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为目标,2024年相关研究持续深化。有学者从主体意识、理论基础、学科逻辑和全球视野四个层面入手,提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化路径;亦有学者回溯百余年历程,系统总结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脉络。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深化,概念探索丰富自主知识体系
以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为目标,2024年相关研究持续深化。有学者从主体意识、理论基础、学科逻辑和全球视野四个层面入手,提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化路径;亦有学者回溯百余年历程,系统总结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脉络。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一方面立足经典,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新闻实践的历史文献中提取新知,丰富或廓清一些既有认识;另一方面把握当下,积极探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具体实践领域结合的新路径,在教育中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并提出创新路径。
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学术创新。不少学者围绕新闻传播领域的“元概念”深入探索。有学者突破以文本为中心的新闻认识论,提出“新闻世界”概念;有学者就“数字新闻”的基础概念、实践过程、社会效应等系列问题进行阐述;有学者基于深度媒介化现实,提出“平台世界”等概念;有学者从多个维度讨论“平台交往”“数字生命”等新鲜命题。
技术迭代加速传媒变革,媒体深融推动研究升级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深度影响新闻传播实践与行业格局。一些学者着眼全局,探讨AI带来的信息生产范式变革、传播秩序重构、价值伦理风险等结构性、整体性问题;一些学者着眼具体,探讨AI在国际传播、新闻生产、传媒教育等领域应用中产生的针对性、局部性议题。在此趋势下,智能传播研究成为热点,拓展并重塑学科既有知识边界。人机互动的程度不断加深,一些学者勾勒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虚拟情感融入社会亲密关系,在真实社会语境中引发对智能体行动者角色的理论反思。此外,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有学者回望媒介技术史,有学者关注互联网的技术隐喻,亦有学者从技术、资本和政治驱动的视角理解互联网与全球地缘。
2024年是媒体融合战略实施10周年。10年融合重塑了传媒业肌理,有关媒体融合的研究也超越了具体的方法路径层面,不断升级。有学者对“中国式媒体融合”做了“清单式”梳理,探讨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有学者总结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新闻创新的模式,亦有学者关注不同垂类的创新案例。还有学者以未来为面向,提出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将“全党办报”迭代升级为“全党办媒体”,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操作框架。
国际传播研究凸显“南方转向”,区域国别研究注重交叉视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国际传播研究持续走向深化。受国际政治等复杂性因素的影响,面向“全球南方”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有学者提出要关注当下国际传播叙事的“南方转向”,借此打破美西方主导性叙事迷思。以建设“传播共同体”为目标,有学者提出以主体协同、内容协同和渠道协同为构成的“协同传播”范式;亦有学者提倡以建设“话语联盟”等途径增加国际传播协同能力。
立足于传播效果,近年来以区域与国别来细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受到重视。有学者认为,区域国别学为重新审视国际传播中“他者”与“自我”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知识路径;亦有学者指出,以精准化为目标的国际传播呼唤更多“在地化”知识,区域国别学研究中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合作的知识融合是有益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传媒业,数字出版成为出版研究聚焦点
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为传媒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新动能。有学者提出“传媒新质生产力”“新质传播力”概念,为系统性审视传媒领域发展提供框架。有学者从传媒产业变革角度,提出“数智”时代下传媒业将迎来生产要素、生产模式、运行方式、组织结构、产业边界的系统性变化。
出版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排头兵。随着数智技术赋能出版业,数字出版不仅成为出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出版研究的聚焦点。围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有学者总结了出版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新态势;有学者提出要构建共享、共商、共进的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路径。围绕数字出版实践,一批学者围绕出版数据要素、数字出版新业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数字出版版权等重要议题展开研究。此外,2024年中国传媒大学等7所高校成为我国首批出版专业博士学位点,相应地,围绕出版领域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培育的研究也成为业学两界的共同关注。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