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邀请了就读于长安大学建筑学的大三学姐周亦楠来分享她的设计作品《穿梭·檐下新生》,这是基于共享理念的新型交际融合式旅馆建筑设计,该项目还进入了2024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复审!
转自:RAC设计留学
今天我们邀请了就读于长安大学建筑学的大三学姐周亦楠来分享她的设计作品《穿梭·檐下新生》,这是基于共享理念的新型交际融合式旅馆建筑设计,该项目还进入了2024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复审!
穿梭·檐下新生
基于共享理念下的新型交际融合式旅馆建筑设计
作品获奖:
2024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进入复审
作品关键词:
旅馆,共享,渗透性空间,交际融合
项目作者
周亦楠
本科:长安大学 建筑学 大三在读
在正式介绍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份项目图纸:大家觉得这份设计作品做得如何?快来评论区发表你们的见解吧!
01.
设计说明|Instructions
"穿梭·檐下新生"是一个基于共享理念的新型交际融合式旅馆建筑设计。该项目旨在创造一个促进交流和社区感的空间,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手法,实现旅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项目背景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人们对于住宿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的居住功能,更注重社交和体验。本项目响应这一趋势,通过设计一个共享空间丰富的旅馆,满足现代旅客的需求。
▎场地背景
①区位分析: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回民街,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地区,周围环境包括传统的建筑和现代的城市设施。
②场地分析:周围街坊人文气息浓厚、人流密集、商业化,场地现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公共空间缺失、室内自然采光不足等。
③人群分析:周围人群主要为旅客和居民两类,旅馆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做了设置慢生活系统、举办科教文创活动、增加娱乐空间等措施。本地居民需要共享空间作为活动场地,外来旅客需要隔绝噪音的休憩空间。
▎目标策略设计目的
设计目的是打造一个能够促进旅客之间交流的旅馆,同时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通过渗透性空间和交际融合的设计,将“共享建筑”概念细化为三种共享方式,同时提出“3分,5可,3兼顾”原则,增强旅客的体验感和归属感。
▎项目特色
项目特色包括共享空间的创新设计:
线性延展:不同尺度空间通过较狭窄廊道连接;
边界模糊:用屋檐、半室外空间形成模糊效果;
增强透明性:“立面如剖面”
公私重组:打散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针对不同人群使用空间做不同节点设计,如片墙引导、交流平台和屋顶花园等。
此外,旅馆的建筑形式和材料选择也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现代设计的融合。材质设计考虑了场地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以确保旅馆设计与当地环境相融合。
人群使用:力图创造“五感的建筑”:
▎设计过程
1 概念设计,确定项目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方向。
2 方案设计,深化设计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3 详细设计,包括建筑细节、材料选择和施工图设计。
4 技术图设计,确保设计可以被准确实施。
02.
最终成果|Outcome
项目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图纸和现场照片可以看到,旅馆的设计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共享空间的设计得到了有效实施,为旅客提供了一个舒适且具有社交功能的住宿环境。
03.
问与答|Q&A
Q:请问同学是如何决定作品主题的呢?
A:作品主题的确定是基于对共享经济和现代旅客需求的深入研究。灵感来源于对传统旅馆模式的反思和对新型社交空间的探索。
Q:你的项目设计作品中个人最满意的是哪里呢?
A:个人最满意的是入口分置的设计。这一设计不仅提高了旅馆的可达性,还通过不同的入口引导旅客进入不同的功能区域,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和互动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尝试将入口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创造一个既独立又开放的空间。
A:在场地研究和调研阶段,我们深入分析了当地的文化、历史和环境特征。信息搜集包括了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历史资料的研究以及对类似项目的考察。
Q:通过该设计你想达到怎么样的一个目的呢?
A: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新的旅馆设计,提升旅客的住宿体验,同时促进社区的交流和融合。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多功能共享空间的难题,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策略,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Q:在整个项目中运用到了哪些设计工具呢?
A:AutoCAD、SketchUp、D5、PS、AI
Q: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地方想要进一步深入的吗?
A: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旅馆的可持续性设计,包括能源效率、水资源管理和材料的可回收性等方面。
来源:菜鸟英语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