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首批公派留法学生纪事(上)

B站影视 2025-01-13 21:32 3

摘要:王四法1946年7月出生,上海市人;1970年入外交部,曾在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亚非司、干部司、部纪委和监察局及中国驻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中非、喀麦隆使馆工作,其中先后任驻中非和喀麦隆大使;退休后,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联络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

作者简介

王四法 1946年7月出生,上海市人;1970年入外交部,曾在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亚非司、干部司、部纪委和监察局及中国驻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中非、喀麦隆使馆工作,其中先后任驻中非和喀麦隆大使;退休后,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联络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副总代表。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国政府谈判建交、互换大使,并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这是一种独特的建交模式,西方媒体将中法建交称为“外交核爆炸”。

1964年1月28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

中法建交后,党中央指示要进一步加强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外交部为此制定了一个五年规划。周恩来总理阅后,要求由国务院外事办、高教部、外交部进行专门研究,几部委联合向中央写了《关于解决当前外语干部严重不足问题应急措施的报告》,经周总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后,立即开始执行。

这项培养“特急件”决策有两条:一是在全国外院大量开办外语专科,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特急培训;二是大量外派外语留学生,并首次向西方国家开放派遣留学生。

接受国情教育

1964年3月25日,教育部给北京市教育局、上海市教育局、河北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1964年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外语留学生的通知》。

该年10月,国家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其中第五条是派遣留学生。1964年至1966年计划共派出外语留学生1926人,其中进修生370人,在读大学生学习法语的414人、德语的43人、西班牙语的240人、阿拉伯语的75人及其他语种733人。1967年至1970年派遣留学生计划将根据实际需要另行拟定。

我经过严格的政审、体检和业务考核,有幸入选。

1964年7月15日,入选留学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报到集训。这次短期集训由高教部留学生管理司司长李滔负责抓总。

集训班650余名学生分成数个中队,我们所属的一中队各由十多个同学组编成7个小队,每个小队配备一名辅导员,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

辅导员们是从各大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挑选的佼佼者。在国外,他们不仅负责做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向我们讲授他们各自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中队长由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研究生周子华担任,副中队长则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志明和辅导员张启华担任。

集训的第一阶段,组织上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第二阶段则是安排我们去外地参观具体的经济建设项目。当时,虽已有人员调整的内定名单,但经中央批准,参加集训的同学都参加了赴外地参观的活动。我们得知,赴外地参观回京后,组织上将正式宣布出国留学的国别及名单。

我们分成两批,乘坐专列赴东北工业基地和大城市上海,交叉地进行参观学习。当时我们乘坐的是“特慢”专列,因为在铁路运行图上没有我们这两趟列车,所以只能插正常列车的空隙运行,走走停停,在一个无名小站上逗留几个小时是常事。

鞍山钢铁厂

在东北,我们参观了沈阳飞机厂,亲眼看到了当时属世界一流的国产新型喷气战机及机翼下挂着的火箭弹,感到无比兴奋;在鞍山钢铁厂看到了无缝钢管、大型轧钢、炼铁高炉的生产过程。我们还参观了抚顺露天煤矿。

60年代,江南造船厂万吨水压机正在工作。(图源:黄浦档案)

在上海,我们参观的是江南造船厂及其1.2万吨水压机,专家们和工人师傅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用“蚂蚁顶泰山” “银丝转昆仑”的办法,克服了诸多困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在上海参观学习时,我们下榻在衡山饭店,这座饭店是上海著名的六大饭店之一,自1960年起成为接待中外首脑及国际知名人士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海内外华人和各国旅游者的首选宾馆。把集训学生安排在这里入住,足见国家对我们的重视。

抵沪当天下午,家在上海的同学放假回家探亲。第二天早晨,当我返回饭店时听说了两件事:一是昨天下午外地同学们坐车游览市容时碰到了游行队伍,走不动路,只好出动警车开道;二是昨晚有好几个同学睡觉时从沙发床上滚到了地上。

我在家里睡的是棕绷床,刚到北京睡木板床也不习惯,感觉有点硬。他们不会也是不适应吧?但当我自己睡在沙发床上,也深有同感。沙发床的钢丝弹簧太软,睡在上面根本躺不平。我试着翻个身,也差一点儿从床上滚下来,第二天起床时感到腰酸背疼,看来我们还真没有“福气”享受这种生活。

在上海参观学习时正值酷暑,在北京可吃冰棍;在专列沿途,我们看到的是东北的冰糕、山东的冰果,但谁也没想起要买来尝尝;一到了上海,又成了雪糕和棒冰的天下,勾出了大家的馋虫。离开上海时,一位同学买了棒冰请客,大家吃得好高兴。

返京后,我们面临的是“去留”考验。领导在正式宣布出国名单及所去国家前做了动员,称苏联不再接受我国派遣留学生,有的因身体原因,有的因购买香水等高档奢侈品等原因,要对出国名单做部分调整,并要求大家正确对待。我在小队务虚会上表示,一定服从国家安排,国家之需就是我的志愿。

通过集训学习,我明白了特急件的意义,如果组织让我留下,我仍将放弃学习理工专业,选学外语,报效祖国。祖国,时刻在我们心中;为人民服务,永远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情教育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课,至今不忘。

