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侵华时期在上海设立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其目的就是为日本培养出一批深通中文的间谍,没想到招到的中文老师王学文确培养出来一批热爱中国的日本人,其中主要代表人物中西功。这一历史已经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也有专题记录片播出。
资本方最怕胖东来这种企业,这种人群,超出其控制的套路和认知。丛林法则最怕中国,并不是只有弱肉强食,而存在着公理人心。
日本侵华时期在上海设立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其目的就是为日本培养出一批深通中文的间谍,没想到招到的中文老师王学文确培养出来一批热爱中国的日本人,其中主要代表人物中西功。这一历史已经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也有专题记录片播出。
现日本仍然在延续性的开展着在中国本土开设学校,培养精通中文人员的工作。这些人在193几年免费学业结束后,就被分配到例如北满铁路株式会社地质调查所,南满铁路经济陈列所等等机构,从事地质调查,地图测量绘制等等工作。怎么知道的?抗日战争期间,我军将领通常在同日军作战胜利以后,首先要搜查一下日军地图,因为日军地图非常的详细,细致准确的程度超乎想象。2000年左右,收藏到一本书矿业时报,日本193几年的期刊,其中记录的中国各地的矿藏开采情况,地质调查报告等等,其中的数据精确的另人意外。
文物文化方面,这些人员很早之前就开始在中国搜罗有文化价值的文物。第一当属“北京猿人头骨化石”,表面看似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北京猿人头骨化石为了躲避战乱被迫运输到美国,最后消失在运输至青岛的火车上。其实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毕业的精通中文的学生,已经充斥于中国的各个角落,为这次情报的窃取,北京猿人头骨化石的窃取提供了主要的幕后支持。
王羲之《丧乱帖》,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青铜器《小子逢卣》等等文物,连买带抢等等通过各种手段被搜刮到了日本。
其中还有包括曹雪芹《石头记》的初稿,《南鹞北鸢考工志》,《瓶湖懋斋记盛》等等重要书稿资料。
这些书稿资料来源于曹雪芹书箱中,当时的书箱中除了包含有《石头记》初稿和以上资料,还包括《曹雪芹题诗册页》等。
书箱上题: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
1760年庚辰,三月初三上巳。
册页中题:岁乾隆辛巳,夏日客京,华旅次歇,尊者拈句。
1761年辛巳,夏季。
据抄写过《废艺斋集稿》的孔祥泽老人回忆,当时其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在与日籍教师高见嘉十合作编印一部风筝谱期间,高见嘉十从一位日本商人借到一部《废艺斋集稿》的手稿,在仔细的检阅后,他们确定这是曹雪芹的遗作。
(日本人的中文水平还是不太行,即使买到了《废艺斋集稿》也并不清楚其中蕴含的价值之所在。即使是现在的水平仍然如此,所以基于以上信息,即使没有销毁原稿,也不会面世。)
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孔祥泽老人叙述的一个细节,这些手稿是书写在各种纸张上的,可以略见曹雪芹的手稿纸来源广泛,纸张甚缺。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到甲午八日泪笔。当一些人还搞不清楚“脂砚斋”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书中的一些问题已经并不存在什么难题。
书外《石头记》的原书稿就在孔祥泽老人的日籍老师高见嘉十的谎称为日本商人的手中,随着日本人的战败,曹雪芹书箱中的大部分手稿,《石头记》的部分原稿,《废艺斋集稿》等等资料都被带到日本。
曹雪芹书箱留在了中国,书箱中的册页留在了中国,甲戌本的部分留下来,后被胡适买到。
抗日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其背后的竞争和博弈仍然没有停止,很可能才见端倪,才刚刚开始。
来源:华夏艺术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