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理说,海南降雨量并不低,又地处热带,紧邻大海,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不仅与降雨量有关,更和蒸发量密切相关。就拿海南岛来说,它整体比较湿润,季风大多从东南方向吹来,所以西北侧降雨相对偏少,但正常情况下还是比中国北方
我想先给大家出个小谜题。来看这样一张图片,大家来猜猜这是哪里?
3、2、1,揭晓答案,这里并非大西北,而是位于海南西部的昌江一带,那里有着连成片的类似沙漠的景观。
按理说,海南降雨量并不低,又地处热带,紧邻大海,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呢?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不仅与降雨量有关,更和蒸发量密切相关。就拿海南岛来说,它整体比较湿润,季风大多从东南方向吹来,所以西北侧降雨相对偏少,但正常情况下还是比中国北方要多不少。
然而这里阳光直射强烈,天气炎热,导致蒸发量竟然高于降雨量,这就使得岛屿西侧出现了大量沙地,当地居民甚至调侃饭碗里都有沙子。据《海南日报》报道,在上个世纪,当地就有植树绿化的打算,从1980年到1995年前后造林12次,却都以失败告终,形成了 “年年造林不见林” 的局面。
直到1996年,海南省林科所成立了专项科研课题组,派出本地以及德国的专家,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谋划科学的治沙策略。
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在沿海沙地生长的低矮灌木 —— 露兜,将其大规模种植在沙地中,竟然成功存活了下来。人们这才明白,原来之前种植的阔叶乔木,根系深、树木高、叶子大,需要在深层扎根并吸取大量地下水,同时叶子的蒸腾作用也很强。这样一来,不仅没能涵养土地,反而把本就不多的地下水蒸干了,树也枯死了。而这些耐旱耐盐碱的低矮灌木,根系浅、蒸腾弱,反而能固住土地,防止水土流失。之后再在上面种植北方的杨树、桦树等落叶树木,最终成林。如今,海南西部已经很难看到大片的沙漠了。
海南的 “沙漠” 好歹还有一定水源,只是蒸发量大,那要是在我们的西北,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以东,居住着中国96%的人口,而且从古至今人口数量只增不减。
这是因为该线以西的非季风区,降水极为稀少,日晒强烈,还有一些是高原苦寒之地,本身就不适合农业发展。要不是这些自然条件限制,以中国人勤劳开垦的秉性,早就把土地都变成农田了。
不过,这些区域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新疆的天山,在南北两侧的沙漠中宛如一片绿色的宝石,还有塔里木河;青藏高原旁边的河西走廊,也有着大量的绿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内陆地区,一旦有高耸的山地或者高原,山上寒冷,就像冰箱会结霜一样,空气中少量的水汽会冷凝成冰。到了夏天,就会有大量的融水,形成河流和地下水,造就了沙漠中的绿洲,支撑起了新疆、甘肃的农业。
还有宁夏的贺兰山,它阻挡了最后一次季风,这里有绿洲,黄河也从旁边流过,形成了 “塞上江南” 的美景。这些区域在历史上也逐渐成为中原王朝开拓的领土,有了农田。
而这些地区的边缘地带,就成了只能依靠游牧艰难生存的地方。从有人类开始,这个区域就是干燥的荒漠区,即使是上天馈赠的那几片绿色,也非常脆弱。一旦气候变暖,蒸发增强,季风变强导致风沙增多,河流改道水源消失,转眼间绿洲就可能变成荒漠,罗布泊就是典型的例子。
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相对自然因素来说是次要的,一般也就是农耕用水过多,以及过度放牧导致灌木草场退化,荒漠面积增加。而且要注意,这片区域原生的大乔木本就不多,即使是适应干旱的胡杨,从古至今也一直在经历着生死循环。
几十年来,境外媒体没少在我国的荒漠问题上做文章。一些本是由于全球变暖、气候波动等自然因素导致的荒漠,也被他们扣上了人祸的帽子,强加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头上。甚至他们还大肆宣传日本人远山正瑛在内蒙恩格贝植树的事情,这让很多中国人感觉自己仿佛有了 “原罪”。
但实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增加的森林面积中,中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把第二名远远甩在身后。相比所谓的 “破坏”,我们修建的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已经尽可能地在干燥地带适宜种树的地方都种上了树。如果有些地方还没有树,那八成是真的不适合种树。
比如宁夏有一些原生沙漠,国家曾尝试种植非常耐旱的刺槐,结果大部分都无法成活。宁夏的治沙英雄王有德等经过总结发现,这个区域只适合种植柠条、梭梭、沙棘、沙柳等耐旱灌木,在更多根本种不了树的地方,则采用了古老的 “草方格” 治沙法,用草来固定流动的沙子。
王有德作为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他的治沙功绩却鲜为人知,相比之下,一些其他的治沙事例却被过度宣扬。比如在内蒙古恩格贝,年降雨量300多毫米,且距离黄河很近,即便如此,也需要种植各种草本植物,外加沙柳固沙,然后再种植耐旱植物才能形成树林。
而宁夏灵武马家滩,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树林下面少有草本灌木,显得光秃秃的。而且这里种植着大量像大杨树这样根系极深、蒸腾极强的落叶乔木,灌溉方式还采用传统的漫灌,在强蒸发下,水到达根系的量极少,还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这种治沙方式并不科学。就治沙方式而言,希望相关人士可以综合已有的科学经验,在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中找到平衡。
科学往往是需要坐冷板凳、挑战固有认知的学问,而舆情传播却恰恰相反,它总是努力迎合大众的认知,挑动大家的情绪。大众往往喜欢那些光辉夺目、与天斗的 “圣人” 形象,却很难关注到那些在背后默默研究规律、努力运用自然规则的普通人。
在沙尘问题上,网络上曾出现过大量抨击中国治沙、抨击三北防护林的言论,殊不知这些沙尘大部分来自蒙古国。那里由于露天采矿、过度放牧,导致原生戈壁尘土飞扬,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东亚大槽加强,沙尘才滚滚向我们袭来。
全球变暖这口锅扣在中国人头上由来已久,但我们一直以远低于西方人均的碳排放,减少煤矿和石油的使用,克制自身的欲望,靠着胡焕庸线一侧的庞大人口,努力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碳中和事业做贡献。相比于那些表面上引人关注却实际作用有限的行为,有多少人在默默努力却不被看见,又有多少人被舆论误导而一直误解真相呢?希望大家能慎重关注这些事情。
来源:男科孔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