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464年,38岁的朱祁镇吊着最后一口气躺在病榻上,他慢慢别过头,扫视了一眼跪满一地的宫女、后妃,无力地抬起手,指着其中一个,喘着气说出了人生中最后一道旨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1464年,38岁的朱祁镇吊着最后一口气躺在病榻上,他慢慢别过头,扫视了一眼跪满一地的宫女、后妃,无力地抬起手,指着其中一个,喘着气说出了人生中最后一道旨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
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名声最差的一个皇帝,谁都没有想到,这个曾让大明朝差点倾覆的荒唐君主,竟会成为终结中国帝王人殉制度的最后一人。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统二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在明朝历史上,宣宗是一个非常够格的皇帝,创造出长达十年的盛世,可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因为忙于政务,他对于长子疏于管教,加上母亲孙皇后的溺爱,在成长的过程中,朱祁镇成长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宣宗只当了10年皇帝就驾崩了,年仅38岁,算是一个比较短命的皇帝了,死后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年仅9岁。
因为新帝年幼,宣宗母亲张太后又很有政治才能,群臣就请她垂帘听政,加上宣宗留下的以杨士奇、杨溥、杨荣为首主政的文官集团对他的制约,年少的天子便成了盖章工具。
叶盛《水东日记》记载,幼帝早朝时常因困倦打哈欠,奏章批红全由司礼监代劳。
这让朱祁镇十分缺乏权威体验,也因此让他对对“亲政”有着病态渴望。这也是为什么他亲政后疯狂扶持太监王振,因为在他亲政前,这是唯一一个让他体验"乾纲独断"快感的人。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也先分兵四路南犯,大同守将宋瑛全军覆没。
当战报传到北京时,朱祁镇正在观看内操(宫廷军事演习)。《国榷》记载,他当场摔碎茶盏:“虏寇敢尔!朕当亲提六师往问罪!”
这句话体现了朱祁镇的荒唐和无知。
当时也先是蒙古瓦剌部落的首领,早在永乐年间,蒙古各部落就经常骚扰大明边境,为了解除骚扰,朱棣曾五次亲征,但终究未能如愿,甚至最后一次亲征,朱棣死在了路上,只有弓箭回来。
朱棣是谁,那可是实打实在战场上,一场一场真刀真枪拼下来的,他尚且不能征服瓦剌,更何况朱祁镇这个从没有出过紫禁城的小皇帝。
毫无疑问,朱祁镇的想法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反对,这让朱祁镇感到非常不爽,此时张太后和“三杨”都差不多大限将至,对他的制约本就虚弱不少。
而且,他一直就想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他做出了明朝历史上最疯狂的军事决策:御驾亲征瓦剌。
如果朱祁镇读过兵书,就不会做出这样一个荒唐的决定。朱棣的五次亲征,都是春去秋还,这是因为古代中土征域外,都会受到天时地利的限制,如果不能在半年内班师回朝,几乎等于做无用功。
而且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准备出征,必须在接近前线的安全地区大量储备。
命下即行,简直就是儿戏。
当时已经是七月,对于远征边境而言,已经到了该回去的时候,再加上当时也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根本不是合适的时机。
兵部尚书邝埜跪在午门外磕头流血劝阻,并指出:“粮草仅备十日”时,却被王振命令锦衣卫拖走。皇帝更说出“民家尚有余粮,况天子乎? ”的话,简直是无知又自大。
一意孤行要御驾亲征的背后,是朱祁镇对于文官集团逆反心理的爆发,以及他渴望像爷爷朱棣一样成为军事战神。
这次的亲征注定成为一场笑话,朱祁镇不但没有成功回朝,还成为了也先的俘虏。瓦剌军更是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为了守住大明江山,在于谦等人的劝说下,景泰帝朱祁钰匆忙登基,并身先士卒,开始了北京保卫战。
荒唐的是,当北京重臣和百姓为了守卫京师,与蒙古人浴血奋战的时候,被俘期间的朱祁镇更是荒唐得令人咋舌。杨铭《正统临戎录》记载,在瓦剌当俘虏的朱祁镇,不仅忙着给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当“义兄”,还多次为瓦剌人叫开宣府、大同城门,遭到守城将士的严词拒绝。
甚至在被释归国前,还与伯颜帖木儿抱头痛哭,并把自己的“御用金刀”送给了他。更夸张的是,等到他日后复辟,他还不顾群臣反对,为也先立庙祭祀!
1457年,正月十七,石亨、徐有贞等人撞开南宫大门,被景泰帝囚禁七年的朱祁镇重登皇位。
复位后的他,不但不反思自己冲动亲征,使得大明王朝险些倾覆的后果,反而将当时护卫京师的大功臣:于谦,扣上“意欲谋反”的罪名处死,甚至无视景泰的守护大明江山的贡献,拆了他的陵墓,废了他皇帝的名分,甚至逼迫她的妃嫔殉葬。
更讽刺的是,朱祁镇还为王振建祠立"旌忠"碑,而为保卫北京立下大功的范广、于谦却被凌迟处死。
查继佐《罪惟录》痛斥:“使无于谦,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作所为,让人难以理解,不敢苟同。
1464年,朱祁镇的生命走到了终点,这个在政治上幼稚、荒唐且残忍的皇帝,在临终的时候,做出了最具有人性光辉的一个决定: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最残忍的制度之一,是一种在贵族葬礼中,用活人为墓主陪葬的制度,这项制度具体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最晚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到达巅峰,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曾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
明朝的殉葬制度,一般指的是宫妃殉葬,规定皇帝死后,除了正宫皇后外,所有妃嫔都要殉葬,只有皇帝或太后特旨赦免的妃嫔除外。
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明代宗朱祁钰,明朝的前五位皇帝,在离世后,他们的妃子大多都被迫殉葬,其中大多数都是正处在花样年华的女子。
明英宗的父亲朱瞻基在死前,甚至想让他的母亲孙皇后也一起殉葬。
这件事给当时还年幼的朱祁镇留下了极大的阴影。再加上他曾经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让他和底层人有了更多的接触。
所以在他临终的时候,他特地下旨废除殉葬:“从高祖皇帝开始,只要帝王死了,宫人就要殉葬,这实在太残忍了,从今往后,不准在这样做了。”
在废除人殉的遗诏中,他特别强调:“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
平心而论,作为皇帝,朱祁镇的一生并不光彩,他的一生干了很多的错事与蠢事。
他当过俘虏,做过囚犯,让大明国威被蛮族践踏在脚下,为了一己之私,宠信奸邪、重用小人,杀害忠良、治国无方的荒唐皇帝,成为别人口中的笑谈。
但他是个好人,他废除了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一项制度:活人殉葬。这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决定,让他不那么光彩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充满了温度。
这个在政治上幼稚昏聩的皇帝,最终用一道遗诏挽救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他的前半生那么荒唐,后人再给他谥号的时候,还是给了他一个“睿”字。
但我常常会想,如果没有那段被当作俘虏,衣食不继,寄人篱下的日子,他还会对于底层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吗?他还会废除这项毫无人性的制度吗?我不知道,毕竟,他是一个糟糕的皇帝。
来源:条哥的历史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