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上一篇声称“砂糖橘真的不能再吃了”的帖子引爆舆论。这篇帖文指出,顶级期刊《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膳食果糖会在肝脏里代谢转化成肿瘤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会促进肿瘤的生长”,还指出砂糖橘种植使用的农药具有重金属毒性,帖文作者进而提出“不要为一
近日,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上一篇声称“砂糖橘真的不能再吃了”的帖子引爆舆论。这篇帖文指出,顶级期刊《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膳食果糖会在肝脏里代谢转化成肿瘤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会促进肿瘤的生长”,还指出砂糖橘种植使用的农药具有重金属毒性,帖文作者进而提出“不要为一口香甜去吃水果了”。这条消息引发广泛传播,转发评论区用户普遍表达了对砂糖橘的恐慌。次日,科学辟谣平台及时发文响应,指出帖文作者歪曲了所引用论文原文中的实验和结论。此外《自然》杂志的这篇研究论文中并未提及砂糖橘,帖文作者却剑指砂糖橘,在我国大批砂糖橘即将上市之际散布如此谣言,会对果农的生计造成巨大的威胁。
此类假借引用“权威来源”编造的科学相关谣言信息在网络中层出不穷,与专业的负责任的科普形成对抗,一方面混淆网络信息迷惑广大公众,另一方面可能对全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危害甚至威胁经济安全。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反复发生,就要运用各种权威媒介平台最大程度地进行专业的科普、负责任的科普、全民的科普。
2024年12月25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关注到了网络中科学相关的虚假错误信息横生引发乱象的问题,从约束主体行为、加强监管和及时治理方面做出规定。第三十五条从主体责任强调,“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布的科普信息应当具有合法性、科学性,不得有虚假错误的内容。”第三十六条从监管和治理角度规定,“国家加强对科普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监测与评估。对传播范围广、社会危害大的虚假错误信息,科学技术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及时予以澄清和纠正。”“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传播虚假错误信息的,应当立即采取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
网络中假借科普之名,引用“权威来源”中的数据、观点,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形成虚假信息并扩散为谣言的现象,会产生巨大危害。一是科学谣言蛊惑性强,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科学谣言通常利用科学的专业性、神秘性和公众专业知识的缺失,对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议题加以误导,使得普通群众难于防范。二是科学谣言易发性高,误导公众生活认知。在群众的普遍认知里,“科学”意味着“正确”与“权威”,因此对于各类突发社会事件,群众都会诉诸于“科学解释”,容易陷入科学谣言的陷阱。三是科学谣言杀伤力大,易被反华势力利用。反华势力借助科学的外衣,把科学谣言作为削弱政府公信力的突破口,巧立人设,卖弄“冷知识”,借着模棱两可、缺乏依据的“科学发现”,炮制与党和国家政策截然相反的假科学、伪科学,煽动社会公众质疑甚至反对政府决策。四是科学谣言制作成本低,被用于谋取经济利益。在网络平台中,一些自媒体受利益驱使,为了博取流量不惜编造诉诸恐惧的生命健康、公共卫生等议题相关的科学谣言,只要稍加包装就成为一条看似可信的、吸引眼球的谣言信息,通过造谣、传谣获得流量和关注后,这些自媒体中不乏一些出售广告、推销产品进一步危害公众利益。近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多模态内容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降低了科学谣言的生产成本,容易加剧相关谣言的泛滥。
在此,我们提出加强网络科学相关虚假信息治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构建多元化协同的科普和科学谣言治理工作机制。科普和科学谣言治理是一项对严谨性、科学性要求极高的工作,应健全完善多元工作机制,形成专业人士制作、领域专家鉴定、官方权威认证、新闻媒体审核传播、网民求证和举报、监管部门奖惩的科普和辟谣工作合力。
二是创新网络科普和辟谣信息的形式和风格。充分利用图片、短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传播。采用活泼接地气的方式进行科普和辟谣,避免过多使用生硬晦涩的科学术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科学信息。注重与受众的互动,采取问答、回复、跟评等形式进一步解答网民的疑惑和问题,提升科普辟谣的成效。
三是提升网络科普和科学辟谣的针对性。针对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健康、安全等话题,加大科普和辟谣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力度,分场景、分话题进行精准科普和辟谣。加大对科学素质薄弱的地区和人群的教育宣讲力度,结合反诈骗宣讲等对经典涉科学谣言案例加以宣传讲解。用好互联网传播规律,做到全面科普、精准科普、精准辟谣。
四是提升网民科学素养和参与科普及辟谣的主动性。提高公民尤其是专业人士、网络名人等在网络科普和科学谣言治理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参与科普工作和科学谣言的协同共治。在辟谣的同时,可以就谣言形成的背景,造谣者利用、操纵大众心理的动机和方式做阐释和普及,培养网民对科学谣言的“免疫力”。
五是加大对网络科学谣言的法律震慑力度。依托网络谣言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科学谣言的定义和认定标准,提高现实操作性和执行性,规范相关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根据造成的社会影响程度加大对网络谣言源头的处罚力度,增强对生产、传播科学谣言的法律威慑,增加造谣传谣的法律和经济成本。
来源:中经T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