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在乱世渴求成功的男人,蒋介石自知风流乃是自我进步最大阻碍,所以他经常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矛盾心理:
蒋介石早年曾经时常流连于烟花柳巷之地无法自拔。
作为一个在乱世渴求成功的男人,蒋介石自知风流乃是自我进步最大阻碍,所以他经常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矛盾心理:
色念屡起,几不能制也……
下午,出外治游数次,甚矣,恶习之难改也……
介石,介石,汝何不知迁改,而自取辱耶……
今日色念突发,如不强制切戒,乃与禽兽奚择……
蒋介石在理性与欲望之中摇曳,几近将自己整成人格分裂,蒋介石内心很痛苦,所以当母亲为他物色毛福梅当媳妇的时候,他虽然有些排斥,但还是接受了。
蒋介石娶了毛福梅之后,生下了长子蒋经国,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蒋介石很快又踏上了寻花问柳之路,而此举也使得他的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以至于他的子女很稀薄,只有蒋经国一个亲生儿子。
至于其他的养子养女,在蒋介石心目中自然分量不及蒋经国,可让蒋介石头疼的是,这个儿子似乎天生反骨。
1935年,已经在苏联接近生活十年的蒋经国在列宁格勒的《真理报》上发表《给母亲的信
》,信上公开痛骂蒋介石,抓着母亲的头发拖到楼下,自己恨不得杀了他……
父子的恩怨
蒋介石与发妻毛福梅之间并没有多少感情,两人的结合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在国外接受了新思想的蒋介石之所以接受这一安排,则是希望能戒掉自己寻花问柳的恶习。
可结果是,蒋介石非但没有戒掉恶习,反而更加向往烟花之地。
家花哪有野花香?
蒋介石借着在外闯荡的拙劣理由,整日里不归家,有时候甚至一连数年都不回去探望一下毛福梅。
几乎形同陌路的两个人,在短暂的相处中,生下了蒋经国,而原生家庭的悲剧也在蒋经国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蒋经国的童年里,他对父亲蒋介石的印象并不深刻,想想也是,长时间不回家的父亲又怎么能参与到儿子的成长中?
蒋经国在缺少父爱的情况下成长,使得他的思想自然有些偏激,尤其是看到蒋介石在回家的短暂日子里对母亲拳打脚踢时,他更加无法容忍父亲的存在。
在革命的浪潮中,蒋经国的思想更加激进,时常参加游行示威活动,蒋介石很苦恼,借着与苏联共产国际关系还不错的契机,将蒋经国送到了苏联。
给母亲的信
蒋经国在苏联接受共产国际思想的洗礼,对蒋介石的行为作风更加看不惯了。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经国听闻之后十分气愤,公开发表声明指责蒋介石叛变革命。
蒋介石对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可是由于鞭长莫及,他只能对蒋经国的-反骨-一忍再忍。
随着苏联大清洗运动的高涨,蒋经国在苏联的日子举步维艰,多次请求回国,都被斯大林拒绝。
1935年,蒋经国在苏联娶了女工费娜,眼看回国无望的他,极其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而蒋介石自然成了他可以利用的-棋子-。
所以他不惜在苏联影响力极大的报纸《真理报》上发表《给母亲的信》,意在批判蒋介石所执行的-清共-政策,与其划清界限。
其中蒋经国所信中所写道的蒋介石对待毛福梅的做法,着实令人气愤不已。
岁月是把刀
蒋经国是这样写的:
蒋介石在宣传孔子的孝悌和礼义廉耻的学说,这是他迷惑人的惯用手段,以此欺骗和愚弄人民的意识。
母亲,您还记得吧?是谁殴打您,抓住您的头发,将您从二楼拖到楼下?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是谁打我的祖母,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我恨不得杀了他。
蒋经国所发表的这封信,一下让人们看清了蒋介石的真实面目,只是当所有人都认为蒋经国永远不会回国,永远不会与蒋介石站在一起时,他带着全家回到了国内,并且很快叛变了自己曾经宣扬的信念。
回到国内的蒋经国,在蒋介石的安排下,开始在国内基层锻炼,而他的心中也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傲骨。
岁月果真是把刀,不仅切断了两人曾经的隔阂,而且让他们竭尽所能为维护蒋家王朝的天下不遗余力。
在苏联生活的那么多年,蒋经国吃了不少苦头,他终究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蒋经国回到国内之后,再也没有提及蒋介石曾经的过往,如果不是他在苏联发表的这封信,或许我们根本不清楚蒋介石在家中还有如此令人厌恶的一面。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等。
(图网,侵删)
举报-反馈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