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车会”又名“云车会”或“太平车”,是起源于宋代的汉族民间传统舞蹈。水峪村小车会采用“秧歌情景剧”形式,演绎传统接亲时的精彩场面与喜庆过程,表现送亲、迎亲队伍相遇后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配以大鼓、大钹、小钹、唢呐,吹奏传统曲牌,喜庆热烈,乡土韵味浓郁。
日前,延庆区文旅局开展了第四批延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共确定16个项目列入项目名录。
水峪村小车会
“小车会”又名“云车会”或“太平车”,是起源于宋代的汉族民间传统舞蹈。水峪村小车会采用“秧歌情景剧”形式,演绎传统接亲时的精彩场面与喜庆过程,表现送亲、迎亲队伍相遇后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配以大鼓、大钹、小钹、唢呐,吹奏传统曲牌,喜庆热烈,乡土韵味浓郁。
主要角色有:小姐(新娘)、公子(新郎)、媒婆、拉纤人、推车人、傻柱子、算命先生等,再加上数十人的配场秧歌队共同表演,演出较为贴近生活,场面热烈而宏大。
河北梆子(营城村)
梆子戏是中国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之一,在表演形式上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营城村是延庆最早有民间戏班的村落,营城村演唱梆子戏历史已有100余年,分为文戏和武戏,文戏唱腔属于河北梆子“北派”,武戏唱的属于京剧中的“二黄”,所以营城梆子戏被称为“两下锅”,历史上曾演出80余个曲目,至今仍然每年演出,代表剧目有《大登殿》《辕门斩子》等。
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在京津冀及整个华北地区广为流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蔚县剪纸也传入了当时同属于张家口地区的延庆,受到延庆人民的喜爱,成为逢年过节和各种喜庆场合必不可少的装饰品。蔚县剪纸不重“剪”而重在“刻”,作品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然后点染色彩。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既有戏曲人物、脸谱,神话传说,又有花鸟鱼虫、吉禽瑞兽,无不表达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求,深受人们喜爱。
雕漆技艺
雕漆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在明清还是皇家宫廷工艺器物,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雕漆是用天然漆料,在胎体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制作工艺繁复,大体分设计、制漆、制胎、作地、光漆、画印、雕刻、打磨、抛光九个环节。由于雕刻的复杂性,技巧的专业性,艺术的独特性,使得雕漆作品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雕漆工艺制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设计创作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特性。
香油制作技艺
香油,因取自芝麻的种子,故又称为芝麻油。芝麻经焙炒后制作的芝麻油有着浓郁的芳香气味。传统手工香油制作技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几代人的技术传承和不断改良下,延庆香油将石磨香油与墩制香油相结合,成品色泽枣红、晶莹透亮。在没有添加剂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醇厚柔和、浓郁持久、口味纯正、老少皆宜、安全卫生。
牛角弓制作技艺
牛角弓是中国古代弓的巅峰之作,古人多用牛角弓征战狩猎,现代人多用牛角弓进行高级赛事的射准比赛。牛角弓由牛角,竹木胎,牛筋,动物胶等材料经过百十道工序加工而成,原材料必须精挑细选,淘汰率非常高。牛角弓制作需要热弯定型,胶水黏合,筋角胎面粘合,丝线缠绑,包裹生皮,大漆油绘等工序,技术难度高,制作周期需要一年到三年不等。
传拓技艺
传拓技艺有近两千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复印技术雕版印刷术的先导,中华文化重要载体之一,传承至今,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传拓是指将宣纸覆在碑刻、青铜器、甲骨、陶瓦器、古钱币等器物上,采用墨拓手段,将其文字、图形、纹饰等原大尺寸拓印在宣纸上的技法,成品叫作拓片或拓本。延庆区有着包括长城碑刻在内丰富的石刻资源,通过传拓技艺可以更好地传播延庆长城历史文化,使人们能直观感受到延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连续性。
永宁上磨糕点制作技艺
永宁上磨糕点至今传承100余年,文化底蕴深厚。在制作工艺上,严格遵循传统的制作方法,无论是从选料、制作,还是到成品,都注重每一个细节,确保传统工艺品质的卓越。上磨糕点作为京式糕点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延庆饮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编结串珠技艺
