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意思是在冬至那天祭祀神鬼,夏至时则祭祀地神与百物之神,以祈避免灾荒与瘟疫。
端午安康。
说起端午,星空君讲一讲冬至(有些莫名其妙)。
清嘉录就有记载,俗谚曰,冬至大如年。
尤其是宋朝,对冬至非常重视,每年最重要的两个节日就是大年初一和冬至。
众所周知,冬至是节气,本质上是阳历,并不在传统农历里,中国古人如何辨别哪天是冬至呢?
在冬至这一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北,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和冬至对应的,是夏至,古人重视程度如何?
《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意思是在冬至那天祭祀神鬼,夏至时则祭祀地神与百物之神,以祈避免灾荒与瘟疫。
东汉《风俗通义》记载,从夏至到五月五日这段时间,需要驱赶疫鬼:“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
咦,这不和端午节的习俗很像?
很多学者考证,端午节的习俗要早于屈原,而端午节的习俗和古代的夏至节有相当多的重叠。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便于记忆,很可能把夏至节当成了端午节(或者本来就是一个节,或者两个节因为离得比较近逐渐合并为一个节)。
端午节在唐朝达到巅峰。
唐玄宗李隆基召集百官共度端午,还曾写诗纪念: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提起李隆基,开元盛世是他,汉皇重色思倾国也是他。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很难用一个标签钉在历史书上。
玄宗一生坎坷,童年在奶奶的淫威下小心生存,生母被杀,尸骨无存;少年目睹无能的叔叔皇帝把大权交给韦皇后,后者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大唐一片混乱;青年则带头政变拥立父亲为皇帝;壮年(27岁)登基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晚年昏庸重用宦官权臣最终安史之乱。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年少一起被监禁的日子里,李隆基和兄弟们形成了坚固的亲情和友谊。在他当了皇帝后,依然保持这份难得的童真。
一方面,李隆基的兄弟们不谈恋权力,在家逍遥快活;另一方面,李隆基给兄弟们除了皇位以外几乎所有能给的东西。
弟弟李隆范改名李范,因为拥立皇帝有功,被封为岐王。
岐王爱好交友,文人墨客川流不息,杜甫曾经多次拜访岐王:岐王宅里寻常见... ...
有些官员为了往上爬也试图通过岐王打通关系,跑到岐王家里寻找机会。。
李隆基规定诸王不得与官员结交,但是喜欢交友的岐王自然会不小心违反规定。
每次犯错,李隆基都会把官员免职发配,但从不处罚岐王。
岐王李范觉得自己违反了规定很担心,李隆基反而安慰他:“吾兄弟友爱至极,毫无猜疑,彼辈趋附之徒,我怎会以纤芥责备兄弟。”
登基后,为表示不忘兄弟之谊,玄宗将当年居住的五王宅改为兴庆宫,然后把兄弟们的王府都安排在四围,好日日相望。
又在兴庆宫西、南各建一楼,楼成后,他常凭栏远望,每闻诸王宅中乐起,便召兄弟们登楼,同榻笑闹,一尽手足之情。有时兴起,也不护卫通报,径往兄弟宅中同乐。
为尽兄弟们欢娱,他还特地在寝殿置五王帐,兄弟每人一个,又制作一长枕,以便和兄弟们同枕而寝。
只要有一人病了,他就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左右劝他进食,他说:“兄弟,朕手足。手足不理,朕身则废。何暇顾得美食安寝?”
开元十四年,李范病重,玄宗悲痛号哭,减食数十天,亲抄《老子经》,为之祈福。
开元二十二年,李业病入膏肓,玄宗愁得茶饭不思,一日三问病情。然而李业还是走了,玄宗恸哭不已,悲凄不食,赠其惠宣太子,陪葬桥陵。
开元二十九年,李成器病逝,玄宗伤感难禁,号哭失色,为纪念兄长让位之功,特册其为“让皇帝”,其已故的元妃也被追册为恭皇后,夫妇二人合葬在桥陵之侧,赐名惠陵。
大殓之日,玄宗更是亲制祭文一道,御衣一套,置于灵前。发柩之时,令长子李潭率众臣相送,会大雨滂沱,道路泥泞,葬队冒雨踏泥几十里。
不过,玄宗信得过兄弟,却信不过亲儿子。一日杀三子,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来源:诗与星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