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品质:追求精确

B站影视 2025-01-05 05:40 2

摘要:随手翻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从2019年到今天,我一共发过6条关于“精确”的内容,现在想起来可能是来自潜意识的“信号”,要求自己必须关注到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今天有什么品质特别珍贵,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追求精确」。

随手翻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从2019年到今天,我一共发过6条关于“精确”的内容,现在想起来可能是来自潜意识的“信号”,要求自己必须关注到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精确?

因为生活世界中的大量的误会、冲突其实都来自于精确的反义词——模糊。

个体层面: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期待的偏差,常因沟通不够精确而激化。例如,一句含糊不清的话可能被过度解读,造成关系紧张。

组织层面:在组织或社会中,不精确的目标、分工和责任容易导致彼此推诿甚至内耗。

国际关系层面:文化、语言、利益的差异因缺乏精准的沟通和协议而加剧对立,从而引发战争或其他形式的冲突。

人类历史上,无数冲突的代价也都拜“不精确”所赐。

许多战争源于误解、错误的判断或信息的不对称。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归因于不精确的外交沟通与战略误判。

政治、经济改革中的模糊决策往往会导致对政策意图的误解和执行偏差,从而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动荡。

技术项目中的不精确设计或执行会导致失败,猎鹰1号的微小误差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模糊、笼统、普世这些特性并不都来自语言的局限, 更深处是思维的偏狭与主动性的丧失。

今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上提到了一家云南的咖啡企业,明文要求开会只写名词、动词、数量词,坚决不能出现形容词,对于那些“完善”、“提升”、“强化”、“确认”这类词汇是被列入「禁用词黑名单」的。

我把这个截屏发给朋友们,大家面面相觑却又不禁莞尔,这不就是我们今天中文世界的主流词汇吗?按照张维迎教授的说法,“语言的腐败”现象甚嚣尘上,不但随处可见“假、大、空”,即便那些看上去有趣的“黑话”、“抖机灵”实际上也都空无一物,企图用所谓的“幽默感”消解真实、深刻的意义。

为什么“精确”特别稀缺,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

1.复杂性与信息过载。

我们经常要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处理海量信息,非常容易选择“差不多”而非“准确无误”。

2.思维懒惰与认知偏差

大脑偏爱简单,人们天生倾向于更省力的认知方式,特别依赖简单化的表达和模糊的表述。从互联网上各种“贴标签”的行为模式就能看出,人们是多么钟爱这种带有强烈偏见的认知方式。

3.语言的局限性

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工具,再加上本身的多义性和语境的复杂性,很容易造成表达与理解的不一致性,所以才有那句著名的“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4.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一些情境下,模糊性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沟通策略,尤其在相对复杂的组织中,精确反而可能让人感到不适或引发冲突,我们常常听到的“求同存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5.对知识和技能的高要求

精确需要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做基础,还需要强大的逻辑能力。无论是在科技研究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还是在文艺创作中的细节雕琢和意图传达,对主体行为者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都是非常严苛的。

6. 时间与成本约束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正如我在年度文章中所说“认知是时间函数、行为是概率游戏”,精确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资源和精力去打磨。多数人在追求速度、效率或满足基本需求时,可能会选择牺牲精确。

即便如此,依然有人追求精确,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世界文明向前迈进。书籍《追求精确》的作西蒙·温切斯特提到——

现代科技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浓缩成一部对“精确”和“精密”的追求史,从 0.01 到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1,在这段不断逼近于0的数值历程中,是人类从17世纪至今遍历的科技飞跃的历史。

在我看来,精确的稀缺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能够精确思考、表达和行动的人,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能为所在团队和组织创造了独特的优势。

《圣经》中有一个关于通天塔的故事。

“通天塔”又称“巴别塔”,传说“诺亚方舟”上人类繁衍的子孙们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来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定居下来,修起了巴比伦城。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也就是巴别塔。人们用砖和河泥作为建筑的材料,随着塔身越来越高,似乎真的要触及天人际。们的野心和骄傲也随之膨胀,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可以无所不能。上帝得知此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改变并区别开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分散在各处,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

多年以来,“巴别塔”的一直是关于沟通、协作与秩序的隐喻,而“精确”有可能触及了核心问题,这种失序恰恰反映了模糊与误解对共同目标的破坏,而精确则成为打破这种混乱的关键。

