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预备班未出国生凌发猷

B站影视 2025-01-14 15:31 3

摘要:发猷逝世20年了(本文写于2001年——编者注),怀念他一生经历,不禁心湖心潮起伏,感慨系之。1920年发猷出生于绥江县大沙坝老糖房。1926年他父母为他读书方便,迁县城租房定居,后建房于新河街。他由私塾启蒙,后转小学肄业。聪明好学,1937年在昭中毕业。同年

原创 凌发启 我家绥江

发猷逝世20年了(本文写于2001年——编者注),怀念他一生经历,不禁心湖心潮起伏,感慨系之。
1920年发猷出生于绥江县大沙坝老糖房。1926年他父母为他读书方便,迁县城租房定居,后建房于新河街。他由私塾启蒙,后转小学肄业。聪明好学,1937年在昭中毕业。同年秋赴蓉考取成都高级工业学校应化科,1940年秋毕业。

当年冬,云南省资源委员会公费留美预备班招生,他同芶悦彬、范锡松一同赴昆投考(芶与凌为成都高工同学,二人过从甚密,芶悦彬日记中称凌为“胖儿”,此次报考,三人先到铜厂务工,后芶、范二人落榜,到玉溪任教——编者注),到昆后因考期推延在市内租房暂居。因携带旅费短缺,先去投考昆明铜厂为工人。

云南留美预备班招考布告(来源于云南档案馆)

1941年留美班正式开考,他考取留美生。

云南政府为提高留美生外语和高等文理水平,开设了留美预备班,缪云台任主任,西南联大教授赵淞、莫泮芹、朱自清、潘光旦、霍秉权、杨石先、赵诏熊、雷海宗、马约翰、本乃提等,讲授数、理、化、语文、美语(英语)、英语会话、美国史地等,待期出国。

因出国证问题,国民党中央政府和云南省政府产生了留美生领导权之争。

民国中央教育部坚持要由他们复试合格才发证明,云南省政府要求全部留美,归国后由云南使用。为此相争至1943年底未能解決。云南省府于此时宣布预备班结业,发给结业证书。

并签发留美的地址、学校、科研学生证。发猷被指定去美国南部印地安纳州纳非以提城的普渡大学橡胶工业科留学。

但出国证问题至1944年春仍未解决。

留美班主任为此与联大校长蒋梦麟协商,将预备班学生交联大工学院附属工厂(拓东路)实习,由联大给予承认学籍。

西南联大与留美选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记录(来源于云南档案馆)

1941年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从越南海防登陆,占领印度支那,滇南国境受到威胁。

我们60军从江西调回云南蒙自屏边一带担任国境守备。

凌成周和我随军驻防蒙自,因这一机会在昆与发猷相识。

年底听说发猷考取了留美生,我们衷心为他高兴,不仅他光荣,桑梓家乡凌氏也感光荣。

联想清末民初,国家贫弱教育落后,绥江全县仅县城有一所小学和一所初小女校(还因经费困难女校时办时停)。

至1935年后才有绥中,当年莘莘学子进小学也竞争激烈,进中专大学就千难万难了。

除富家子弟可去宜宾、成都、昆明、重庆或其它高等院校深造外,平民子弟无论天资如何聪颖,如何勤学苦读,念完小学多半因家事拖累,经济困难而停学。

想求深造,只有遥望黉学宫墙向隅泣泪而已。从清末开办新学堂起至民国数十年间,绥江在国内有名学府,如北大,清华、川大,云大和其它大专院校肄业的,屈指不过四、五十人。像发猷考取留美又入联大,可谓凤毛麟角。

留美预备班教师一览表(局部)

发猷出国证问题,至1944年5月前仍未解决。

七月他父亲去世回家奔丧。

恰巧此时民国教育部派人到昆复试,留美班总务室电催发猷赴考。他忙筹旅费,奔回昆明,但主考吴俊升已复试完毕,携卷飞回重庆了。

他又赶赴重庆,申请补考,答复叫他回昆等候。回昆后留美班通知,叫他回联大插班。

留美同学此时已全部飞印度加尔各答转轮赴美了,该班共46名学员,有1人退学,1人即凌发猷因奔丧未参加复试,4人不合格转西南联大相关专业二年级就读。

他满怀失望怨愤难平,想回家自筹学资走自费留美之路。

年底返里将房产部份变卖经商,谁知祸不单行,被人拐骗囊空如洗。

就这样为出国证、复考、经济等问题,错综曲折,使留美好梦破灭望洋兴叹。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

发猷在家,为了生计又弃商从教。

1946年初就任宜宾外江中学教师,1947年调屏中教务主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卢汉率云南全省军民起义,绥江也于年底起义。

绥江第一届人民政府由县委刘琳、朱君毅接管旧政权施行新政。发猷奉命接管绥中(现绥江一中),主持校务工作。

人少事繁,辛劳备至。但为人民教育事业,他任劳任怨身体力行,很快建立了新的校风秩序。

并从宜宾聘请锺又明、陈学渊、刘朝英、刘吉师等来校任教,奠定了绥中师资基础。尔后省地委派教职员工来绥,绥籍青年教师也陆续来校,师资迅速完善,学子空前众多。

至50年代末,绥中高考升入大专院校的已有20多人。

绥江中学

1953年因工作需要,发猷调往昭师任教。他多年读书,为革命和教育工作奔忙,中年尚未成家,1962年才与绥江教师赵成宣结婚。组织为照顾他与亲人团聚,从昭师调回绥中继续任教。

1966年起的“文革”十年中,却因留美预备生、旧知识分子,备受“极左”冲击,屡屡纠缠,心情抑郁,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终以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79年与世长辞,终年59岁。

昭通地区师范学校校舍

发猷执教,治学严谥,文理精研,知识庞博,为青年学子爱戴尊崇,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美誉。绥中为他治丧的輓联语“从教三十载,生徒逾千人”,反映了绥江在新中国受过大专院校教育的学生中,大多受过了他的培育。辛苦园丁,赢得桃李满园硕果。

他曲折一生,读书历尽艰辛,留美未能如愿,但对人民教育无限忠诚,培育了青年一代,弘扬了桑样文化,贡献了青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来源:云南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