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是圈,这些会议该被叫停了

B站影视 2025-01-13 12:10 3

摘要:超300场会议论坛,金额过亿元,多处违规收费学术会议论坛被叫停……近日,医疗领域的学术会议违规收费问题成为国家审计署的监管焦点。就连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也公开表示,明年只参加已经接受邀请的学术会议,不接受任何个人或者单位的邀请作学术报告。

超300场会议论坛,金额过亿元,多处违规收费学术会议论坛被叫停……近日,医疗领域的学术会议违规收费问题成为国家审计署的监管焦点。就连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也公开表示,明年只参加已经接受邀请的学术会议,不接受任何个人或者单位的邀请作学术报告。

学术会议理应是一场科学严谨、求真务实、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如今部分学术会议却异化为秀场乃至牟利的工具,成为困扰科研工作者的突出问题之一。

形式大于内容,会议不能成为“社交舞台”。

一些主办方把学术会议打造成搞关系、套交情、分派系的社交场合,与会学者登台照本宣科念一遍,内容绝不 “超纲”,或是“有研无讨”。相比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他们更看重发言人的头衔,要有“院士”带头,要有“学者”扎场。此前“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就受到网友集体吐槽。

背离交流初衷,“学术大咖”沦为站台工具。“明星”科学家们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同行、激励后进、促进科普传播,却也容易被毫无学术价值却含“金”量满满的会议盯上。在人情和利益的裹挟下,一部分“大咖”被动偏离学术交流的初衷,将学术会议变成了一种学术“站台”。

功利蚀心忘本,“学术小白” 甘当形式看客。对于某些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来说,参与学术交流开眼界是其次,赚学分、混脸熟、跑圈子、“拜码头”才是最终目的,要是还能来一场公费旅游,更是不虚此行。深陷此道却又无法自拔的他们自嘲是形式主义观众,大多时候都是“学术蝗虫”和“学术大拿”(意指在茶歇上连吃带拿)。

达不到交流效果的学术会议,即使参加一百次,学者们的科研水平也提高不了一寸。

坚守学术自觉,是学者们一生的必修课。

回归学术初心,对不良学术文化说“不”。对于这些活动,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曾言,“凡是别人去和我去效果差不多的,就坚决推掉……50%时间做科研的底线不能突破。”作为学术领域的佼佼者,学者们的学术自觉首先应是对学术纯粹性的坚守。当面对那些无实质学术内容、只为博眼球或达成其他非学术目的的邀请时,要果断带头拒绝。

沉入信息“孤岛”,做到心无旁骛唯有“术”。创造力需要思考的空间,科研工作者有权利也有责任将精力聚焦于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之中。最力所能及的改变就是:进入科研模式时,屏蔽一切外部干扰,保持专注。正如颜宁所说,“一个人不能一直输出,必须有学习和沉淀,否则怎么可能一直有新鲜的内容?翻来覆去总是讲一样的东西自己都心虚。”

只有甘坐“冷板凳”,才能承受得住“热光环”。

科学家不是“吉祥物”,不合理的学术“站台”要管。

守护学术净土,抵制不良学术文化。科研工作本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社会各方应尊重科学家的工作性质,摒弃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思维,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纯粹的学术环境。

构建学术本位,优化评价考核体系。避免学术活动跑偏,关键在于构建学术本位、着眼更长周期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一方面,要从主题内容、人员规模等方面严把入门关,提高办会质量。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机构应优化学术评价体系,让考核导向更侧重学者本身的能力和贡献。

加强法律监管,严惩学术不法行为。此前,中纪委官网连续 3天发文点名“讲课费”。“讲课费”是学者付出劳动后应得的合理报酬。然而,对于那些编造虚假学术会议的名头,进行违法违规利益输送的不法行为,整治力度不能不大。

当然,并非所有学术会议质量都在走下坡路。相比部分动辄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巨型大会,“小而精”的学术会议更加纯粹。近年来,各种效率更高、资源更节约的线上会议也备受青睐。

学术圈可以越来越紧密,但却不能离学术越来越远。学者只有回归学术交流本质,才能带动整个学术圈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

撰文/ 马晓玉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