编结串珠技艺,是人类早期文化艺术中最古老的手工艺术之一,是人类对自然材料的较早尝试和运用。随着工具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编结串珠把珠子和线材完美结合,将不同材质、颜色、粗细的线与大小不一的珠子编结,按照工艺结合不同的编结串珠技艺穿制出造型各异、形态逼真、风格独特的工艺品。
延庆唐氏羽毛画制作技艺
羽毛画是一种独特的手工技艺项目。它以各种天然羽毛为主要材料,通过精心设计与细致粘贴,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羽毛画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感,每一幅都独具特色。其制作过程复杂,需经过挑选羽毛、设计图案、精心粘贴等多道工序。该项目既展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瑰宝。
永宁陈记豆腐干制作技艺
在中国历史典籍当中,汉代淮南王刘安被记为制作豆腐的鼻祖,距今已经近2200年。延庆因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豆腐原料的重要产地,历史上以盛产豆腐知名。民间流传“从南京到北京,要吃豆腐到永宁”的说法。豆腐干作为豆腐的衍生品由来已久。永宁陈记豆腐干制作技艺已经传承百年,五代人专注于做豆腐干。永宁陈记豆腐干共有14道工序,依托含有20多种天然香料的秘制卤方,口感细腻、醇香可口、回味悠长,同时保持豆类食品高蛋白、高纤维、低胆固醇等营养优势,在永宁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干插石墙砌筑技艺
箭杆岭村干插石墙砌筑技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干插石墙砌筑技艺作为箭杆岭村世代相传的建筑方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技艺不使用任何黏合剂,仅依靠石头的自然形状和重力,通过巧妙地插接和堆砌,构建出坚固而美观的墙体。其精湛的工艺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箭杆岭村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特在本村现址和原址分别设置了“最美村史小道”和“村史徒步旅游打卡地”。
八步书法习练技艺
八步书法习练技艺是延庆地区韩氏家族传承了五代人近200年的一套书法教学和创作体系,共分为八步: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纸法、印法、文法、相法。八步书法习练技艺教学更加科学,作品法度更严谨,艺术性更强,截然不同于普通的实用写字概念。八步书法习练技艺目前已经基本涵盖延庆区3个街道15个乡镇,已经成为延庆地区的一种“概念、符号、品牌”象征。可满足少儿、成人、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效果明显,极具推广价值。
火盆锅饮食习俗
火盆锅饮食习俗在延庆区井庄镇柳沟村由来已久,如今更和柳沟村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据考证,火盆锅饮食习俗起源于明朝驻军以头盔为锅的烹饪方式,在当地人的不断改进衍化下,成为柳沟村民世代沿用的饮食习俗。火盆是历史上我国北方农村冬季取暖的器具,以火盆为热源,兼顾食物保温与烤火取暖,一举两得。近年来,火盆锅饮食习俗不断发扬光大,在精益求精的饮食制作中,融入了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火盆锅特色饮食民俗文化。
禅苑茶事
禅苑茶事,古称丛林茶事,是我国丛林中以茶献佛、禅林管理、敬客等所形成的一整套严格仪轨,成于唐,兴于宋,活态传承于中国丛林,并广泛传播于民间,引导了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存系。该项目从临济宗第四十三世虚云,到临济宗第四十六代悟凡,百余年一脉延承,传承谱系清晰、真实。茶事时间主要在结夏、解夏、冬至、年朝、打七、客至等。主要设有圣像、贴茶榜、备茶及水、备法器及香器、置照牌、换茶服、定坐席及当值人、散杯、行茶等20余道仪轨。所用茶有季节茶及延庆所产菊花、黄芩、萱草花、流苏茶等代茶,水为永宁地下水及延庆泉水。
剃胎发仪式
新生儿剃胎发仪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汉代,唐、宋、明时期是剃胎发仪式的鼎盛时期。在漫长的传承和沉淀中,延庆地区的剃胎发仪式习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十剃”手法、红布包胎发置于枕下均为其主要特色。剃胎发仪式参与对象有剃头师傅、满月新生儿、父母、祖辈等。剃胎发仪式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其德、孝、礼、志、爱文化核心在本地区家风树立和家庭文化建设方面依然起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来源:北京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