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第十八 第03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6-01 05:50 8

摘要:这桩史实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得很详细,孔子三十五岁时,鲁昭公逃离了鲁国,因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专权,鲁昭公企图收回自己的政权,但是失败了,逃到齐国,后来死在晋国。鲁昭公逃到齐国不久,孔子也追随到了齐国,住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齐景公常常问政于孔子

《论语》微子第十八 第03章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推行仁政 不用即行

这一章《论语》里记载了齐景公的两段话,孔子没有讲话,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离开了。

这桩史实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得很详细,孔子三十五岁时,鲁昭公逃离了鲁国,因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专权,鲁昭公企图收回自己的政权,但是失败了,逃到齐国,后来死在晋国。鲁昭公逃到齐国不久,孔子也追随到了齐国,住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齐景公常常问政于孔子,他很欣赏孔子,向孔子请教政事,如何治理国家?

《论语》里记录了两次孔子的回答,一次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把“伦常关系”摆正了就行。“君君”,做国君的要像一个国君,要有仁,仁心,对待臣子、百姓要仁爱;“臣臣”,当臣子的要效忠于君主,当君主做错了事情,臣子要劝谏;“父父”,做父母的要慈爱,关心儿女;“子子”,做儿女的要孝顺父母。如果这些君臣父子的关系都摆正了,这个国家自然就和谐,就太平。另一次孔子回答的是,“政在节财”,节约使用,不能奢侈浪费。孔子的谏言让齐景公非常欢喜,所以想封一块地给孔子,结果被当时的宰相晏婴阻止了。

“齐景公待孔子曰”,这是后来齐景公对孔子说的待孔子之道,李炳南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引《史记·孔子世家》说,“待”当“止”字讲,齐景公想让孔子在齐国安止、安定下来,他说,“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季孙氏是鲁国三卿大夫之一,是上卿,最有实权,其他两位是孟孙氏和叔孙氏,这三家与鲁君原来是兄弟,长子继承了王位,就是国君,其他三个次子是大夫,代代延续,发展下来,结果变成三家专权,国君没有权力了。

当时的齐国也有类似的情形,齐国是由田氏专权,齐景公对孔子说:我很愿意善待你,但是如果以上卿之位对待你,就像鲁国的季氏一样,“则吾不能”,我做不到,因为齐国已经有田氏专权了,他是上卿大夫。但是,又不可以让孔子比鲁国的孟孙氏更卑微,鲁国三家里季氏最强,孟氏最弱,对待孔子不能最上,也不能最下,那就中间,“以季孟之间待之”,用介乎季氏和孟氏之间的待遇来留孔子,换句话说,齐景公对孔子非常赏识,是那种高度的礼遇,这个待遇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很好了,可是,齐国的宰相晏婴反对。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这句话是齐景公另一个时期说的,是孔子在齐国住了一段时间之后,齐景公被臣下挟制,自己做不了主,虽然他很喜欢孔子之道,但是他没有办法用孔子,所以只好托辞说,“我老了,圣道难成,我不能用你了”。结果,“孔子行”,孔子便离开了齐国,后来就回到了鲁国。从孔子的这种行动说明,他老人家在齐国并不是要谋求什么官位,他是“志在行道”。如果道不能行,他就离去了,根本不谈什么条件、什么报酬,一听到齐景公说这话,立刻就走,什么都不要,无求。“孔子是真正放下了名利心”,“放下了名利心”才能做圣贤的事业,如果自己还放不下名利,怎么可能把圣贤事业做好?

