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探究 曾 俊

B站影视 2025-01-15 04:45 2

摘要:文化自信是对国家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认同的重要表现。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培育其文化自信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新媒体多元开放的特点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传播渠道。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文

文化自信是对国家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认同的重要表现。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培育其文化自信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新媒体多元开放的特点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传播渠道。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挥多元主体育人作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其一,发挥家庭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主阵地之一。一方面,鼓励家长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丰富自身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文化自信,为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奠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家长可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获取免费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新媒体技术,为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新媒体工具获取文化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其二,发挥高校育人作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应利用网络资源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既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相契合。具体而言,教师可分类整合各类网络文化资源,通过微信群、QQ群等渠道转发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面,使大学生深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其文化自信。与此同时,将整理的网络文化资源通过抖音短视频、小红书等大学生常用的应用软件呈现出来,以增强网络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其三,发挥文化企业育人作用。打造一批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并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向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丰富文化自信培育途径,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其社会阅历相对不足,容易出现关乎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诸多困惑。基于此,其一,高校应积极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学会分析辨别真假文化信息,以避免错误文化信息对学生产生不良思想行为引导。其二,依托“三微一端”推送主流价值观和相关文化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与此同时,高校应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定期入校开展与新媒体知识、新媒体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的讲座,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大学生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为大学生获取丰富文化资源奠定技术保障。其三,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传统的信息监管机制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发展需求。因此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管机制势在必行。高校应组建专门的平台内容审核团队,保障学校文化交流平台发布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引导。与此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实时监管师生在文化交流平台上的互动行为,及时处理平台出现的不良文化信息和不良行为,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平台环境。除此之外,可在平台创建用户反馈窗口,为师生举报违规内容提供渠道。

发挥网络文化优势作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播即时、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其一,高校应加强与网络内容创作者的交流与合作,基于创作内容,深入挖掘与之相关性较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合理融入创作内容,使大学生在阅读相关网络内容过程中,能够接触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据网络内容所依托的专题背景,深入理解相关文化内容,厚植大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其二,高校应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共同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内容,开展专题征文、网络文化竞赛、微电影制作、文化音乐节等文化活动,鼓励师生以活动策划者、活动参与者或活动志愿者等身份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切身感知活动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内涵,从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其三,教师应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着眼大学生思维习惯和文化素养,基于教材内容选取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使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常态化。

〔作者:曾俊,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日报》(2025年01月15日 第12版:理论特刊)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