1. 巴别塔与沟通的启示

在巴别塔的故事里,不同语言的出现导致了沟通障碍,人类无法再有效协作,最终塔的建造失败。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沟通是协作的基础。如果语言和意义无法被精准传达,误解和偏差就会不断累积,导致协作失败。在现代团队中,“精确”不仅是语言的清晰,还包括目标、责任和方法上的明确。

2. 用精确对抗混乱与失序

巴别塔的混乱代表了复杂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失序,而精确则是对抗这种失序的有力武器。精确可以让规则被执行:没有清晰的规则和流程,组织容易陷入低效和冲突;精确可以让知识被传承:模糊的表达难以构建长期有效的知识体系,而精确的记录和表述是科学、文化和技术进步的基础。

3. 多样性中的统一

巴别塔也可以视为一种多样性的象征: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然而,多样性只有在精确的框架下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否则会因互相误解而陷入混乱。精确在此扮演了“共同语言”的度量衡角色,无论是规则、标准还是数据,都可以让多样性得以协作,而不是冲突。

今天的社会像是现代的“巴别塔”,跨文化、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面对这一复杂性,精确更加稀缺而重要:逆全球化的挑战、跨文化管理的挑战、工程技术领域的脱钩……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恰到好处的精确。

远古巴别塔的建造失败似乎早已预示了人类协作的困境,但我们依然相信,如果人类能够拥有更加精确的语言和协作能力,巴别塔的命运截然不同。纵然精确可能耗费更多时间、资源和精力,但它创造的是稳固的基础,而非脆弱的奇迹。在“巴别塔”隐喻下,精确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追求理解、协调与秩序的可能性。

如果“不精确”产生问题的根源,那么减少“公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不仅仅是个体问题,还有可能涉及组织、社会以及文化与制度。

下面,我简单列举一些不同层面的「精确策略」,仅供参考。

个人层面:思维与行为的精确化

1.明确目标与边界

在开始任何任务前,问清楚三个问题:目标是什么?范围在哪里?衡量标准是什么?

策略:使用SMART原则定义目标,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含糊。

2.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精选信源,避免只接收表面信息,追问背后的逻辑与本质。

策略:每天留出固定时间反思,记录并优化思维路径。(我现在的输出就是一种)

3.培养精确的语言表达

尽可能使用具体、清晰的语言交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或过度情绪化的词汇。

策略:学习成熟的沟通方法,比如使用“事实-推论-结论”或“SCQA”模型,保证信息完整且条理清晰。

4. 关注细节并进行校准

在执行环节中反复验证结果是否符合目标预期。

策略:使用“PDCA循环”反复迭代行为,确保精确性。

组织层面:管理与协作的精确化

1. 设计清晰的规则与流程

避免让员工或团队成员自行解读不明确的目标或任务。

策略: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利用可视化工具明确责任和期望。

2. 精确的反馈机制

及时提供明确、具体的反馈,帮助团队成员校准行为。

策略:建立透明的绩效指标和反馈体系,比如采用合适的KPI或OKR工具,定期检查任务进展。

3. 推动数据驱动决策

用数据支持判断,减少感性或主观偏见的影响。

策略:引入数据分析工具和系统,强化商业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推动以事实为依据的管理。

4. 鼓励精确的沟通与文化

创造一种注重细节和质量的文化氛围,正向奖励精确行为。

策略: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团队的精确思维与表达能力,同时设立制度,奖励对细节把控出色的精确之星。

社会层面:治理与合作的精确化

1. 制定精准的政策和法律

政策要有明确的目标、执行细则和效果评估方法。

策略:在立法和决策过程中,广泛收集意见并进行可能的后评估,确保政策的精确适用性。

2. 推广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

减少社会中因谣言、不确切信息而产生的误解与冲突。

策略:通过教育和媒体,推广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常识,让公众更能理解精确的价值,提升公民的精确素养,构筑精确文化。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推广国际标准(如ISO系列标准等)推动跨文化的精准协作,通过协作平台(如GitHub、知识百科等)推动专业知识的开放共享,让更多人拥有精确的解决方案等。“拥抱精确”是一种需要持续努力的实践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哲学,帮助我们在复杂与多样的世界中找到秩序与和谐。

