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别急着给“心灵感冒”乱开药!

B站影视 2025-01-13 07:45 3

摘要:就拿我的一个来访者说,小辉原本是个成绩优异、活泼开朗的孩子,可进入青春期后,家人发现他慢慢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直线下滑。一开始,父母觉得这就是青春期的正常叛逆,孩子长大了,有点自己的小情绪,过段时间就好。可没想到,小辉不仅越来越不爱出门,拒绝和朋友聚会,甚至开

在当下,青少年抑郁问题愈发凸显,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它的严重性,常常把青少年抑郁错当成青春期的 “矫情”。

就拿我的一个来访者说,小辉原本是个成绩优异、活泼开朗的孩子,可进入青春期后,家人发现他慢慢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直线下滑。一开始,父母觉得这就是青春期的正常叛逆,孩子长大了,有点自己的小情绪,过段时间就好。可没想到,小辉不仅越来越不爱出门,拒绝和朋友聚会,甚至开始整夜失眠,对曾经最喜欢的篮球也提不起丝毫兴趣。这时候父母才慌了神,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结果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实际上,青春期的正常情绪波动,和抑郁有着本质区别。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偶尔起伏不定,可能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沮丧几天,或者和父母拌嘴后闹闹别扭,但往往过不了多久,又能恢复活力,该学习学习,该玩耍玩耍。可抑郁的孩子,会长时间陷入低落情绪,两周以上都缓不过劲儿,对啥都不感兴趣,还会出现像小辉这样成绩大幅下降、社交严重退缩等情况。

我们必须明白,青少年抑郁可不是什么 “矫情”,它是实打实的心理疾病,要是不重视,不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这就好比心灵得了一场 “重感冒”,需要我们谨慎对待,绝不能胡乱 “用药”。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 - 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达 24.6%,其中,重度抑郁为 7.4%,大多集中于初中阶段。这一数据可谓触目惊心,意味着每四个青少年中,就可能有一个正遭受着抑郁的困扰。

如今,青少年抑郁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以往我们总觉得抑郁症是成年人的 “专利”,可现在,越来越多小学生、初中生也陷入抑郁的阴霾。像我曾接触过一个年仅 10 岁的孩子,本该是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却整天愁眉苦脸,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确诊为抑郁。

不仅如此,青少年抑郁还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很多孩子不会直白地表达内心痛苦,而是通过身体不适来 “发声”。有的孩子频繁喊头疼、肚子疼,可去医院检查,身体器官并无大碍,实际上这可能是抑郁的躯体化表现。还有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一切正常,照常上学、和同学说笑,可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暗自流泪、情绪低落。

这种隐匿性往往导致家长和老师难以察觉孩子的异常,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等到发现时,孩子的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而且,青少年抑郁一旦得不到及时治疗,危害极大。在学业上,抑郁会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成绩下滑明显。社交方面,孩子会逐渐远离朋友,变得孤僻、不合群,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在家庭中,亲子关系也会愈发紧张,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甚至频繁和父母发生冲突。

有些家长和孩子觉得,抑郁没啥大不了,靠自己的意志力,调节调节心态就能好。但实际上,青少年抑郁的成因复杂得很,既有青春期身体激素变化的影响,又有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社交困扰等诸多因素。

就像前面提到的小辉,他也曾试图自己 “扛过去”,每天强逼着自己像往常一样学习、生活,可内心的痛苦却与日俱增。因为在抑郁状态下,孩子的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就好比大脑里的 “情绪调节开关” 失灵了,这时候单靠自我调节,很难让情绪恢复正常。要是一味地硬撑,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只会愈发严重,甚至可能发展到有自杀念头的危险境地。

一看到孩子抑郁,有些家长就心急如焚,到处打听 “神药”,指望吃了药孩子就能立马好起来。可青少年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成熟,肝脏、肾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年人不同,用药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而且,青少年抑郁的症状不像成年人那么典型,有时候医生很难精准判断该用哪种药、用多大剂量。目前市面上的抗抑郁药物,大多是基于成年人的临床试验研发的,针对青少年的疗效与安全性依据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部分抗抑郁药在青少年身上,不仅疗效欠佳,还可能增加自杀观念、敌意、易怒等风险,早期使用还容易引发胃肠道及精神方面的副反应。所以,给青少年用抗抑郁药,必须慎之又慎,绝不能盲目当成万能 “解药”。

当发现孩子抑郁后,心理治疗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像认知行为疗法,专业心理医生会帮助孩子识别那些消极的思维模式,比如孩子总是觉得自己 “一无是处”“做什么都失败”,医生就引导他们用事实去反驳这些错误认知,重新建立积极的思维。

家庭治疗也不可或缺,它把家庭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我曾见过一个案例,孩子抑郁后,家庭治疗师发现父母总是过度保护,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包办,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感,觉得自己没价值。通过治疗,父母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家庭氛围变得轻松和谐,孩子的抑郁症状也逐渐减轻。

还有团体治疗,把有相似经历的青少年聚在一起。在小组里,孩子们互相倾诉,发现自己不是 “孤单一人”,彼此分享应对情绪的方法,这种同伴支持能给予他们莫大的力量,助力他们慢慢走出抑郁的阴霾。

家长在孩子对抗抑郁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首先,得敏锐捕捉孩子的情绪变化,要是发现孩子连续几天都闷闷不乐、食欲不佳,千万别不当回事,多和孩子聊聊,问问他们的感受。

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也很重要,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顿饭、周末一起出去逛逛公园,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我认识一位家长,之前因为工作忙,很少陪孩子,孩子抑郁后,他调整工作节奏,每天晚上陪孩子下棋、聊天,孩子慢慢打开心扉,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同时,要和孩子平等沟通,别一味批评指责。当孩子犯错或者成绩下滑,家长要耐心听孩子解释,一起找原因,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顿骂,让孩子本就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抑郁责无旁贷。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相关课程融入日常教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知识,让孩子了解抑郁,知道怎么预防,遇到问题该如何求助。

培训专业的心理师资队伍同样关键,心理老师要能精准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像有的学校,心理老师定期给学生做心理测评,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抑郁倾向的学生重点关注、跟踪辅导。

此外,建立预警机制不容忽视,老师和同学要是发现某个学生近期行为异常,如突然变得孤僻、课堂上频繁走神,就要及时上报,启动干预措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像运动会、艺术展、社团活动等,给孩子提供释放压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远离抑郁的侵扰。

青少年抑郁问题绝不是孩子一个人能够独自应对的,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共同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健康防线。

家长们,你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要时刻保持对孩子情绪和行为变化的敏锐洞察力。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了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或饮食问题等异常表现,千万不要犹豫,立即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不要因为对心理问题的误解或恐惧而选择忽视,每一个及时的行动都可能改变孩子的未来。

对于那些已经在给孩子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家长们,我们也要提醒您,如果您考虑让孩子断药或调整治疗方案,务必先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自行断药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专业的建议能够确保孩子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与有效。

学校方面,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定期为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守护者。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干预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康的心灵。

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到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中来,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资源和公益服务。社区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为家长和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帮助;媒体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传播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抑郁的误解和歧视。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远离抑郁的阴霾,拥有一个充满希望和快乐的青春。如果您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欢迎随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心灵家园。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欢迎分享,让更多朋友受益,一起开启心灵成长之旅,心海岸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大连心海岸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