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日炎炎,游泳成了许多学生消暑解热的首选。然而,每年因溺水事故导致的悲剧却频频上演,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 5.9 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 95% 以上,溺水已然成为青少年意外死亡的 “头号杀手”。
筑牢防溺水防线,守护学生生命安全
一、频发溺水事故,敲响安全警钟
夏日炎炎,游泳成了许多学生消暑解热的首选。然而,每年因溺水事故导致的悲剧却频频上演,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 5.9 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 95% 以上,溺水已然成为青少年意外死亡的 “头号杀手”。
[具体年份] 暑假期间,各地溺水事故的噩耗不断传来。在湖南某县,三名小学生瞒着家长,偷偷跑到村外的小河里游泳,结果不幸溺水身亡;广西一名少年独自前往水库玩水,因不熟悉水域环境,最终没能再上岸;山东的几名中学生结伴到海边嬉戏,其中一人被暗流卷走,尽管救援人员全力搜救,依然无力回天…… 这些真实发生的案例,每一个都令人痛心疾首,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防溺水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二、溺水夺命根源,深度全面剖析
(一)夏日酷热难耐,水域诱惑难挡
随着夏季气温的节节攀升,酷热的天气让学生们渴望寻找清凉解暑的途径,而各类水域就成了他们眼中的 “避暑胜地”。无论是农村的小河、池塘、水库,还是城市周边的湖泊、江边,都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许多学生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游泳技能和水域安全状况的情况下,便私自结伴下水游泳,殊不知平静的水面下可能暗藏着湍急的暗流、深不见底的水潭以及缠绕的水草等诸多危险。
据调查,大部分溺水事故发生在野外水域,这些地方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与监管。一些学生自恃水性不错,对野外水域的复杂性掉以轻心,然而野外环境瞬息万变,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游泳者也可能遭遇意外,更何况是身心尚未成熟、应急能力不足的学生。
(二)安全意识淡薄,自救技能缺失
除了外界环境的诱惑,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淡薄也是溺水事故频发的关键因素。不少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溺水的严重危害,将家长、老师的安全教育当作耳边风,心存侥幸,认为危险不会轻易降临到自己身上。在面对水域时,他们轻易忽视 “禁止游泳” 的警示标识,擅自下水嬉戏。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缺乏基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一旦在水中遭遇抽筋、体力不支等突发状况,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只能在水中苦苦挣扎,错失自救的最佳时机。而当同伴溺水时,部分学生盲目下水营救,不仅无法成功救人,反而让自己也陷入危险境地,导致悲剧进一步扩大。
三、多管齐下防范,共筑安全堤坝
(一)家庭:加强监管教育,日常点滴渗透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肩负着至关重要的监管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踪,尤其是在暑期、节假日等孩子自由活动时间较多的时段,务必做到 “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防止孩子私自前往危险水域。
平日里,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防溺水安全教育视频、讲述溺水事故案例等方式,向孩子普及防溺水知识,让孩子深刻认识到溺水的严重危害。同时,教导孩子一些基本的自救技能,如抽筋时的应对方法、溺水时如何呼救等。家长自身也要以身作则,不到危险水域游泳,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若家长带领孩子去游泳,要选择配备救生员的正规游泳馆,下水前帮助孩子做好热身运动,全程密切关注孩子的状况,确保万无一失。
(二)学校:强化宣传引导,丰富教育形式
学校是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对于防溺水工作更是不遗余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防溺水安全意识。
一方面,学校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向学生宣传防溺水知识,让防溺水的警示标语随处可见、防溺水的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定期组织防溺水安全演练,模拟溺水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自救与互救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另一方面,老师们将防溺水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用真实的案例、生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溺水事故的严重性。比如,有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写关于防溺水的作文,加深他们的思考;有的体育老师在游泳课上,着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规范学生的游泳行为。
此外,学校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群等方式,及时向家长传达防溺水工作要求,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形成家校共育的强大合力。
(三)社会:完善警示设施,营造安全氛围
社会各界也应为学生防溺水筑牢坚实防线。在河流、湖泊、水库等危险水域周边,相关部门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标明水深、危险程度、禁止游泳等关键信息,让学生远远就能看到,心生警惕。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劝阻下水游泳的学生,发现安全隐患迅速整改。
社区、村镇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在暑期加大对水域的巡逻力度,对孩子的危险行为及时制止。媒体也应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平台,广泛传播防溺水知识,报道溺水事故案例,营造全社会关注防溺水、重视学生安全的浓厚氛围。 例如,一些地方电视台制作防溺水专题节目,邀请专家讲解防溺水知识;社交媒体上,公益组织发起防溺水话题讨论,吸引众多网友参与,让防溺水理念深入人心。
四、学习防溺技能,掌握自救钥匙
(一)预防溺水要点,牢记心间
预防溺水,关键在于时刻保持警惕,将安全要点牢记于心。首先,坚决做到 “六不”: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这 “六不” 原则是预防溺水的基本准则,每一条都关乎生命安全,务必严格遵守。
其次,游泳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了解自身身体状况,若近期身体不适、过于疲劳或患有如心脏病、中耳炎等不宜游泳的疾病,切勿逞强下水。提前了解游泳场地,选择有安全保障、配备救生员的正规游泳馆,或是熟悉的、经过大人确认安全的水域。下水前,务必进行热身运动,活动关节、拉伸肌肉,让身体适应即将到来的运动强度,避免因冷水刺激或身体僵硬而引发抽筋等意外状况。
再者,在游泳过程中,要时刻留意自身状态。若感觉身体不适,如头晕、心慌、气短、抽筋等,应立即上岸休息,切勿硬撑。不逞能、不打闹,遵守泳池规则,避免因嬉戏而导致危险发生。家长陪同孩子游泳时,也要全程专注,不玩手机、不闲聊,确保孩子始终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二)溺水自救方法,冷静运用
万一不幸遭遇溺水,切莫惊慌失措,保持冷静是自救的首要原则。落水后,应立即大声呼救,尽可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为自己争取救援时间。同时,尝试让身体放松,采取仰卧位或水母漂的姿势,将头部后仰,口鼻露出水面,有节奏地呼吸,以保持身体浮力,延缓下沉速度。
倘若腿部抽筋,不要慌张,可深吸一口气,将抽筋的腿伸直,用手握住脚趾,用力向身体方向拉,缓解抽筋症状;若是手臂抽筋,则握拳、再松开,反复几次,同时尝试游向岸边或抓住附近的漂浮物。
若周围有可利用的漂浮物,如救生圈、木板、竹竿等,一定要迅速抓住,借助其浮力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过程中,要节省体力,避免无谓的挣扎,按照救援人员的指示配合行动。
此外,同学们还应当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救助他人。如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清除口鼻异物、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但需注意,非专业人员在施救后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护人员的到来。
五、携手共护成长,远离溺水悲剧
学生防溺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携手共进、形成合力。家长们,让我们时刻关注孩子的行踪,给予他们充分的陪伴与教育,用爱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老师们,继续将防溺水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点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领悟生命的珍贵,掌握必备的安全技能;社会各界人士,也请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无论是设置警示标识、加强水域巡查,还是传播防溺水知识,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让我们共同努力,持续强化防溺水工作,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远离溺水的阴霾,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绚丽光彩。愿溺水悲剧不再上演,愿每个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愿我们的社会因孩子们的平安幸福而更加美好。
来源:有读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