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非遗看安徽丨流星赶月、抬阁……安徽非遗瑰宝你知道多少?

B站影视 2025-01-15 18:29 2

摘要:大皖新闻讯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1月15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获悉,目前安徽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99个,省级非遗项目626个。在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中,黄山市数量均为第一。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包括灯会在内的多个非遗项目都和春节息息相

大皖新闻讯 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1月15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获悉,目前安徽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99个,省级非遗项目626个。在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中,黄山市数量均为第一。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包括灯会在内的多个非遗项目都和春节息息相关。

安徽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中黄山市数量最多

安徽有多少个非遗文化项目?

1月15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公布的数据中看到,目前安徽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99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人,国家级传习传播机构3个;省级非遗项目626个,省级非遗传承人1061人,省级传习传播机构135个。

在安徽现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中,黄山市有26个,占比最高,为26.26%,位居第一;阜阳市和安庆市分别有10个,占比为10.1%,位居第二;宿州市有9个,占比为9.09%,位居第三。

安徽省级非遗项目数量中,黄山市有108个,占比最高,为15.88%;宣城市有81个,占比为11.91%,位居第二;亳州市有54个,占比为7.94%,位居第三。

传统技艺数量位居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第一

从统计类别来看,安徽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安徽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的数量最多,分别为25个;传统舞蹈数量是10个,位居第二;传统音乐和传统美术的数量分别为9个,位居第三。

省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的数量最多,为223个;传统美术的数量是89个,位居第二;民俗的数量是76个,位居第三。

部分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春节期间舞动

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安徽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也有一些是和春节息息相关,比如灯会、板凳龙等。

灯会(肥东洋蛇灯)是一种传统舞灯习俗,主要流传于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及附近村镇一带。舞蛇灯多在春节期间玩灯,表演时气势较大,舞蹈动作繁多,场面热闹喜庆。

板凳龙是一种流传于徽州各地的民间舞蹈,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糊扎在木板上外,龙身皆由一块块长约1.5米,宽约0.2米的杉木板连接而成。板凳龙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开始舞动一天。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肘阁抬阁)是一种集民间戏曲、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为一体的民俗形态,主要流传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及周边一带。肘阁抬阁多在农闲、年关、节庆时表演,热闹喜庆,乡土气息浓厚。

不仅如此,还有灯舞(无为鱼灯)等也会在正月期间舞动。

灯会、民间舞蹈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春节上演

在安徽省级非遗项目中,也有不少项目和春节有关。

小马灯是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今郎溪县梅渚镇定埠街道居委会所辖的二十九个村民组范围,约在清同治年间,该地吕姓大族已有小马灯的演出。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今。正月初一灯班百余人,前有各色彩旗,后有吹奏乐及锣鼓,在鞭炮声中表演于村头街口。村民人家接灯,都会给马灯披红挂彩,热闹非凡。

王圩灯会是桐城市双港镇颇有影响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王圩灯会腊月十五开始扎制,正月初一开光,初二出灯,元宵节前必须沉灯。王圩灯会集彩灯扎制和龙灯艺术为一体,寄托着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凝聚力。

流星赶月是明光市津里村独有的民间舞蹈。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随灯会出动,在广场表演,是民间灯会的一种。

除此之外,还有卫调花鼓、太和狮子灯等活动也会在春节等节日进行。

春节将近,你的家乡有哪些非遗文化活动呢?欢迎大家评论分享属于自己家乡的非遗年味。

大皖新闻记者 余康生 实习生 周佳兰 金思彤

编辑 张思平

来源:大皖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