那么,我们是否一定要极致地追求精确呢?答案是否定的。

“精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减少误差和冲突,用不好则可能导致僵化和狭隘。我们要警惕“过度精确”带来的“认知闭合”或“信息茧房”。从更高维度来看,我们需要找到精确与模糊之间的平衡点,在不同层面应用适当的精确技巧,避免资源浪费或陷入局部优化的陷阱。

1.处理好精确与模糊的关系:适配情境的“选择性精确”

精确是工具,模糊是策略:精确可以帮助我们在明确问题和需求时找到最佳方案,而模糊则是应对复杂、不确定环境的重要缓冲。在信息过载或复杂系统中,盲目追求全局精确可能导致高成本、低收益;此时需要保留一定的模糊性以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

比方说,企业可能无法精确预测消费者的每一个偏好,但可以通过聚焦关键客户找到有效策略。再比方说,科研工作者可能无法精确解释所有实验结果,但模糊的理论框架可以提供大致正确的方向。

2.找到关键点是判断精确与模糊的分界线

对于精确与模糊的适用问题,可以从信息层次和决策层次两个维度展开思考。

从信息层次看,我们可能难以在海量信息中精确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但我们可以转向信源筛选,通过关注“信源质量”而非信息本身有效降低“认知负担”。在这方面,权威性、多样性、透明性原则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引导。

从决策层次看,我们要从细节精确走向框架精确,与其追求细节的完美,不如先搭建清晰的框架(我目前在研究企业管理的“命题树”),确保大的方向与逻辑准确。在决策过程中,先关注关键变量和核心指标,对次要细节保持适当模糊。

3. 避免“认知闭合”与“信息茧房”

认知闭合是指过度追求确定性而排斥新的、不确定的信息,而信息茧房则是由于信源单一化导致的思维局限。为了在追求精确的同时避免这两种情形,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①保持对异质信息的敏感性,定期接触不同立场的观点,主动加入与自己观点相异的讨论圈,阅读反对意见,并用批判性思维衡量其合理性;

②设立“认知窗口期”:在决策前隔离一段时间,专注探索与收集更多的观点与信息,而非急于定论。可以通过头脑风暴、调研等方式拓展视野,再逐步收敛到精确的方案。

③利用技术打破“信息茧房”:利用推荐算法的同时,主动干预和多样化信息来源。定期调整算法推荐偏好,关注跨领域资讯或订阅多样化信息平台。

其实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视角来看,追求精确与接受模糊并不矛盾,而是可以动态调整的两种策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低不确定性场景:精确优先

特点:目标明确、信息充足、环境稳定。

策略:使用精确模型和数据,细化关键细节,例如生产制造中的流程优化。

中等不确定性场景:精确与模糊并存

特点:目标基本清晰,但信息不完整或存在模糊地带。

策略:在掌握核心变量的基础上,容忍部分细节的模糊性,如商业决策中的市场预测。

高不确定性场景:模糊优先

精确与模糊的运用,不在于对细节的执着,而在于找到全局与局部、准确性与灵活性的最佳平衡点。

总结一下,精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降低不确定性:精确的信息和表达能够清晰界定问题,减少由模糊带来的不确定性。

提升效率:通过精确决策,减少试错成本,优化资源分配。

增强信任:无论在个人交往还是商业合作中,精确的表达和行动都有助于建立信任和长期关系。

促进协作:精确为多方协作提供了共同的语言与基准,降低摩擦成本。

/ 写在最后 /

精确是复杂世界中的导航仪,但它不是万能的。真正的智慧在灵活运用确,找到平衡。通过抓住关键变量、筛选优质信源、动态调整认知,我们可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同时,模糊作为精确的补充,为我们应对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提供了必要的张力。拥抱精确,并非拒绝模糊,而是学会在两者之间灵活转换,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升级与实践突破。

在未来,这种“选择性精确”的思维方式将成为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理性、决策高效的核心能力。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点点练习与调整,拥抱精确,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注入更多确定性与可能性。

都看到这儿了,

能否恳请您帮忙转发到朋友圈,

这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感谢!

来源:故事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