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比粽子更重要的,是那些正在消失的味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31 00:05 4

摘要:满大街的商场超市早早就摆上了成捆的竹叶、甜咸各异的馅料,超市广播一遍遍循环播放“粽子大促销”的声音。朋友圈也刷满了晒粽子的照片——从传统的蛋黄粽、蜜枣粽,到创新版的冰皮粽、水果粽,甚至还有螺蛳粉粽、小龙虾粽。

端午节到了。

满大街的商场超市早早就摆上了成捆的竹叶、甜咸各异的馅料,超市广播一遍遍循环播放“粽子大促销”的声音。朋友圈也刷满了晒粽子的照片——从传统的蛋黄粽、蜜枣粽,到创新版的冰皮粽、水果粽,甚至还有螺蛳粉粽、小龙虾粽。

可我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1. 不只是吃粽子,而是“过日子”的仪式感

小时候过端午,从来不是买几个粽子就算完事了。

母亲会提前好几天把糯米泡在水里,每天换水,确保米粒饱满。新鲜的粽叶要一片片挑选,太老太嫩的都不要,再用开水煮软,揉到恰到好处的柔韧。馅料也是自家准备的:红枣是院子里那棵老树上结的,肥瘦相间的猪肉必须用酱油、五香粉腌过一宿,咸蛋黄是从隔壁镇上老张的养鸭场现买的,带着一丝泥土的气息。

到了端午当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包粽子。母亲手法娴熟,粽叶在她手里翻飞,转眼就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三角粽。我学着她的样子,但总是包得歪歪扭扭,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惹得母亲笑个不停。

那时候,包粽子是一种“仪式”,是家人聚在一起、说说话的契机,而不只是为了吃。

2. 粽子之外,我们丢掉了什么?

现在的端午节,好像只剩下了“吃”。

商场的冷柜里,粽子包装越来越精美,价格越来越贵,可吃起来却总是缺点味道——那是因为少了“人”的参与。没有亲手挑选食材的用心,没有家人围坐的烟火气,粽子就变成了超市货架上的商品,而不是一个节日该有的记忆。

更可惜的,是那些端午节原本该有的“讲究”。

老一辈人总说,端午节不光是吃粽子,还要挂艾草、佩香囊、喝雄黄酒、拴五色绳。可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知道为什么要挂艾草?又有多少人会在手腕上绑一根红绳,祈求平安?

这些“老讲究”,在很多人眼里是“迷信”,是“落后”,是该被“淘汰”的东西。可它们真的只是迷信吗?

3. 仪式感背后,是人与人的联结

端午节插艾草,不是因为古人“封建迷信”,而是因为端午正值春夏之交,蚊虫滋生,用艾草驱虫再正常不过。久而久之,插艾草成了端午的习俗——它不只是为了驱虫,更是一种“仪式”,提醒人们:夏天来了,注意身体,小心疾病。

佩香囊也是如此。古人认为香囊可以辟秽防疫,里面装的可能是艾草、丁香、藿香这些草药。我们今天觉得它“没用”,可有没有想过,它其实是一种“关爱”——母亲给孩子戴上香囊,长辈给晚辈送香囊,不是因为迷信,而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这些习俗,不是为了“搞迷信”,而是为了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感受彼此的存在。

4. 我们为什么不再好好过节了?

现在的端午节,变成了一场“消费狂欢”。

商家告诉你:你要买我的粽子,买我的香囊,买我的艾草,否则你就“不正宗”。媒体告诉你:你要拍一张精致的粽子照片,发一条有格调的朋友圈,否则你就“没文化”。

可真正的端午节,从来不靠这些东西来定义。

它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是一个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传统”的日子,是一个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稍稍停下脚步,感受生活本身的日子。

5. 重新找回粽子以外的端午节

或许我们应该想一想,端午节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是亲手包一个粽子,尝尝米粒的软糯、粽叶的清香?

是陪父母去采一束艾草,挂在门口,哪怕只是做个样子?

是给远方的朋友寄一个小香囊,写一句“端午安康”?

又或者,只是找一天时间,关掉手机,和家人坐在一起,喝一杯茶,聊聊天?

端午节,不该只是一个“吃粽子节”。

它应该是一个让我们重新找回“过日子”的仪式感的日子。

它应该是一个让我们重新联结彼此、感受生活的日子。

或许,这才是端午节真正的意义。

来源:美食征途宇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