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条禁令”撞上教师“躺平”:规范背后的两难困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6-01 11:57 3

摘要:教育部5月27日发布的“16条负面清单”,像一张精密的大网罩向校园:严禁频繁考试、挤占课间、提前开学、作业超量……条目之细,几乎覆盖了教学的每一分钟。这已是连续第二年“规范升级”,去年12条,今年再增4条。

教育部5月27日发布的“16条负面清单”,像一张精密的大网罩向校园:严禁频繁考试、挤占课间、提前开学、作业超量……条目之细,几乎覆盖了教学的每一分钟。这已是连续第二年“规范升级”,去年12条,今年再增4条。

近年来教育领域规定密集出台:

教育部“六禁令”“红七条”严禁收礼、有偿补课、学术不端,违者“一票否决”等; 多地教师条例事无巨细到“禁坐讲台”“禁穿拖鞋”“午休禁酒”“手机禁响”等等。

规定泛滥,目的是为学生减负,但讲台前的教师们,却感到呼吸愈发艰难——规定越多,枷锁越重,而教育的生机正被悄然绞杀。

一、从“保护网”到“窒息网”

江西樟树滨江中学的教师,因被拖欠8个月加班费(校方称为“福利”),在课堂仅讲3分钟课便播放电影。教育局轻飘飘一句“20天内补发”,却掩盖了教师每日工作15小时(7:30-22:20)的真相。这并非个例。

备课需反复核算是否“超纲”,批作业要警惕“超量”,各种教育教学资料要注意是否“规范”。课间盯防学生安全如履薄冰——教学自主权的丧失,让教师成了合规检查员、安全监督员,而非智慧的启迪者。

广西教师蒋玉芬因歧视学生被调岗,瑞安“水枪事件”中教师抓学生衣领遭行政拘留,引发网络热议。当批评传纸条可能被控“言语侮辱”,不批评又被批“放任自流”;声音大了被举报言语恐吓,罚站一会说孩子身心受到创伤。教育不是万能的,苦口婆心、以情动人的方法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在管理可能会承担引发的任何后果的压力下,惩戒权的虚置让教师只能在“被告”与“失职”间二选一。

学生课间摔倒、午餐噎食,教师动辄被追责,导致“课间圈养”“体育课缩水”——安全规范异化为“免责工具”,教师疲于自保 。

二、成绩高压下的“不可能三角”

一面禁止以成绩排名考核教师,一面却要求提升教学质量。长沙教师因在家长群公布成绩单遭投诉,愤言:“学生不敢面对排名,如何应对社会?”评论区两极分化:支持者称“排名是现实”,反对者批“伤害自尊”。 政策与现实割裂的刀刃,最终划向教师。

某教师匿名爆料:“领导开会说‘不违规就出不了成绩’,出事却让教师背锅。”在一些地方,班级平均分、升学率仍与职称、绩效捆绑,教师被迫抢课、占自习、透支学生时间。 还有一些地方把应试的压力转嫁到学校、老师,组织抽考、测试,考试结果大会通报,成绩不佳者做深刻检讨。

三、“躺平”的真相:失职还是自保?

当讲台变成雷区,“躺平”成了教师最后的盾牌: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压力把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变成畏之如虎的高压线。

学生上课睡觉?教师解释“天热犯困”;玩手机?只提醒“声音小点”。“管了可能丢工作,不管最多挨批评”。湘潭教师因批评学生遭家长围堵校长室后,对违纪者只记录、不干预:“提醒家长就算尽职。”

权责倒挂下,教师承担无限责任却无对应权利。江西教师维权被批“缺乏奉献精神”,湖南女教师掀翻课桌压伤学生后,网友发声:“这是负责任老师的绝望!” 当情绪崩溃成唯一出口,暴露的是制度性支持缺位。

举报渠道的畅通,成了巨婴家长发泄情绪的温床:教室楼层过高,凭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做第一排,体育课裤子弄脏了,孩子迟到不敢去上学,老师都那么凶吗?为什么要让我孩子去办公室补作业?这些现实中存在的种种举报让老师疲于应付,不得已放下了那一抹恨铁不成钢的为人师的良心。

教育的尊严,始于教师的尊严

守护孩子,必先守护掌灯人。当教师批改作业时担忧“超量”、批评学生时恐惧举报、深夜查寝却拿不到分文报酬,再多的规定也只是空中楼阁。 当蜡烛燃尽时,没有人能独享光明。

你认为 教师应该“躺平” 吗?

来源:青衫烟雨墨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