铁

只凭榫卯衔接

木拱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瑰宝

深藏在山水间

近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转入

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文化中国行”栏目

采访了宁德市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福建理工大学2017届土木工程专业校友李振

讲述传统木拱桥的营造技巧

兴趣使然,他走上传承人之路

2017年,李振从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研究方向是桥梁与结构工程,他也是福建理工大学第一届研究生毕业生。“乡镇还是很需要土木工程专业,基层一线土木工程类人才比较紧缺”,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寿宁,通过当地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引进就职于寿宁县住建局。

李振从小就对廊桥充满了兴趣,小学上学的必经路上有一座廊桥,在少年时光中,横亘在河流上的建筑就勾起了他的兴趣。作为一门谋生手艺,木拱廊桥的核心造桥技术过去往往只在家族内部传承。“2018年,我参加了寿宁县首次举办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志愿者培训班,开始接触木拱廊桥和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有幸结识了郑多雄、郑辉明、吴祥满、吴宗善等工匠师父。”恰巧此时,由郑多雄主持营造的寿宁县犀溪镇武溪村武川桥动工,李振从最基础的技艺开始学起,跟随他们系统学习木拱桥营造技艺。

“起初,工匠师傅每做完一个构件,我就拿着卷尺等测量工具,按照现代的建筑制图方法开始测绘。”李振发现自己测量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工匠师傅制作构件的速度。经过一番思索,他放弃了对具体构件的测绘工作,转而向开展木拱廊桥整体设计、算料、放样、拼装等工作的主墨师傅学习,学习主墨师傅的整体营造思维、桥梁整体尺寸确定、梁柱等构件尺寸确认、榫卯的选用方法等内容。

“木拱廊桥结构里有‘三节苗’‘五节苗’‘剪刀苗’‘青蛙腿’等说法,很形象也很贴切,就是造桥师傅们用简单易懂的生活经验来命名的。”李振说。之后,李振通过与主墨师傅们的朝夕相处,结合具体的营造案例,逐渐掌握了传统工匠的营造思维和营造方法,并付诸实践,逐渐成长为宁德市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以桥为媒,引长技惠母校

在掌握传统营造技艺前,李振和大多数土木专业学生一样,经历过测绘、实验与数据分析的训练。回忆起在母校学习的经历,李振记忆犹新,“我对双肢曲线形不锈钢管混凝土桁架抗弯承载力研究印象极为深刻。从最初的文献整理入手,到数据分析、实验方法的探索以及论文撰写,大量相关课题的训练使我的各项能力得到了系统提升。本科学习较为宽泛,研究生时期的大量实践经历助力我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力学知识体系。”

2020年,因一项木拱廊桥文献整理研究课题,需深入基层采集一手资料,经研究生导师郑永乾引荐,时任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缪远与李振展开合作,参与到福建理工大学相关场馆建设,李振陆续参与了校内古厝建筑搬迁、e设计·苍霞艺术创意中心悬鱼馆、2023年新春悬鱼吉语民俗展建设。毕业后的实践经历,让他在木拱廊桥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被福建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聘为讲座教授期间,他讲授《闽浙边界大木作匠营造实践》《浅析大木作榫卯类型的选用方法——以寿宁县清源镇童洋村刘氏宗祠营造为例》等课程,介绍木拱廊桥的传统工匠情况、工匠的营造以及传统大木作建筑常见榫卯类别,结合建筑需求阐述榫卯科学选用原则与实际应用方法。

作为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李振也积极参与学院的交流合作。2021年起,他协助指导2名研究生进行闽浙木拱廊桥结构体系研究。期间他与寿宁县廊桥传统工匠一起,按1:4比例建造出与原桥构造一致的裸拱缩尺模型,存放于土木工程学院结构馆与施工馆,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了木拱廊桥的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同时,李振也指导学校本科生开展木拱廊桥保护活动,“闽浙木拱廊桥结构与保护研究”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此外,李振还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2023年福建理工大学举办的新春悬鱼吉语民俗展中大量古建窗花、悬鱼、家具、雀替等构件的成功展陈,背后都有他积极奔走。他以桥为纽带,用所学之长为母校的发展添砖加瓦,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传承与回馈。

服务桑梓,不负韶华行且知

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

“如今,寿宁县每年要新建两到三座廊桥,景观功能已经大于交通功能,但是本质上还保持着原来的廊桥结构,比如纯木结构,更注重文化性和艺术性。”2021年,李振在老家杨柳秀村设计并主持修建了一座新的廊桥,取名永祯桥。与以往的廊桥相比,这座桥的设计更加突出美感,廊屋、台阶等构件的设计也都考虑到了当地居民休憩与社交的需求。如今,建廊桥已不单为解决村里的交通问题,更多是一种文化和技艺的延续,一种精神寄托。

回到基层一线后,李振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活跃在民间的传统匠人,这些匠人大多年逾五十,基本没接受过现代建筑和施工理论教育,营造中保持着传统的技艺与方式。“中式营造和现代建筑是两套东西,有的工匠全凭经验,说不清背后的所以然,而我尽量将营造技术的内容‘翻译’成大家听得懂的术语,用现代的语境来转述工匠的方式方法跟思维模式。”得益于研究生阶段的深入学习与钻研,李振对中式营造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能将中国工匠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建筑知识结合起来。

2023年7月起,李振受寿宁县坑底乡小东村东山楼村村民邀请,设计并指导该村怀恩桥的营造。除开展新的廊桥营造外,他还参与指导了下党乡杨溪头村杨溪头廊桥、犀溪镇犀溪村福寿桥和李家山村红军桥的修缮工作,以实际行动为传统建筑技艺在当代社会的存续与发展贡献力量。

谈及从校园到职场一路走来的感悟与收获,李振想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这样一段话:“守住初心,好好学习,专业技能过硬,到哪都能发光发热。” 这句朴实而有力的话语背后,是他的学习和工作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期许。

来源:越彬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