集训结束后,当时实际派遣了622名留学生。其中,向法国派遣了20名奖学金进修生,自费公派了大学留学生82名(含张启华、张俊青、陈政千、丁占双、丁俊发、崔清莲6名辅导员)。我成为新中国首批留法学生。

巴黎“中国楼”

为安排新中国首批留法学生在巴黎的生活,我国驻法大使馆对此十分重视。1964年5月9日,使馆在给高教部、外交部、对外文委的报告中说:巴黎学生宿舍很紧张,使馆尽力设法协助解决;市内很难租到供百人居住的房子,可考虑买一便宜的小旅馆。

8月4日,使馆报告说:宿舍已买成,楼里可住90多人。

1965年,留法学生与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领导合影。(图源:作者供图)

1964年11月,我们留法学生抵达巴黎,入住离我国驻法使馆不远的布瓦科隆布的两幢小楼。小楼共四层,虽然楼层不高,却安有电梯,房里家具、卧具一应俱全,且都是新的,让人感到十分温馨舒适。

全楼有16个套间,其中11间给中国人住,只有5个套间住的是法国人。1970年前后,中国使馆将学生们住的这些套间卖掉了,以后这里再也没有住过中国人,但直到现在,这座四层小楼一直被叫作“中国楼”。

当年,我们这些留法学生由我国高等教育部和驻法大使馆共同管理,管理极其严格,每十多个人成一个小组,每组有一名辅导员。

为保证我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健康有序,除每组配有辅导员外,组织上还先后派了三名专职留学生管理干部来管理我们。负责对外联系的是张世桢、宋云茹夫妇,他们持三等秘书外交护照,原来曾在莫斯科管理留苏学生,后应黄镇大使要求来管理我们。不久,国内又派来了专职干部梁玉岱。

为保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身体好、学习好、生活好,国内派来三名厨师为我们做饭。白胖的红案厨师姓崔,瘦小的白案厨师姓冯,给他们当下手的高大的年轻厨师姓陈。他们把我们的餐食安排得井井有条,天天有菜单、日日改口味。

去学校上课是坐我们自己的车,司机也是国内派来的。我们当时有中国人自己的小天地,与外界接触很少。后来,在法国的大学学习也是我们自己编班,只有听大课时才与法国或其他国家的学生们在一起。

1965年,留法同学们在巴黎博览会中国馆合影。

那时还没有提出学外语需要外语环境的问题,这是过了很久以后才逐步提出来的。我们当时的一些做法,今天的学生已经很难理解了。

在“朗高”学习的岁月

“朗高”(Lanco)是法国政府1963年开办的一所语言学校,1964年我们作为新中国首批留法学生成为该校接收的第一批学生。

法国孚日广场

“朗高”位于孚日广场(PlacedesVosges)。这个广场是巴黎最古老的皇家广场,查理七世、路易十一、查理八世、路易十二、亨利二世都曾在此居住过。1605-1612年,亨利四世下令把这里改造为贵族的豪宅区,之后兴建起36栋砖砌楼房及拱廊,环绕着中心花园。

孚日广场上的路易十三塑像

广场中间是路易十三的骑马雕像,四角各设有一座喷泉,当年我们曾按班分别在喷泉前合影留念。广场四周都是名人的豪宅,雨果故居就位于孚日广场6号。

雨果故居

“朗高”是率先在法语教育领域采用先进幻灯图片与录音教学的学校,课堂使用的是一套《法国声音与图片》速成教材,换言之就是看图说话。每班十多人,老师给播放幻灯片,每幅幻灯片上配有一句话。

教室只是几间不大的屋子,靠墙U形放了十几把椅子。教室正前方有张小桌,桌上放着一台幻灯机和一台录音机。学校专设语音训练室,大家对着课本上的图画说出法语,老师都会凑近仔细听、认真分辨,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纠正同学们的发音错误。不久,便开始进行会话训练。

我们上午上课时死记硬背内容,下午回家复习时就靠记忆,你一句他一句地拼凑。刚开始我们发的课本只有画面没有文字,到后期才拿到有文字的课本,开始学习认字和书写。这样的教育方式符合组织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听说领先,写读跟上。

作者(二排左二)与同学在巴黎孚日广场朗高学校学习。(图源:作者供图)

我们在“朗高”结业后,利用法国3个月的暑期,进入“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 aise )补习法语。“法语联盟”创建于1883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亦是旨在传播法国文化的专业学校,以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的高质量而闻名于世。

我们进校后重新分成几个班级,由富有教学经验的多位资深教师分别给我们授课。学校采用的是一本《法国语言和文明课》,同时还发了《法国历史》和《法国地理》两本课本。课程内容丰富而广泛,在此同学们掌握的法语单词迅速由“朗高”学校的一千四百个,陡增到三千多个,有的同学达到了四五千个单词量。

我们在这里接受较为系统的法语语法学习,接触法国人文历史,学校在课程中安排选读法国文学名著节选,学习的知识面随之扩大,基本具备了进入法国大学的条件。

- 未完待续 -

来源:红色I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