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学森,这位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巨匠,不仅因个人成就令人敬仰,他的家族更是引人入胜。这个家族从五代十国的钱镠时代开始,就注定要写入历史。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钱学森,这位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巨匠,不仅因个人成就令人敬仰,他的家族更是引人入胜。这个家族从五代十国的钱镠时代开始,就注定要写入历史。
从一块免死金牌开始,走出了怎样的传奇?
唐末五代,混乱的时代。各地割据,兵戈不断。偏偏有一个人,既会打仗,又会治理,还知道收买人心。他是钱镠。
出身寒门,小时候只是个做盐的小贩。可命运喜欢冒险的人。一次偶然,他被义军招募,靠着灵活头脑和过人的胆识,一步步升官。
他很懂得怎么收买人心。上战场,不只是用刀杀敌,更用钱财“砸”出忠心。几年后,成了吴越国的实际掌权者。
可权力的巅峰,并不稳定。唐朝灭亡后,天下大乱。他知道,割据一方虽然威风,但和天下为敌,就危险了。
于是,向中原的后梁皇帝示好。聪明如他,不是直接称臣,而是主动把免死金牌送给皇帝。
他说:“臣愿终身守江南,请皇上安心。”一句话,稳住了局势,也保住了家族未来的地位。皇帝满意了,赏赐了一块真正的免死金牌。
这块金牌,不仅是钱家家族地位的象征,也为家族长远的和平埋下了伏笔。
后来,钱镠定都杭州,成了吴越国的国王。治国讲究和平,江南经济因此稳定发展。可他更在意家族的传承。
立了许多“规矩”。最著名的是家训八条,比如“不得妄开府库,不得贪财好色”。这不光是说说,甚至把这些刻成石碑,让子孙世世代代遵守。
钱镠不只是个有权谋的政治家,也是个会为家族算账的祖宗。他明白,权力可能保不住,但家族精神一定要传下去。
这些规矩,后来影响了钱家上千年。而吴越国的和平归宋,则是钱镠留给钱家最重要的遗产。
公元978年,宋太宗想吞并吴越。钱镠的后代钱弘俶知道,打仗无非是自寻死路。于是主动上交国土,让吴越无血入宋。
这一决定,不仅让江南免于战乱,更让钱家继续在宋朝保持优厚地位。一个不战而降的王室家族,反而在文化和教育上走出了更长的路。
近现代,钱家的辉煌从古代传到民国,开始散发新的光芒。
钱穆是一个真正“硬核”的读书人。出身普通,小时候只能在私塾念书,没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可就是凭着对书的执着,硬是自学成才,后来成了著名的历史学家。
有人问他:“你是怎么把书读好的?”他说:“只看经典,不看闲书。”这个习惯,让他后来写出了巨著《国史大纲》。
不过,钱穆的成功并不顺利。研究触碰了当时的学术主流观点。一些人认为他是个“古板”的历史学家,不懂得与时俱进。
可钱穆并不在意。他始终认为,历史研究不能跟风,要有自己的判断。他的一生,为中国文化自信注入了力量。
后来远赴香港,又定居台湾,依然坚持传播中国文化的根基。他,是钱家进入现代学术界的代表性人物。
如果钱穆是一个学术巨人,那侄子钱伟长,就是科学界的先锋。
小时候,他是一位文科生,擅长古文。但因为家族的教诲,转学理工科。
当时立下一个目标:“科学救国。”进入清华大学后,成绩让所有人刮目相看。他后来还成为钱学森的同学,一起出国深造。钱伟长专攻力学,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
但研究经历充满挑战。抗战时期,物资匮乏,他和团队只能用最基础的设备进行实验。但钱伟长从不放弃,用数据和实践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他的努力,为中国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来源于家族传承的信念——用所学之长,为国家做贡献。
钱钟书是家族中被称为“天才”的一位人物。小时候,记忆力就让人惊叹。父亲钱基博是个大学者,家里藏书无数。
他没事就泡在书堆里,随手翻,随手记。结果,考试时让父亲吓了一跳——孩子居然能背出整本《论语》。
但钱钟书不仅有记忆力,还有一颗充满幽默的心。到了大学,他不走寻常路,读了清华的外文系。
他看英文书,就像吃点心那么轻松,别人啃一个月的书,他一周能读完。后来,凭借清华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去牛津留学的机会。
在牛津,他用一种轻松的姿态征服了外国教授。但对于金钱、名利,始终保持冷淡。他说:“写书不是为了赚钱,生活也不是为了出名。”
钱钟书一生的作品不多,却部部经典。《围城》是代表作,用幽默讽刺的笔法,揭露了人性和社会的复杂。
他让人笑着看完,却忍不住去思考。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成为钱家在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在科学领域,钱三强,则用另一种方式,让钱家的名字传遍了世界。
他是钱玄同的儿子,家学渊源深厚。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但真正点燃他科学热情的,是家族传承的“实业救国”思想。
选择了当时冷门的物理学,远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的女儿——一位核物理学家。在那里,钱三强参与了核反应研究,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抗战胜利后,回到国内。他没有选择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而是决心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前期研究工作。
后来被誉为“中国核科学之父”。这条路充满了困难与压力,但始终相信:“科学要为国家服务。”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是家族传承中最璀璨的一颗星。父亲钱均夫,是浙江的一位教育家,重视对孩子的启蒙。
小时候就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家里的长辈喜欢读古文,而他更喜欢拆开钟表、研究机械运转。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大毕业,赴美深造。在美国,天赋迅速得到认可。
他跟随航空动力领域的权威冯·卡门学习,很快成为最得意的学生之一。研究涉及火箭推进技术、空气动力学,是当时全球顶尖的航天领域科学家之一。
但钱学森最令人敬佩的,不仅是才华,还有他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冒着被扣留的风险,回到祖国。
那时,中国的科研基础极其薄弱,航天技术更是几乎为零。但钱学森坚信:“我可以为祖国做点事情。”
在中国,他几乎是从零开始,带领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开始研究导弹和火箭。
1956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成功发射;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这些伟大的成就背后,都有钱学森的身影。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