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提升心理健康教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为以“大思政课”思维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打开视野格局、提升工作质量,提供了重要启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需要我们适时更新观念,更新内容,增强时代适应性。其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系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世界舞台呈现诸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差异性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认知,进而对教育内容和方式产生新的需求。其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局域环境发生巨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新征程中稳步推进,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其心理能力的提升势必要与其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相匹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其三,数字时代构建的个体心理发展微观系统迭代更新,特别是自媒体传播应用的广度不断拓展,作用于个体情绪和心态的规律特点尚需动态把握,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出发,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洞悉时代青年群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制约,把握大学生群体心性成长的差异化需求,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革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立足一域而胸怀全局,需要笃定工作目标,增强历史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状态是对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够适时反应、科学应对,破解认知困惑、纾解生活压力、化解工作冲突,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积极贡献社会。《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心态是良好社会心态的基石,大学生群体在整个青年群体当中的特殊规模、特殊地位,让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学是文明的灯塔,新时代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开设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能力提升活动、实施及时精准的心理咨询干预行动,其意义不仅是个体心理问题的处置和心理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群体健康心理状态的培育,乃至良好社会心态的养成。给每个大学生种下一颗健康心态的种子,精心呵护,润物细无声,才能在他们全面成长、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厚植成为良好社会心态的森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协同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回归常态、回归生活、回归发展,增强实践融通性。随着技术迭代发展和社会深度变革,社会大分工越来越细,人类的知识源信息源裂变扩张,每个领域都被无限细分成若干更精细的专业分支。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然要坚持中国特色的路径选择,必然要充分结合各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心理学科的深入发展为我们应对心理危机提供了科学工具和有效方法,新时代新阶段新的发展特征,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融通的视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统筹学科规律和大学生发展的全息规律,在课程教学和实践层面融通式推进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在主体上回归常态,打破过度封闭的“个体”限制,既考虑先赋要素,又关注后置要素,回归大学生生存发展的真实“常模”。综合考虑“医-校-院-班-舍+家庭空间+网络空间”的各自作用及其贯通交叉影响,透析全主体要素并剖析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发挥全主体作用化解心理困惑,集约全主体优势提升心理能力。二是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启迪和实践训练,在学思践悟中理顺心理纠结,在知行意行贯通里筑牢坚韧心性,在感受体验中培养积极心理状态。“全面发展的人”是在现实世界中培养成就的,大学生的健康心态在真实生活当中是一个系统性的存在,既包括智力、情感、意志、人格的健全稳定,又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的协调完整,进而涵盖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提升。三是回归发展,绝不局限于具体情形的完整处置,而是依托心理认知的更加成熟、心理判断更加精准和心理能力的持续提升来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同样是关键所在。心理能力的提升,必须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潜移默化渗透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革命史与党史教育、品德与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回归学生思想政治能力发展;必须融入各学科课程教学的全领域,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心理知识与学科课程教育的同向同行,回归学科专业能力的发展;必须融入职业选择和生涯教育,与职业自信培树和职业道德引领契合一体,回归未来发展的积极指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互动互补的生命成长历程,需要由外而内、由内而外主动学思践悟,增强大学生群体的自主参与性。从初出茅庐到奔赴山海,大学生成熟社会角色的养成,既依赖周遭环境系统提供约束或激励引导,又需要自身对所承担职责使命的认知、熟悉和理解,这是一组交互运动并不断修正调整的过程,是一段喜怒哀乐惊恐悲交织淬炼的历程。一方面这种成长需要具备突出的完整性,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是大学生自身,都应把心性成长放置于学业生涯的全过程,科学把握阶段性差异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闭环意识,“思其始而成其终”。从大一到大四,从本科到研究生,直至学业生涯阶段性完成,始终伴随着环境和心境的变化,随波逐流还是纵横捭阖结果定然迥异,最理想的状态当是胸有成竹地面对和积极稳妥地经营。另一方面,这种成长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参与的环境和主体均具有一定主观选择空间。在环境选择上摒弃“躺平”“摆烂”心态,顺势而为,利用好优势条件,或是迎难而上,主动接受挑战,不同的场景选择会带来不同的心境,自然有不一样的成长路径和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在主体选择上,心理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科教师的融合辅导、父母亲友和社会力量的隐性引导,特别是朋辈群体的支持和自我参与,每个主体都不可或缺。但多主体间互动的实现,多主体合力的凝聚,关键在于自我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持久度。从他律到自律、从自主到自觉,每个人都可以从积极有效的交往中获得认可和帮助,输出自信和支持,成就精彩人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主题,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是一场融通性的实践,对大学生而言更是一次自主发展、师生互动和社会参与协同修习的新征程。让我们起而行之,久久为功!
(作者金天星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毛清亮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重点支持课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