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又涨麻了!背后藏着的商业算计,中产被“抛弃”?

B站影视 2025-01-10 11:11 2

摘要:奢侈品又双叒叕涨价啦!短短12个月内,LV居然调价3次,劳力士也不含糊,元旦就完成了统一涨价。Prada和Tiffany还算“低调”,每次涨幅控制在10%左右。

奢侈品又双叒叕涨价啦!短短12个月内,LV居然调价3次,劳力士也不含糊,元旦就完成了统一涨价。Prada和Tiffany还算“低调”,每次涨幅控制在10%左右。

可再看爱马仕,那才叫夸张,一款用蜥蜴皮做的Orlane凉鞋,价格直接飙升44%,真是涨疯了。

不管当下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也不论市场是处于大泡沫阶段,还是所谓的新常态,奢侈品就像一列高速行驶且从不脱轨的列车,始终保持着一往无前的定力,一路高歌猛进,价格直上云霄。

以往碰到商品涨价,我大概率要吐槽几句,可唯独面对奢侈品集体涨价这事,我却忍不住叫好

为啥?因为这意味着奢侈品和中产阶层彻底“割席”了。以后啊,奢侈品不再收割中产入门款的韭菜,双方就此别过,各走各的阳关道。

聊到这儿,得先搞清楚奢侈品到底服务于谁。这里有三组关键数据

其一,贝恩咨询研究发现,2022年奢侈品行业总收入里,高达40%仅仅来自于2%的顶级消费者,而且这一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受国别影响;

其二,伯恩斯坦的数据显示,那些顶级消费者出手越来越阔绰,2019年在单个品牌上消费40万,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就蹿到了100万

其三,同样是伯恩斯坦的数据,2019年还能在品牌那儿消费8000元的消费者,到2022年,消费额度锐减至4000元。

把这些数据串起来看,就一目了然了:伺候好少数更舍得花钱的大客户,远比盲目扩充大客户群体,更契合商业逻辑。

那怎么才能把这些顶级消费者“伺候”到位呢?这里面可大有学问。

先说品牌维护。一句话概括,只有有钱人用的,那才称得上是奢侈品。

前阵子我去蹭饭局,组局的是早年靠挖矿实现财富自由的朋友。这位仁兄,小时候上少年宫美术班都能被开除,对时尚、审美一窍不通,甚至把网上那些“上班恶心穿搭”奉为圭臬。

饭桌上人多嘴杂,有个明显有所图谋的老弟,夸了我朋友一整晚,可能实在没词儿了,冒出一句:“大佬,您这蒙口的卫衣太有品了!”我朋友打个哈哈:“A货,支持沿海制造业。”真假咱且不论,我跟他当年都被少年宫“扫地出门”,我也不懂这些。

不过有件事我心里门儿清,饭局散场,朋友的司机一路小跑,绕车一周恭恭敬敬为他拉开豪车车门,那一刻,甭管他穿的是不是假货,那派头就是真富豪。

再看我,还在纠结是坐地铁,还是打个滴滴特惠回家,就算穿的是正品,也透着一股“寒酸”。

所以啊,奢侈品对底气十足的人来说,是锦上添花的装门面利器;对我等普通人,就成了打肿脸充胖子的负担。

而奢侈品品牌最忌讳的,就是我这类普通人混进他们心心念念的高净值用户群里。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所谓的中产阶层,很大程度上是品牌包装出来的概念。

品牌每年砸下千亿级别的营销费用,就为给大众灌输一个观念:用我的产品,你就是人上人,有品位、有品质,跻身有前途的中产行列。

可这一套对真正的富裕阶层作用不大,他们看到广告里天价代言人演绎的“品质生活”,没准还会暗自吐槽:“这是让我忆苦思甜呢?”这种向下兼容的营销打法,给大批潜在用户营造出一种错觉:咬咬牙,吃几个月泡面,甚至沾点消费贷,就能过上向往的生活。

说白了,奢侈品品牌就是给有钱人卖产品,给普通人卖幻想,实业、服务业两手抓,生意自然风生水起。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过度营销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品牌价值被稀释。那些贡献了绝大部分销售额的超高净值群体可不乐意了:“我当老板的,怎么能和员工用一样的牌子?我一天资产被动增值就够吃喝玩乐一个月,咋能跟打工人挂一样的logo,太掉价了!”

有钱人愿意为奢侈品支付远超其功能价值的溢价,图的不就是那份独一无二、万众瞩目的尊贵感嘛。要是品牌形象亲民到人手一个,有钱人又不傻,干嘛还买单?于是,奢侈品品牌回过味儿来了。

与其广撒网,不如精准培养,非目标客户,一概不要。

而涨价,就是筛选消费者的最佳手段,把价格门槛拉高,进一步强化奢侈品与身份地位的绑定,涨得越猛越好,最好涨到超出大众认知。

消费者看到价格只剩一句惊叹,这可比请明星代言的广告效果强太多了,让普通消费者给高端消费者当“陪衬”,还不用他们掏钱,岂不是皆大欢喜?

再就是打造“买到就是赚到”的理念。关注奢侈品二手市场就会发现,有些品牌的二手货价格比新品还高,越高端的产品越常见这种情况,爱马仕的包就是典型,碰上稀有皮,价格翻倍稀松平常。

但这里面有个微妙的平衡,二手市场对品牌来说必不可少,它意味着更多可能性,但最好别太热闹。为啥?二手交易太火爆,商品流通性变强,品牌直售的销量肯定受影响。

奢侈品品牌最乐见的场景,是大佬进店挥金如土,买了东西用不用无所谓,钱到手就行,最好都堆在他家几百平米的衣帽间吃灰,千万别低价挂闲鱼甩卖,贬值可就不妙了。

有钱人嘛,不光有钱,还精明着呢。比起单纯装阔,要是买的奢侈品还能升值,那才叫一个爽。这就要求奢侈品品牌营造出投资、收藏价值,怎么体现?看二手市场价格蹭蹭涨呗。

品牌方虽不能直接插手二手市场,但也有办法搅热局面:一方面严控货源,人为制造稀缺性,让一手货难抢,大家只能去二手市场高价收;另一方面持续抬升一手价格,像香奈儿经典的CF包,2018年刚破4万,2021年就超6万,去年更是突破8万,5年翻番,年均投资回报率虽说不算夸张,但跟房地产巅峰期的涨幅也有得一拼了。

普通人咬咬牙买个包,日常背用难免有磨损,到二手市场就卖不上价;有钱人可不一样,一句“自用无磨损,九成新”,底气十足。

所以奢侈品越涨价,核心用户群越开心,虽说他们也不靠这个赚钱,但账面资产增值,关键时候用处可大了。

不理解的话,看看那些花大力气维护股价的企业就懂了。

这么看下来,奢侈品靠涨价和中产划清界限,确实是一步妙棋,毕竟圈子不同,不必强融。这里面还藏着大众心理学:嫉妒和羡慕的触发点差不多,别人过得比我好,差距不大就心生嫉妒,要是差距悬殊,那就是单纯羡慕了。嫉妒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羡慕则相对积极。

也就是说,奢侈品卖便宜了,负面舆情压力山大;贵得离谱,大家反倒夸品牌有格调,不割穷人韭菜,还盼着它多从有钱人身上薅羊毛。、

在这波奢侈品涨价潮里,“涨价去库存、换口碑”,一箭双雕,全是套路啊。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