李老先生在《论语讲要》里引刘宝楠先生的批注《论语正义》说,“景公虽欲待孔子,而终不果行。后又托于吾老,而不能用,孔子所以去齐而反鲁也。待孔子与吾老之言,非在一时,故论语用两曰字别之”。齐景公确实很喜欢孔子,欲厚待孔子,要留他、用他,但是他力不从心,有心而无力,终不果行,最后没有成功。孔子的道没办法施展,肯定是什么?触动了当时那个国家里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他们反对。

想要行道不容易,肯定有冲突,因为别人不行道,你要行道,当然就有对立、冲突,关键就要看君主了,他能不能够担当,能不能够锲而不舍地推行道。他如果没有这个决心,没有这个意志,就很难了。虽然孔子有心帮助齐景公,但是齐景公的意志不坚决,那也做不到。后来,齐景公托辞说自己已经老了,不能用孔子了,所以孔子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这两段话,不是一个时期说的,“非在一时”,所以,这章《论语》用两个“曰”字来分开。

清净心念 不染名利

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教育,有心弘扬圣贤教育的人,读到这一章要觉悟,学道、弘道,就得像孔子那样做一个铁汉,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要经过这三种考验。遇到富贵,孔子在齐国是富贵的,受到齐景公的赏识,会不会生起骄淫之心?有一点名利心就会生出骄淫,骄奢淫逸、傲慢、自以为是,贪着于名利。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在佛门里面就有很多大德未能通过这一关。

唐朝的悟达国师,他是高僧,皇帝封他为国师,赐他一个沉香宝座,那是最高的礼遇。沉香这种木材很名贵,放在水里,它是沉下去的,论两来计算价钱,何况是做了一个宝座,一把太师椅。悟达国师受到这样的赏赐和封号,觉得自己真的不错了,“一念傲慢心起来了”,结果冤亲债主找上门来。悟达国师在十世之前曾经是汉朝的袁盎,他向皇帝谏言,劝皇帝杀了大臣晁错,因为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藩王的权力越来越大,要把他们的权力收回来归皇帝所有。

结果这个建议反而激起藩王造反,使汉朝岌岌可危。为了平息叛乱,皇帝只得听了袁盎的建议,把晁错给杀了。晁错因此恨死了袁盎,认为是他下谗言害死了自己,所以一直阴魂不散地跟踪他,没想到袁盎很有善根,后来十世都是做高僧,有护法神保护他,晁错的冤魂就一直上不了身,没办法报复他。一直到了唐朝,他成为了悟达国师,当他受到皇上的恩赐时“起了傲慢心”,觉得自己是国师,真的了不起,“一念名利心起来”,护法神离开了,冤亲债主得其便,钻到他的身体里,在他的膝盖上长出一个人面疮。

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真人真事,人面疮长得就像一个人头的形状,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还要吃东西,能讲话,但是很痛,把悟达国师折磨得死去活来。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大肿瘤一样,把全身的营养都吸到它那里,它自己还要吃饭。幸好悟达国师曾经帮助过迦诺迦尊者,这位“尊者”其实也是“大权示现”,他留给悟达国师一句话,说将来悟达国师有难时,就去某个地方找他。悟达国师这回有难了,就去找尊者,请尊者给他医治。

尊者用三昧水给他洗这个人面疮,这个疮就说话了,说他过去与悟达国师有冤仇,国师在汉朝时害了他,他一直追到现在,总算找到机会,不过承蒙尊者的超度,他的怨气化解了,不再跟悟达国师计较了。然后他就离开了,悟达国师也好了。后来,悟达国师就写了《慈悲三昧水忏》,这是佛门里的一部忏仪,很多人现在还作这个忏仪,就是忏悔自己的杀业、罪业,化解与自己的冤亲债主的怨结,“三昧水忏”是这么来的。

悟达国师这么高的修行,尚且“还生起一念名利心”,这一念起来了,招的果报就如此惨烈,所以,怎么能够心地不清净?如果心地不清净,就算我们从事佛陀教育事业,从事圣贤事业,我们也肯定会有障碍。这个障碍是自己感召的,因为自己“见未真”,所以“守未定”。“念头不清净”就会感召障碍,所以,自己要忏悔,把这些不清净的念头忏除干净了,这叫业障消除。

来源:邱学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