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常说:知识传家宝,墨香传万代;古人又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留一字空。如今的新技术革命,则改变了人们的认知,颠覆了人们的认识,这就是AI的技术创造。这就是AI写作生成文。
作者:张德富
人们常说:知识传家宝,墨香传万代;古人又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留一字空。如今的新技术革命,则改变了人们的认知,颠覆了人们的认识,这就是AI的技术创造。这就是AI写作生成文。
AI写作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或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让计算机生成文本所需的内容。它能帮助我们自动生成文章、博客、新闻稿、产品的描述等各种文本的形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AI在几秒钟内根据预设的主题和关键词,生成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文章。对于时间紧迫、需要快速交付文章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突出表现在模拟人类写作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主题下生成多样化的内容。每当作者遇到写作瓶颈时,还能与之合作获得新的思路,从而打破创作瓶颈,激发更多创意;AI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定制内容。
但是,AI写作技术的应用,无形中减少了许多文职人员和写作谋生的所谓作家,其实是在抢夺文职人员或抢夺作家的饭碗。因为AI写作是以模仿为主,缺乏个性色彩,缺乏情感基础,文章多数存在千篇一律,从而让善于剽窃的人找到借口,无形中扰乱了写作次序。尤其是AI写作的时间短、成本低、模仿强,在网络时代比较适合人们的快节奏生活,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与此相反的是传统的写作时间长、沉淀久、推敲慢,有的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推敲,个性化色彩浓,情感基础好。
例如:刘鹗的《老残游记》表面是游方郎中的见闻,实际是给晚清官场照镜子,文章通过一个个的故事,再现游离的见闻,写出来的文章虽然鲜活,受人青睐。但写出来的文章是别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得到的稿费与别人的差不多,已经养活不了自己,更不要说家人了。今天,从事写作的多数都是拿着工资吃闲饭的人,他们有现成的工作,写作仅仅是一种业余爱好,如果光靠写作生存,那可能就要比不劳而获的吃低保的人还要困难。这就应验了红楼梦的作者,开场白所说的一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 这首诗可以算得上是《红楼梦》的整体定场诗,是曹雪芹以作者身份直接抒发的感慨,“它”既是对《红楼梦》创作动机的剖白,也是对世态炎凉的深刻隐喻。可以说红楼梦这开篇诗中,隐藏着当代人精神困扰的不解之“药”。
那么,在当前面临的现实社会语言环境下,该如何去解读这首诗?来印证“AI写作,抢夺作家的饭碗”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印证:
1.从原著经典中解读当代人的映射 请看,“满纸荒唐言”又何尝不是现代语言环境下,信息时代的狂欢符号——“短视频”的魔性编写剪辑,“社交媒体”的情绪化流量表达,“网络热梗”的病毒式传播的疯狂等等。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荒唐”内容,实际上是当代人对抗生存焦虑的精神解药,是临时的麻醉剂减压药,为生成而谋划的计策所在。 他们就如同是曹雪芹笔下的“假语村言”,来掩盖“真事隐去”的真实写照。对不满的现实,不能直言的表达。今天的创作者们也在用戏谑的解构,来掩盖看似严肃,实则是以荒诞对抗虚无,以穿越时空来控诉不公或冤屈的诉说。
2.是感情扭曲的现代人注脚蓝本 “一把辛酸泪”在消费市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新解释。是996职场人的工作绩效与成就焦虑,当代社交倦怠与利益化的趋势,中产阶层人员的身份攀比,以及认可尴尬与焦虑,这些现代性困境构筑成新的“辛酸”叙事的尴尬和窘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人血馒头包治的药。 也好比是大观园里的悲与欢离与合,当代人在朋友圈里所精心打造的“人脉设置”的背景与幕僚,同样隐藏着算法和无法量化的情感真实的险诈,还是愚蠢之至的极端表达。
3.原创窘境的世纪人回响震耳发聩 “都云作者痴”在这自媒体时代下,将演变为为了流量的赚取,而偷换逻辑概念,与内容浅显,缺乏个性的永恒博弈。采用算法推荐来至系统主导注意力的分配,从而导致严肃的文学创作者如同当代人的“补天弃石”者一般,需要在10万+阅读量与精神坚守之间去进行艰难的平衡,这是多么可笑,而又无奈之举。为了数量无数次地转发,厚脸请人点赞,评价以及其它,这无疑是知识的廉价。 知识付费的幌子与狂欢的狂轰滥炸背后,有“谁解其中味”的永恒叩问?——这便捷式、快餐式的阅读正在消解着深度思考的生存空间,咬文爵字和反复推敲已束之高阁,浅显、庸俗、下作就能博取眼球,便能获取流量的炒作能手大有人在,得到的却是入不敷出,少得可怜的一丁点而已。
4.认知的鸿沟在时空对话中说与谁听? 就是曹雪芹生活在今天,也不可能做到“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历程。因为生活在当代的人们,就要对应着内容创作者与流量算法的持久拉锯战,否则就无法生存。当ChatGPT在瞬间生成百万文字时,人们的创作还需要思考吗?在AI技术解构意义的时代,怎样让“荒唐的语言”拥有承载真正的生命个体的体验?便成为人们无限的追求,不可否认,这首诗的现代性正在于其巧妙地揭示了永恒的主题与文化窘境在现实的表达与理解的错位问题,让人们在无可奈何中叹息、发愣。
当AR的技术能够复活大观园的盛景时,AI就可以续写出红楼梦的结局。因此,我们更需要警惕,技术理性越发达,越需要守护“都云作者痴”的精神纯粹性,这就需要专利权的保护和继承权的跟踪。 在这个意义上去消解比意义生产更快的时代,重读这首诗,实则是在寻找对抗存在的虚无锚点——正如曹雪芹在荒唐中见真章,当代的人也需要在流量泡沫中打捞真诚的思想沉船,不要让垃圾的泛滥之文充数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莫让AI写作抢了作家的饭碗!?
来源:作家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